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很是活泼,夜读的时候并不感到疏远和困倦。但是还是只能作为政治类普及读物,毕竟大部分都属于随笔类。看看对于了解那边的月亮还是有帮助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民主的细节读书心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种下的菜基本都发芽了,有鸡毛菜、意大利生菜、油绿菜心、上海青,这些是8月11日种下的,20日又种了大白菜、白菜苔和红菜苔,也发芽良好。但上海这段时间阴雨连绵,没几个太阳,芽苗都不怎么长个子。期盼收获,这是第一次种菜,一个全新的体验,很开心,很期盼。
《民主的细节》一书我看完了,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认识。我们总觉得美国好,人人都是对他赞美。也是,他民主,法制,杜绝种族歧视,对所有的人都是欢迎和包容的态度,所以外来的人来到美国感觉非常好。而这本书虽说是中国人写的,但作者是学习和研究政治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弗大学研究七年),她从很多的身边小事引申开来,说说美国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行动。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优秀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依然还是高大上。但我也看到了美国的一团乱麻,互相掣肘。美国所以比世界上大多的老牌国家先进,如英国、中国等,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年轻’,一个才200多年的国家,年轻就意味着接受新鲜事物比我们强,科学性、包容性比我们强,又充满了实干精神。而且,因为年轻,纠错能力也比我们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强太多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难改正了,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工作、生活中奉行中庸之道,好面子而不是讲科学,等等。当然,美国的开国宗旨,开国的先贤们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立国基础,所谓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包括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师级总统,如林肯、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等,这都是美国人民的幸事。但是,从书中我也看到了他们政策的相互掣肘,感觉也会慢慢的僵化,如同我们这些有长久历史的国家走过的路一样,只是看时间长短而已。纯粹是一点个人看法,也许以后还看多点书,观念也会改变的。看书吧,书真是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白夜行》已经开始看了。
《民主的细节》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从她本人的所见所闻讲述她眼中的“美国民主”,其中不乏对国内现状的反思。我的感觉是很细腻很真实,说说印象很深刻的几点。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讲述了美国工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相应地,美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话语权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国,这就是两个极端,无论在什么行业,中国工人的话语权都太低了,几乎就没有话语权。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面对一些政治决策时根本说不上话。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放在中国,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会的存在固然会产生一定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源于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工人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标准都得服从工会与雇佣方谈妥的协议上,另一方面,这对雇主和工会都是好事,毕竟在美国,法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绝对的效力。
再来就是至少还有记忆,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美国本土关于历史伤痛的文化印记,是一个不忘历史,不忘国殇的鲜活实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中国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很多,可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却很少,就拿离我们较近的汶川地震,那会举国哀痛,八方援助。后来几年,随着接连的几件大事使人们渐渐遗忘了5。12,再后来,又爆出救急物资滥用挪用事件,无语同时不禁得反思社会责任何在?更不用说什么历史使命了。
诚然,也有报道一些个人事迹,持续多年关注并帮助灾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关注灾后孤儿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说这是很令人称道的行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国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确做得不好。关于一篇名为民主现实主义的文章,探讨了美伊战争,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于解放当地的人民,以求一个民主的国家。分歧在于,这样的强加是否合理。我们常说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国人呢,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有实力有经济多管闲事。这并非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看他们的民众对巴西的咖啡种植农,对苏丹的国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别提多关注了,所以我特认可作者说的一句话: 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会逼你打开这只“慧眼”。这说明,在美国的体制中,群众的呼声足以左右国家的决策。
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教育,比如选举,比如福利,我们都能看到相当的不同,我是觉得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权力的分布,什么样的制度孕育什么样的社会,所谓因地制宜,客观看待问题,不逃避,寻求短期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深化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摸索的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谈及政治,我认为可以将人分为两大阵营。有些人避之不及,常常不自觉地将政治看得过于神圣或者高深莫测,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和政客们才应该高谈阔论的东西,平民谈政治常常被冠以“愤青”、“激进者”这些略带贬义的名目。另一群人则大相径庭,夸夸其谈,而且其中不乏随波逐流者,不加思索地将主流那一套内化为己用,例如说到“民主”,很多人不经查证就发出:“西方的民主全是骗人的东西”诸如此类的论断,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缺乏精确性的议政方式”。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便是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帮助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高地”回到事实和细节的“平原”。得益于作者刘瑜留美生活、读书、工作这8年,用亲眼所见的生动素材,以政治系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判断,为我们展现出尽量客观真实的、民主的“细节”。让我们了解到真实存在的民主是如何渗透到美国国民的每一个细胞里的,它从何而来又将带来什么 。
民主的细节分为5个篇章,是作者给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其中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把我们从初中就念念不忘的“三权分立”讲得通透且非常有带入感,最显而易见的是国会、政府、法院三者之间权利被互相制约使得每一个决策都必然经过深思熟虑不敢轻举妄动。从“敌人的权利”那一章节,深深感受到这种制衡机器的坚不可摧以及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之高。关塔那摩监狱事件是布什总统任职期间最大的丑闻之一,被媒体曝光对敌人审讯施加种种虐行和侮辱后,对人权极为敏感的美国社会立刻启动“纠错机制”,从媒体、民间社团到独立的司法力量,无一例外行动起来捍卫“敌人的权利”最终促使政府通过反对虐俘的法案。从这件事件中我至少可以看见:一、美国的权利制衡制度使得“纠错机制”反应迅速,及时避免形势加剧。二、这种民众的斗争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制度提供的空间,自由带来了平等和民主,无论是言论的自由还是斗争的自由。三、我尊重和捍卫你的权利,不管你是公民还是敌人。尽管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但“人权”、“种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甚至上升到政治正确的高度,不能在公开领域内发言时随随便便地丑化少数族裔的形象。
喜欢刘瑜,是从几年前《送你一颗子弹》开始。在这本偏生活化的散文集中感受到她的幽默和才气,而那之后也知道有《民主的细节》一书,一直没有买来看是因为听书名就有一种政治类学术书籍的气息扑面而来。读过之后发现并不全是这样,当然政治主题的散文少了点自嘲式幽默,但这不失为一本从细节外了解美国民主现象的好书。
知乎网友曾对此书作以下评论:“文章结构可以总结如下:民主的美国发生了这样的事云云,其实这样的事存在种种弊端云云,但这正好反映了民主的优越性云云,这事发生在中国将会是这样的云云。” 确实总结得十分到位,基本每一篇都按这个思路进行。曾经将此书推荐给一位读政治学的朋友,朋友听了书的简介便表示不齿,认定这种书必然是在过度吹捧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诚然,书中正如以上结构一样,对事件进行中美对比,并对其利弊发表观点,看上去似乎是在吹捧美国自由多么好,贬低中国多么缺乏民主。但我认为看一本书的好坏并非根据它所表达的观点的对与错,而是它能否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知识,进而引领读者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即使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也能从书中对特定事件的细节描写更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民主现状,从另外的角度看民主和自由。
正如知友所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就越不敢轻易下判断,最后的决定却也往往越准确。” 我向来不是个随便下定论或咬定某种观点的人,因为我明白自己知道的不多,没有资格作评价。这也促使我抱着学习和怀疑的态度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这样一来,便不会轻易被某种观点洗脑,也不会轻易下定论。即便不知道自己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至少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现状作了介绍,目前相对完善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200多年以来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一边倒地说美国民主好,中国应该向其学习,因为这其中有许多历史和国情因素的影响。要走向民主,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制度复制过来,或者让中国政府去向美国政府学习,核心的主体应该是有民主和自由意识的素质公民,如果没有这些公民在日常与政治相关的大小事上进行推动和完善,无论多么民主的制度也只是没有活力的一纸公文。
人类总在进化,政治制度亦然。我们难以断定哪种制度最好,因为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巨轮。正如丘吉尔所说,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它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