我想有的家长会想,是不是孩子的要求就不能拒绝了呢?他们说什么家长都要照做?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育儿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育儿心得1
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孩子多大都不晚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点叛逆,有点让大人不能理解。家里有外甥女今年中考,全家如临大敌。因为她的父母是教师,顺便就住在学校。爸爸更是每天更换花样地做饭,但女儿的胃口还是不好,只吃一点,更喜欢吃些零食,话也不如以前多了,急匆匆赶去教室,和好友说说笑笑。
从她父母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对她的关切,沟通的欲望。可孩子更多时候愿意沉默以对,其实曾经青春期的我们谁不曾有过这个时候,逃开大人的世界,不想要他们的关切,想再安静一些。这都是正常的,给她们一些时间,在合适的时机多和孩子交流。世界允许她们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度过这个青春期。她的爸爸说:“我们理解她,尽量不过问太多。不要求她非得和小时候一样和我们有说不完的话,但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也许她表现出没有听的样子,但家长的一字一句都在她心里种下种子。”
与孩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和睦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一定是沟通顺畅的。有的家长很烦恼,我说话稍微多点,孩子就不耐烦。动不动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有的家长曾是孩子说的都对,都好,一味讨好孩子。可归纳为一般家庭中存在的两种沟通方式——指责埋怨型和迁就讨好型。
这都不是最好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最好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的,舒服的。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技巧,今天就说说与孩子沟通用到的技巧,若你想改变亲子关系,孩子多大都不晚。
1.认真听孩子说话,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对待。注视着孩子,多用关心的眼神,让他们明白你在听,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家长一定面带微笑注意倾听,先别着急打断孩子,只有在孩子的倾诉中,才能更多的了解这样孩子才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说话,那样孩子今后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
2.多使用短句,要多赞美、少批评。
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了解为止。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润滑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3.语调有变化
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说话的语调可以高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来注意倾听。
4.内容要具体
说话的内容要具体,而且是说现在的事,否则孩子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来交流。我以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忍不住一通唠叨,甚至把前天不好好吃饭的事情也会说一遍,弄得孩子很懵,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而且特反感我的说教。后来我开始反省自己,管住自己的嘴,过去的错误就翻篇,现在的错误明确指出来,让孩子明白错误,好正确得以改正。
5.语气要温柔
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你想不想这样做?”“不然,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一来感悟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6.能发现优点
父母应该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要知道,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而且亲子关系也不至于太紧张。
7.会换位思考
要将心比心,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事情,这有助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彼此之间更贴近。
8.少讲大道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同时还应该选择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沟通方式。像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只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聊天、讲故事、做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沟通方式,才更加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而更能够达沟通的预期效果。家长应该多换位思考,在与孩子交流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年龄阶段,选择一种更适合的交流方式,从而摆脱传统的、说教式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中去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9.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特性,不该用统一标准要求他们,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家长要根据孩子当下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
10.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家长要先稳住,你的淡定和从容让孩子减少焦虑感,然后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发自真心的关爱孩子能体会得到,最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互相尊重的。只有真正做到相互尊重,才能有良好的沟通
育儿心得2
孩子身上照着父母的样子
年年春节回到娘家都会和两个姐姐的家庭一起出游,不会太挑地方,有时是公园,有时去村子外爬山。孩子们只要有伴儿及玩得可心,一堆沙子也能玩得开心。我家是山区,村北的山被开发成旅游项目了,前些年回家去了两次,还能找回小时候的记忆和快乐。今年那个地方开始收门票了,一人五元。一年没回家也想看看那片山发展成什么样了。
到了景区门口,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买几张门票,大姐对她的大女儿说:“你超过一米五了,得买票。你跟那一伙人,从他们后面进去。”孩子有些不好意思:“我不想去......万一被查到了呢?”“赶紧去啊,跟他们后面,哪有人查?查不着!”大姐推了孩子一下,孩子还犹豫之中,那一伙人已经进去了,“叫你快点你不快点,这下没法了。”大姐喊起孩子来。
我在一边赶紧说:“已经买上她的票了,大姐别说了。”侄女委屈的泪花涌上眼眶,被妈妈在这么多人面前喊,挂不住脸了。
我把侄女拉过来:“别听你妈的,她那样做是不对的,你做的对,我们支持你。”老公在一边也对她表示肯定,孩子得到支持不再难过了。“该买的票都买好了,咱们一起进去吧。”
门口有人核对人数和票数,我很庆幸侄女没做浑水摸鱼的事,不然被查到揪出来,那种难堪将成为一生的记忆。
等侄女和女人他们走远了,我故意拉住大姐走在最后,“大姐,女孩大了,在外面多给孩子留面子。”
大姐说:“我知道,我当时就是想省张票。”
“5块钱一张票,况且身高够了,就该买票,这是规矩。况且孩子都知道这样做羞人。咱们不能教她们投机取巧,假如今天成功了,以后她就会觉得别的事情上也可以逃,今天要是被发现了,她得多难堪。可能我话说的难听,你别介意。”
“哦,没事。”
“孩子将来的路还很长,也许会见识不一样的世界,不能做事上太小家子气。一个老板告诉过我一句话:他说干什么事不重要,但一定要懂得守规矩。后来自己换了几分工作,才明白,一个人光靠耍聪明、抖机灵、会说话是混不开的,因为上司永远比你更聪明更事故,相反老实憨厚、乐意吃亏、敢于实事求是的人,相处起来让人更放心,更舒心。”
“那倒也是,我这么年多不工作了,也出不去,人都变傻了。”
“你刚才的行为,可一点不傻呢!”
“少取笑我!”大姐的心情也好点了。
“孩子还小,我教给她们什么,她们就觉得这是对的,长大后到社会上一试,结果不是这样,处处受挫,她得多痛苦。咱妈用几十年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件事,吃亏是福!”
“她们妯娌三个,就妈最老实,干活最多,她哪斗得过那两个。”
“咱妈根本就没斗,好吗!妈说过:我有自知之明,我还是愿意干活。人吃的亏,老天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返给你。你看她们三个现在,一个快走不了路,一个已经不能自我照顾,只有咱妈还想去哪就去哪。老天善待老实人。”
“人还是傻点,憨点好。”大姐感叹说。
“所以,不要把社会人那套奸猾教给孩子。”
“好啊,在这等着我呢!”大姐点点我。
也许我的一番说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我觉得父母正确的言行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一个善的种子,善的种子多了,心灵总会绿荫成片。
还记得有一回我带女儿看电影,需要用3D眼镜,可是看完电影摘下来的时候,眼镜坏了,我也没用力折,正常使用,可就是坏了,我觉得眼镜有问题。出门被扣下要求付15元损坏费,我气愤地跟他们理论,眼镜质量太差,在很多电影院都用过3D眼镜,都没像他们的眼镜质量这么差。他们解释的同时用一种特殊的眼神看了一眼孩子然后说:“女士,我们都是确认眼镜完好才给您,使用过程的损坏是要照价赔偿的,不过,您对眼镜质量问题的建议我们会反馈给经理的。”我看了一眼女儿,她懵懂无知的样子,只是安静地听我们争论。
“好吧,你说的对。我赔,但我要把眼镜带走。”
“可以的,女士。”
我想当着孩子承认错误,并没什么丢人的吧。我们用了两个眼镜,我的坏了,只能说明我使用不当吧。
即便生活的小细节,如果你随地吐痰,孩子会觉得这样做没有错;你常常旁若无人大呼小叫,孩子也觉得对;你对服务员惯用白眼,孩子会觉得这是对的;你为一己私欲扰乱社会秩序,逼停地铁高铁,孩子也觉得你有理由;你觉得既然能逃票,为何还需买票,买票的他们傻帽,孩子也会照做;你死不认错,推卸责任,胡搅蛮缠,就为少赔点钱,孩子也觉得这样可行……有一天孩子成了别人口中、别人文中的“熊孩子”,做父母的就该轻省反思。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把父母照得一览无余。这面镜子中,有好,有坏,有欢喜,有忧愁。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不合格的父母。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觉得孩子教育不好不全是父母的错,社会不公平,太黑暗,世风日下,可这样做真的没必要,你教育不好孩子埋怨社会,社会反手就给你们一巴掌。
育儿心得3
让你的孩子早点阅读
当下社会上十分流行各种儿童早教,妈妈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早教中心,接受各种知识,感统,社交早期教育,好像花了钱进了班,孩子就能早点成才,比同龄人更优秀。至少心理上也能得到某种安慰。
先不说孩子能不能学到知识,已经有学者研究得出,过早开发孩童智力,其实对智商并不能起到作用。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为的干预虽然能够在短时间里面让孩子的智商提高,不过,以后若不再进行人为干预,那么孩子的智商还是会降下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了一番实验,最后发现: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到了6岁,其实两者就变得差不多了,并且,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反而会更加好。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太早就学习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以后很多的精力都会关注在抽象的事物上,对于这个世界就不会很好地去感知,会错过非常多的美好的事物,同时也会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孩子一定要有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够判断事物,知道每件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强,却让他学习,那就只能够简单地记住而已。就像是,我们给小树浇水,但是无法被树根吸收,水就会溢出来。要是一下子要孩子掌握太多的知识,孩子根本学不进去,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 来,8200万的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德国教育的秘密是什么?居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
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而一个人会思考是很重要的。在中国,人们太容易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这都是教育的“功劳”。有位名人说过:中国人这么多,很多还不思考,想想多可怕。
会思考一定要有阅读量,也就是读书,读好书。孩子还小,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比读了多少本书,能背诵多少诗词更重要。在妈妈的引导下,我比同龄的孩子早接触到阅读。小时候性格比较孤僻,妈妈一度担心长大的我不能融入社会,现在看来有点多余,我能言善谈,这都是读书叫我早些看清了社会,了解了人性。比起在户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追逐奔跑的游戏,我更乐意在屋子里捧着一本书安静地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当时心智发展有限,大部分名著我还是当故事来看的,其中很多内容无法完全理解,成年以后再读感慨颇深,但是当时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思考”还是比大多数同龄人要深刻得多的。初中三年读了许多国学经典。那段时间很是多愁善感,看着看着就自己蒙在被子里哭。一直到大学我都保持读书的习惯。
参加工作之后,渐渐读得少了。但心情常常低落,莫名感到空虚。总觉得活得太累、太苦,明天太缥缈。思考为题常常陷入死胡同,于是5年之后,我又开始读书,因为有了些生活经验,一本书好处更能补充正能量,也值得这么选好书了。能流传下来的书,都是被很多人论证过有价值的,其中前人的经验都写在书里,以及未来的趋势也被一些研究者预言在书籍里。
我阅读的范围,大概在史书、经济学、现实生活题材小说(主要是描写建国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兵法、团队管理、名人传纪、国学、儒释道、佛经等。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些书籍的阅读使我的竞争力明显加强了,想问题的思路更广了。
读书是一个修正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同时,我们还可以看看那些牛逼的人物是怎么想问题,怎么处理问题的, 是怎么在逆境当中生存的。
拿李嘉诚做例子,他在小时候就是个疯狂的阅读者,他父亲是个小学校长,小李嘉诚每天有个习惯,就是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书屋里读书。读书培养了李嘉诚气质,给了李嘉诚自强不息的精神营养。在李嘉诚不满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李嘉诚独自一人挑起了照顾妈妈,弟弟妹妹的重担。可以说李嘉诚的起点是相当低,而且苦的。但是李嘉诚一步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我敢说,李嘉诚小时候大量阅读的书籍对李嘉诚有非常大的帮助。
因为书读多了,人想问题会非常通透, 心胸也会随之开阔, 就感觉没什么难处能难道自己。
而让孩子热爱读书,父母要先做好榜样。多在家中创造条件,能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书。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看书。可以让孩子试着讲故事,允许孩子提奇怪的问题,允许孩子选择自己要读的书。
在读书这件事上,父母要少干预,多引导,少些目的性,少些功利心。读书不一定能让孩子成功,但会读书的孩子,一定是有思想的孩子,在人生这条路上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
育儿心得4
孩子请求父母该不该全答应?
孩子总会跟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些父母无论是合理的需求,还是不合理的需求,全部满足孩子,认为不能亏待了孩子;而一些父母却认为“小孩子哪这么多要求啊!如果什么事都满足他,岂不是惯坏了他!”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看看孩子的需要是不是合理的,需不需要延迟满足他们呢。
婴儿时期的宝宝需要第一时间被满足,宝宝心内更幸福
孩子刚生下来一岁前,没有哪个家长舍得让孩子饿得哭一会再去喂。而我每次喂奶都很少等到孩子哭闹,宝宝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妈妈们都是能感知宝宝是幸福快乐还是不安烦躁。
3岁之前切记安全比“第一时间满足”更重要。
儿童乐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走到“小蹦极”的地方,按照规定参与的孩子身高不能低于1.2米。
可孩子看着别人玩得很嗨皮,也非要去玩这个“小蹦极”,这种情况出于安全,就不可能选择第一时间满足孩子,这要是大人必须给孩子建立的原则观念。而我每次遇到类似情况,会告诉孩子这个规定,等你长高了再来玩,而且个子小容易被踩到,会很痛。一般情况下她还是可以欣然接受,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孩子的回应和满足。闹得厉害的话,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儿童乐园有很多好玩的项目呢。安全对已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重要,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也最容易受伤。父母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
孩子超过三岁可以“延时满足”
而我今天最想说的也是这部分。之前看过很多这方面的专业研究,三岁是宝宝智力养成和主动意识形成的关键节点,意识未形成阶段,第一时间满足孩子可以持续给宝宝积极的思想暗示和引导。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意识和思维体系逐渐形成,适当的“延时满足”可以确保孩子不被宠坏。
三到四岁的孩子会开始发展自主意识,这是他们开始成长的一个分水岭,这种自主意识在五岁之后会更加明显,他们开始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开始懂得了“讨价还价”。当然,有时候孩子懂得讨价还价也不算坏事,适当的“奖励”能促进孩子的积极性。
很多父母永远都在跟孩子让步,明明已经明确的拒绝了孩子的请求,转眼之间,因为不忍心,又或者因为孩子哭闹,所以又妥协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请求并不是真心想要的,的是一种试探。遇到孩子出乎意料的请求时,父母应该要懂得去分辨,什么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孩子随口说说的,再来决定要不要跟孩子妥协,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清楚地判断,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父母应该把握好分寸,该坚守底线的时候,就不要因为心软而轻易让步。如果父母一直毫无底线,什么都答应,那孩子当然会得寸进尺,同时也会让孩子不能很好的娶判断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父母多和孩子商量沟通,这样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自制力,培养独立性。
孩子的事情请求父母,能答应一定要答应他们,但要有方式,一句话“非请莫帮,请了必帮”。
举个例子:有一次去超市,在超市存包柜处遇到一对母子。儿子和妈妈请求说:他想来输密码,取物。妈妈开始愉快答应了,超市的存包柜密码有点高,孩子试了几次够不到,就闹着要妈妈抱着开箱。妈妈无奈下只好抱着孩子,可母子两人忙活了好半天也没有把存物箱打开,这时我看到妈妈抱孩子也确实有点累了,妈妈的情绪爆发了,边呵斥孩子笨,边夺下孩子手中的密码条,把孩子放到地上,也不管孩子的哭闹,自己快速地按下密码把箱子打开取出里面的东西,拖着孩子要离开超市。这时小男孩见妈妈把东西拿出来了,他边哭边喊就势地上打起滚来,反复说着;“我要输密码!我要输密码,我就要输!”结果引来不少人围观。妈妈感觉丢脸了,就不顾孩子的哭闹一手拿着东西一手夹起躺在地上哭闹的孩子朝门外冲去。刚走出超市门口母亲就恶狠狠地把孩子摔在地,边打边教训孩子,后来在众人地劝说下这才拉起哭闹的孩子连拖带拉地走远了。
其实故事中的孩子本无错,妈妈的本意也是好的,可惜方法不太对,人在发怒的状态下很容易失去理智。孩子要求自己去开密码箱是一种对外界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当孩子尝试没有成功时,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成功,在上面的事例中,母亲完全可以和孩子共同来完成这件事。可以母亲读密码数字,孩子按密码;也可家长拿着孩子的小手两人一同去完成这个过程。如果孩子坚持要自己完成,可以让孩子再尝试一下。顺利的让孩子的好奇转变为求知欲,这样孩子不仅能品尝到掌握这项技术的喜悦,也有可能成为他在伙伴中骄傲的资本,这样他的求知欲望会越来越高,孩子的本领会越来越多,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而有的家长却没有让孩子的好奇转变为求知欲,更没有让孩子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还使孩子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孩子一天长大,和孩子相伴的家长不仅仅是授教者,也是受益者,其中我们学着理解孩子,控制情绪,换个角度想问题,让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育儿心得5
带孩子玩时该不该拍照?
暑假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玩乐的场所,大滑梯、海洋球、沙池、各种组合积木,是游乐场的标配。我带孩子去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些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拍照片,以记录他们成长的瞬间。拍照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有的家长为了发朋友圈,不停打扰正在玩耍的孩子,并要求孩子配合照相,就有点不对了。想问问这样的家长,你到底是带孩子出来玩?还是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我就见过这样的妈妈,他的儿子差不多4岁,在沙池玩沙子,妈妈觉得儿子装沙的动作很帅,就要求儿子停下摆个POSE,孩子照做了,妈妈又说:笑一笑。孩子也做了。一会妈妈发现角落一个大号瑜伽球,就让儿子抱过来,儿子玩沙玩得很开心,不太愿意去。妈妈就说:“你去把那边的球抱过来,我给拍个最帅的照片!”儿子不情愿去了。那个大球对于他来说有点大,得用力抱高一点才不至于挨着地。这个过程中,妈妈不断找角度拍照。嘴里说着:“儿子你真棒!太帅了!好了,可以了,你去玩沙吧。”
我在一旁看着,“小家伙好乖啊,这么大的球都抱过来了。挺有毅力的!”妈妈会了一句:“是啊。”然后专注去发朋友圈了。而我的女儿在一个角落,一直玩着自己的游戏,嘴里念念有词,把装好的沙桶排成一排,沉浸在某个故事场景中了,她抬头见我注视着她,又自顾玩去了。
想当初我也曾像那位妈妈一样热衷给女儿拍照。小家伙故意跟我对着干,摇头晃脑,要么就跑开。有一回她生气了,问他“你是不是就喜欢手机里的我?”当时我就哑口无言,对呀,手机里有的只是虚假影像,而面前的她才是真实的,是我今生最大的牵挂。如果不看手机的照片视频,我的头脑中还存有多少女儿影响?诚实地说,真的没多少,都是手机在帮我记录。我不要这样。我希望老了不用捧着手机看,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回忆出她童年的每一帧。从那后我带着她出来玩,很少玩手机,就是在家里看手机也节制着。我和老公协定,每天看手机一小时。
这时只听小男孩大声喊起来:“你真讨厌,我不在这玩了!”那位妈妈开始还笑着哄孩子,“好,好,不拍了,不拍了还不行吗!你玩,你玩吧!”后来孩子明显情绪上来了,什么都不愿意玩。妈妈也生气了,“不玩,拉倒,不玩那就回家,好不容易带你出来玩会,给你拍个照,还不乐意。那以后再也别出来了!”妈妈怒气冲冲带着孩子走了。
其实孩子有什么错呢?他本来也非常专注地在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他的妈妈却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反复打扰他,一会儿让他摆POSE,一会儿让他看镜头,一会儿让他笑一笑。不断分散他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孩子情绪崩溃。孩子本来专注在游戏上的注意力,被反复地打断和破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做什么事都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大人做事被反复打断也是没好脾气的,何况孩子,他们虽然小,也是有感觉的。反复地打扰,不仅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还会大大降低孩子的游玩体验。再大的兴趣,也经不起反复地打扰。有时候越投入一件事,越恨被人打断。
也许孩子正对一件事或一个东西很感兴趣,希望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许孩子觉得一个游戏非常有趣,希望我们参与。如果我们总是忙着拍照,而不能及时给孩子反馈,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
而且拍照、发朋友圈还会带来安全问题。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家长的注意力如果集中在拍照和看手机上,会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比如本月5号青岛双胞胎海边溺水身亡的新闻,妈妈自述只是看了一眼手机,再看孩子就不见了。有时看一眼就是几分钟,如果妈妈一直关注孩子,就算遭遇离岸流,家长大声呼救,孩子的获救机会还是会有的。这种痛对一个母亲来说难以承受,对一个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人数众多的场合,孩子容易被人群撞倒踩到。如果是在开阔地带,家长低头看照片效果的时候,孩子没准就跑出视线范围了,那后果更不堪设想。在各种游乐园,展会上都会听到走丢孩子的招领广播。庆幸的找回来了,没找回来的呢,抱憾终身,一个家庭的大不幸莫过于此。
父母这种做无形中教坏了孩子。如果我们总是无论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要拍照、晒朋友圈,手机不离手,那么孩子自然有样学样,认为出来玩就是:拍照—晒朋友圈—OVER。
部分家长隐隐想在朋友圈寻找存在感,过度依赖朋友圈。其实,在朋友圈发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明一下孩子在玩什么,这么做的意义,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尤其是爱心爆棚整日就想晒娃的妈妈们,不管孩子干什么,都觉得可爱有趣,忍不住就要拍拍拍晒晒晒,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必须晒出来给大家看看。其实别人没你那么喜欢你的孩子。不如用那个时间,多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多倾听他们在说什么。那些脑海中的记忆将成为关于孩子最好的回忆,等他们长大后再讲给他们听。
我们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拍照欲望,尤其不要因拍照而打扰全神贯注的孩子!
看到孩子的美好,就是控制不住欲望想拍啊,那尽可能偷偷地拍。并不是每张照片都要拍孩子的正脸,也不是每张照片都要孩子看镜头、笑一笑。有时背影也很特别,孩子的其他表情也很可爱。
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放下手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要知道你有很多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你拿起它,它随时在你身边;听你召唤。但是如果宝宝长大了,当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你就会发现他们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纠缠你,闹着你。静心下来,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想一想你有多久没好好注视你的孩子了?你们正在渐行渐远,趁着现在,多留下些美好记忆
关于父母育儿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育儿心得体会
2.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