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10篇

| 镇圳21139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们传承弘扬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也被人们所传唱,那你知道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10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10篇

  2020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1

  75年,他们无畏坚守,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的敦煌研究院 。

  为保护人类文化瑰宝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路子。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先后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5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800余篇,整窟临摹复制洞窟15个,单幅壁画临摹2000多幅、彩塑50多身;创办的敦煌学期刊《敦煌研究》,入选第二、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历时十年领衔编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7年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自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以来,敦煌研究院在保护好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面向公众的更完善的开放服务,建立了“总量控制、线上预约、数字展示、实体洞窟”的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有效缓解了莫高窟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

  说到底,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广大人民也同样坚守着初心,牢记着使命,为更美好的将来砥砺前行着

  农民伯伯说,初心和使命就是和脚下的土地、自己的汗水联系在一起。是春天里播下去的绿油油的水稻苗,瓜果苗;是夏天里已长出穗的稻,已结出来的瓜,已盛开的花;是秋天里透露着丰收喜悦的成片金黄色;是冬日暖阳里的欣慰以及为来年做的打算与计划。

  工人师傅说,初心和使命就是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注意各项安全事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确保自己手中的零部件与产品,加工到位,尺寸精准。拒绝粗心、马虎与不负责任。

  莘莘学子说,初心和使命就是认认真真学习,健健康康生活,踏踏实实读书。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自己的体魄;通过认真读书,来吸取各门各科的知识;通过思想教育,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未来打下夯实的基础。、

  鲁迅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只要我们都守住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能在各自领域里发挥出作用,做出相应贡献,向社会输出满满的正能量

  2020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2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深化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篇章。

  加强我们的文化保护建设。不管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是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都必须要珍惜,还得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我们的保护水平,将这些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敦煌研究院也强调,我们要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还要揭示蕴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还得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及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现在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所以,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我们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祖国的花朵们也要专心学习,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扎根沙漠、治沙造林、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昔日漫漫黄沙变成如今的郁郁葱葱,我们八步场的一代代林场人一直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着。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的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只有我们的共产党员先站出来,才把我们的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干出一番事业。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要认真积极的为人民群众跑事情,切身实地的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2020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3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修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近日,一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时和正在此处参观游览的群众招手致意并和一位来自江苏南通自驾游的游客亲切交谈的视频走红网络。敦煌,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城,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诉说千年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敦煌飞天,驼铃声响,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莫高窟傲视异邦古迹,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千年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商人、艺术家走来,又远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相当重视。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给予帮助,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吸收各种文明成果。

  历经万般苦难,牢记使命担当。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一批国外探险家来到敦煌莫高窟,盗走大量经卷文书。藏经洞五万余卷经卷文书中,中国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万多件的残卷,其余均分布在英、法、俄等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因藏经洞文献流失而发出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正史提供佐证,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而散落在各国的文献和文物也引发了对莫高窟的世界性研究,形成敦煌学。从“吾国学术伤心史”到世界敦煌学研究中心,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国土文物的珍重,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

  不断开拓进取,迎接辉煌未来。敦煌,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碰撞,无数艺术家,用颜料和技艺,用光阴和生命,在莫高窟营造终极艺术世界。穿越时空,每一块秦砖汉瓦和关隘烽燧,都让我们仿佛在同历史对话,驼铃声声,激荡心弦。如今,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片千年的土地上向游客展示着《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诉说着莫高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背景,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带领下不断探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三届敦煌文博会的举办,让甘肃与沿线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文交流关系。如今的敦煌,承接这共建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在瞩目与期待中,朝着未来,传承丝路精神,续写时代篇章。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