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观后感心得怎么写?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观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每月一次入户,我照例提前给帮扶对象丁大爷打电话,他爽朗地说道:“小贾,好的。明天九点半,我在家等你哈!”九点二十,我们驱车来到丁大爷胡同口,我远远望去,看到丁大爷正站在门口等我,看到我来,他加快脚步走过来,我赶忙跑过去,握着他的手说:“大爷,您在家等着就行,不用每次提前出来等。”丁大爷笑呵呵地说道:“没事儿,你们平时工作这么忙,每次还这么辛苦你,真是不好意思。”
进了家门,丁大爷非常客气地让我坐下,这次走访主要是进行信息核对,大爷非常配合地找各种资料。完成信息核对后,我们又聊起了家常,大爷给我讲起了他年轻时的故事,他讲得非常动情,听得出来,他曾经也是气血方刚,年轻有为,只可惜后来因病致贫,一直未成家。他说,他从内心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给修整了房子,办了低保,安装了自来水,还有公益岗位,更重要的是还有医疗保险,帮他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他很知足,并表示将要更好地自力更生,早日脱贫。
聊天过程中,他突然一拍腿,左手摸着头说:“哎呀!你瞧我这脑子,我还有给你留的甜瓜呢!”说着,他快步走进里屋,从里面拿出一个大甜瓜,塞到我手里:“快吃!昨天亲戚来我家带来的,我特意给你留的!很甜!”
“大爷,您留着吃吧!您太客气了!” 我赶忙站起身来,双手推辞道。
“小贾,你不要这么见外,一个甜瓜值不了多少钱,但我看你一个外地人,每月还要来看我,又是送东西,又是帮我解决困难,我从心里感谢你呢!”
正在我俩推让时,丁大爷亲戚家的孙女来了,我俩见过几次,这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她爽朗地喊了我一句:“叔叔,你又来啦!”“嗯,小姑娘又长高了哦!这个甜瓜给你吃吧!你是祖国的花朵,祝你长得更甜,唱歌更甜!”我们三个都笑了。
回到单位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个甜瓜,包含着丁大爷的一份情谊,这份情意让我爱上扶贫,更有信心和力量做好扶贫。
在“一言一行”中树立朴实形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刚到村里,我开始了对贫困户的走访工作,力图在知民情中解民困。记得初次到“阿妈啦”家中已是傍晚时分,微弱的灯光洒落在她身上,夹杂在青丝中的白发显得格外明显。“阿妈啦”得知我是扶贫干部后,倒上了热乎乎的酥油茶,“我们家没什么困难,你们扶贫干部那么忙,以后就不要经常过来”,“阿妈啦”亲切地说道。来访之前我已经大致了解了她家的情况,“阿妈啦”虽然家庭条件困难,但她是村里第一个站出来放弃申请建档立卡户的人,给其他群众也树立了榜样。朴实的言行着实让人感动,从此之后我更加关注着这位“阿妈啦”。
在“一颦一笑”中保持乐观态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事无小事,在得知“阿妈啦”家中青稞要抢收时,我便撸起袖子带领党员深入田间地头,与“阿妈啦”共同劳作,“打成一片”。劳作完后,她又要回到家中照顾久病在床的老母亲,不大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阿妈啦”的笑容总是那么慈祥、那么乐观。以群众的视角看问题,我也是群众的一员,“阿妈啦”的一颦一笑时刻感触着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在“一举一动”中彰显文明风范。“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群众的心总是那么淳朴,你心中装着他,他心中也装着你。今年中旬,在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镇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村率先建立了“村民甜茶馆”,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喝茶聊天的活动场所,让老人们能安享晚年。茶馆开业当天,“阿妈啦”早早地推着卧病的老母亲来到甜茶馆,带来洁白的哈达,把珍贵的祝福最先送达给我们,感谢党带来的惠民政策,眼含热泪的她一直说着“突季奇、突季奇”(藏语“谢谢”)。站在一旁的我,泪水不也禁模糊了双眼。以群众心为心,这一年,我收获了很多。
“阿妈啦”对待生命尚能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顺、命运不公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破浪前行吧!
这是2018年6月,我成了一名乡镇扶贫干部,从讲台上教书育人的英语老师到最基层的扶贫干部,我没能迅速转换角色。第一次来到这个市级贫困村,作为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讲当地方言的外地人,隔膜和防范让我像只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地拽紧了手里的黄色扶贫手册。尾随村干部来到挂钩的贫困户家中,陈大爷坐在竹编椅上,脸正对着门外的山峰,向上拱起的背像小山一样,脖颈上布满了皱纹。听闻响动,他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转过身露出了蔼然的笑容,然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攻克的“世纪难题”。我只好求助身旁的村干部,“老爷爷都说了些什么?”“他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感谢你们政府干部的帮扶,让他们老夫妻俩的生活有了保障”,听完这话,我面上一红,决心一定要尽快融入这个村子,做出帮扶成绩,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感谢。
攻克“语言关”,学会“土语言”
摆在我眼前急需攻克的就是“语言关”。记忆英语单词靠的是“音标”,学习当地语言我也想出了一套方法,就是靠“拼音”加绘画记忆法,把无法用拼音标注的字用绘画来标注词意,比如“走路”这个词,路可以写成“lo”,来辅助记忆,但是“走”却没有办法,我就把“走”这个字画成“前后两只脚”的简图,然后再找当地干部反复学习这些“图”的发音,晚上的时候,拿出我的工作日记,看着这些图再次辨认它们的发音,把发音和“图意”做结合。如果还记不住,就在图的下面打上三角号,记下了就把三角号划掉,当我把工作日记本里的一整页方言记下来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画一个大大的笑脸,以资鼓励。
就这样,凭借着我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积累了五十多个笑脸后,我终于不需要依靠村干部的帮助,也能和贫困户进行流畅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及时高效地进行政策传递,虽然说起话来还很蹩脚,但学会了“土语言”,为我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便利。
跨界小能手,成为“土专家”
销售香菇是陈大爷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这几年香菇的销量和销路都不愁,可香菇的出菇管理却是一大难题,与香菇的品质、产量和效益有着密切联系,陈大爷每每跟我说香菇又“狗带”的时候,种植专家没办法长时间指导的时候,我总是仰天长叹、泪流满面,我怎么偏偏是英语专业?当初就应该选农学专业,现在就能起大作用了。
后来跟陈大爷聊天聊到了电视节目“跨界歌王”。我突发奇想,对呀,我也可以“跨界”当个“土专家”!说干就干,当晚,我就在_收集材料,还请教了农业局经作站的农技师,详细了解了香菇的多发性问题和应对措施,为了把理论和实际做结合,“技术攻关”的那段时间,我天天到村子里和菌棒“亲密接触”。然后奔走在香菇棚里,收集农户的种植经验和种植难题,不断丰富我的知识宝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和菌棒培养了深厚的情谊,只要它病了,我就知道它病在何处,该如何改进,让它长出好看、好闻、好吃的香菇。而陈大爷种植香菇最大的问题就是随意喷水,长时间不盖膜导致菌棒的通风时间太长,从而加重了菌棒的病情,只要改变管理方式,就能改善产率。
下了苦工的方法就是奏效,陈大爷大棚里的菌棒大量出菇。陈大爷朝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去读农学研究生吧,太厉害了”,我笑着说:“那我可舍不得您呐!”这之后,我还写了份《香菇种植管理指南》,分发给村里的其他香菇种植户。
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逐渐融入整个村子,在不断攻克摆在我面前的扶贫难关中,在为贫困户尽些小力、帮些小忙的过程中,我逐渐完成了角色转换。未来,我想用更多的真情投入和点滴行动,让帮扶“大量出菇”!
精准施策解危难,滴水浇灌润心田
2017年10月,32岁已有12年党龄、8年警龄的代琦,又多了一重身份:扶贫干部。她和许多警务繁忙的战友一样,领受了4个农村贫困家庭的结对帮扶任务。尽管她知道,“扶贫”是党和国家实施“全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宏伟工程,但要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亲自参与其中,还是她从警后的第一次始料未及,业务生疏,几乎是一窍不通,能否完成重任,她还真是“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代琦要帮扶的4个贫困家庭,都居住在太和县东北部的偏僻乡下、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坟台镇板桥村委会宫庄。4个贫困户、6口村民,都是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70岁了。接受简短的扶贫业务培训后,代琦首先下乡,请求村干部协助走访。她携带自费购买的礼品,一天走访完要帮扶的4个家庭,话家常、问实情、找难点、听诉求,宣讲政策、拉近距离,靠热心、耐心和细心,打开老人心结、赢得对方信任。她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了解,把6位贫困老人的住房、生活、身体、经济等基本状况和实际困难,都一一记在本子上,更放在了心上。
代琦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致贫因素、不同难题,分轻重缓急地区别对待、寻求精准帮扶良策。71岁的宫纪允老汉,年轻做工时被机器伤及后背留下病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老伴患脑梗多年,但二人还都未办理残疾证,不能尽享国家优抚政策。她积极为其联系民政部门,咨询办理残疾证的相关流程和所需资料,终于为这对老夫妻办理了不同级别的残疾证。86岁王氏老太太居住的老旧房屋屋顶漏水又无力也不想翻建,她多方奔走,积极协调村“两委”及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其争取到6000元钱的危房修缮款解决了难题。83岁的老爷子宫纪房,久病瘫痪在床的老伴去世,她闻讯后携礼上门慰问并捐赠200元钱,感动得老人泪水涟涟,逢人就夸“俺遇上了一位公安局派来帮贫的女菩萨!”
穷住乡野有人问,独居老太有远亲
对农村独居的“空巢”老人帮扶,要说为其争取种植、养殖等什么增收扶贫项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代琦对其帮扶的两位独居老太,在为其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倾注最多的就是“亲情帮扶”。
今年已89岁的王氏和80岁的郭桂兰二位老太太,都与代琦建立了“胜似一家人”的难以割舍的亲情。近三年来,代琦从第二次单独上门走访开始,仿佛就与两位老太太有了莫名的“亲缘”。无论是腿疼拄着拐杖不事张扬的王氏,还是身体比较健朗、心直口快大嗓门的郭桂兰老人,都让代琦感到慈眉善目是那般可敬;而穿着警服端庄俊秀、富有爱心、热情大方的代琦,更让老太太感到可亲可信。按年龄,代琦可以称二位老太为奶奶辈,但老人就喜欢称其为“好闺女”或直呼“代琦”其名。为王氏老太多方努力解决房屋维修款之后,代琦再问其有何要解决的困难时,两位老太太都动情地说:“低保、养老各种补贴该享受的,政府都让俺享受了,不愁吃不愁穿,有病花不着自己的钱,还有啥困难呢!平时就是身边缺少儿孙亲人说说话,你要是有时间,能常来陪俺说说话就好了。不过,俺知道这不可能,您这国家干部平常都太忙了!”为了对老人扶“心贫”、予以亲人般的精神慰藉,从此,作为公安宣传教育部门负责人、任务繁重又有老人孩子的代琦,总是短则一星期、长则一月内,都要自掏腰包买些老人喜爱吃的食品,驾车往返近百公里上门看望几位帮扶的老人。中秋节送去新潮的月饼,新年前夕又送上美味食品和米面油,每次都像“回娘家”,老人也总是喜笑颜开地接送到村头。
去年,代琦怀孕二宝,产前一个多月,还挺着大肚子艰难地驾车下乡走访慰问老人。产假期间,在阜阳家中哺育婴儿的代琦,还不忘通过村干部了解、关心、委托关照几位老人的实际困难。那段时间,两位老太太常常念叨,“唉,俺要是能去代琦家看一下她和宝宝该有多好!”
停车让路悯桑农,晶莹桑葚传真情
2020年5月13日上午,代琦下乡走访慰问几位扶贫对象后准备返回时,已过11点半钟。刚到村头,透过车玻璃,她看见车前方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腿有残疾似地坐着捡拾桑葚果,再细看发现路面上落满了黑晶晶的桑葚。眼前的情景,让富有同情心的代琦,不忍鸣笛提醒老人让路,更不忍驾车碾压布满黑色珍珠般的桑葚通过。于是,她缓缓停下车并从车里走下来。
代琦走到老人身边,问询得知老人姓宫,今年78岁,是一位单身贫困低保户,想在家门前的几棵桑树下捡拾些桑葚果卖点钱贴补生活。悲悯之心涌动,代琦悄悄地蹲下身子,麻利地帮老人捡拾起桑葚来。初夏的热辣辣阳光下,一颗、两颗、三颗,用了十几分钟,直到帮老人将附近路面上的桑葚果全部捡拾干净。代琦活动着酸痛的腰身和双腿站起与老人告别,倍受感动的老汉也艰难地站起身,望着面前满脸汗水、被桑葚汁液染黑双手的代琦,由衷地再三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基层公安帮扶干部,代琦并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突出的业绩,也并未给她的帮扶对象带来万贯财产和什么致富项目,但她凭着对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的一腔赤城,凭着对黄土地和贫困百姓的悲悯与大爱,近三年在警务繁忙中五六十次的城乡来回奔波、3000多元的爱心捐助,精准施策“扶真贫、真扶贫”“润物细无声”的滴水浇灌,换来了帮扶对象全部脱贫、党群关系一家亲的好愿景!
成为扶贫干部已满两年。刚踏上扶贫路的时候,就如夜间独自行路,迷惘惊惶,我随着车身颠簸在山道上,反复地看着红色手册上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把名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未知总会带给我焦虑与恐惧,未雨绸缪才能令我安心,但凡有疏忽遗漏、不够妥当之处便使我心神不宁。而如今,从陌生到熟悉,我和他们亲如一家人,每一个裹着柔软情感或深刻思悟的细节,都被印在了脑海里。
笔者包片的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小盆地,群山环抱、植被茂盛,流淌着甘洌的深山泉水,被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作“莲花乡”。这里不但有美丽的风景,也有动人的爱情故事。
张大叔就是爱情故事里的主人公。张大叔的妻子因病致残,生活无法自理,也没法坐轮椅,成了彻底的“不自由人”。自从妻子患病后,张大叔一人扛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尽心尽力地照顾妻子,不离不弃。自从妻子患病后,张大叔不能外出打工,生活拮据。到张大叔家里时,他正抱着他的妻子到门口晒太阳,看到我们,张大叔有些窘迫,他告诉我们,妻子不能坐轮椅,老躺在床上,见不到外头的风景,照不到窗外的太阳,所以他就时常抱着她到门外“逛一逛”。“我就是她的双腿”,张大叔笑着说出这句话,可我们的眼眶却红了,他的一举一动诠释着对妻子的深情。
作为帮扶干部,感动归感动,如何解决张大叔的生活困难才是当务之急。考虑到张大叔的生活现状,要照顾婶是不能离开家的,怎么才能让张大叔不离开家又增收致富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回到政府后,我一遍遍地翻看这个村子的详情介绍,向来地理不好的我还上网去搜索相关资料,看看能不能发展什么“家门口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个礼拜后,我有了主意。
这个村子水质优良,含有多种矿物元素,且都是丘陵山岗,特别适合制作米粉和晾晒米粉,而且制作米粉在家里就能制作,家门口就是粉晒场。我禁不住“欣喜若狂”,为自己的“机智”点赞。
听了我的想法,张大叔高兴地来回搓手,可一提到米粉制作又犯了难,张大叔说:“我不会做米粉,又不能出去学,这可怎么办?”我一拍脑袋:“对啊,光顾着高兴了,也没想周全。”我安慰他道:“张大叔,别急,我这就去想办法,你等我的好消息!”
好在这个过程并不周折,镇上就有制作米粉的艺人,我向他说明了来意,他欣然应允,我立刻把这个好消息通过电话告诉了张大叔,并同村干部一起到镇上的店里为张大叔购买电动石磨。
在学习了米粉制作技艺后,我见证了张大叔的“首秀”。张大叔将浸泡一晚的大米放入电动石磨,和着水一起磨成米浆,然后装入一个棉布袋中,封紧袋口。随后,将袋子置于一个木臼内,用一块厚实的方形木块压在上面,然后旋转连接在木臼里的螺杆下压,如此反复几下,水分便被慢慢挤压出来。确认水分排出后,将棉布袋松开,把里面的粉块放入搅拌机中彻底碾压至粉末状。接着,将粉末揉捏成圆形的粉粿团,弄好的粉粿团经过蒸煮、冷却,再次放入搅拌机中制成粉粿条,最后用机器压成一条条晶莹剔透的粉丝。接着张大叔迅速到家门口把米粉摊晾起来。
制成后,张大叔马上做了一锅让我们尝鲜。只放了食用油、葱头和盐巴等佐料,可旺火猛烧下的粉条热气腾腾,散发出诱人的色香味,张大叔手持一双筷子不断在锅中把米粉翻动搅拌,间在锅里加些凉水,边加边翻,直至米粉全部熟透,看着金黄光亮的米粉,我们大快朵颐。
米粉很是香甜,也正如张大叔的日子,爱情是甜的,生活也在飘香。张大叔制作的米粉,劲道柔韧,白如晶玉,滑爽如丝,久煮不烂,油多不腻,油少不涩,米香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酒香不怕巷子深”,先是镇上的人慕名前来购买,接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特地到张大叔这儿购买米粉,还有电商主动联系张大叔销售线上米粉。但张叔拒绝了,他说这样的日子很好,有稳定的收入,有亲爱的人在身边,如果米粉生意做得太大,他怕照顾不好自己的妻子。说这话时,张大叔的眼里满是柔情。
听完后,我用力地点了点头,低下头拿茶杯,忍不住哭了,赶紧拿手背迅速地抹过眼角,生怕被发现。果然,相濡以沫的爱情最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