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子早上又没吃饭,心情沉重的去学校了。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父亲搓麻将一夜未归,大清早刚进门,就跟母亲大吵一架,这个家都快成了战场。
兰子父亲40多岁,加油站小职员,搓麻将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高于其他的一切事情。母亲生兰子的时候,父亲把家里电脑带到医院,兰子出生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他在电脑前,麻将搓的正起劲。
每次吵完架,母亲都会哭到绝望,虽是读过书的女子,吵架不曾说脏字。可在这挣扎的日子里,读再多书也救不了她。
兰子有点心疼母亲。想抱抱她,可兰子帮不了她。她是一个弱女子,只有流眼泪能让她好受一点。这辈子信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嘴上说了几百次的离婚,可她从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半步。是啊,母亲在这个城市,孤苦无依,她娘家又离得远,想到这些,兰子越发心疼母亲了。
兰子的性格愈来愈内向,不愿与人言语,像极了现在的母亲。在学校唯一能走进她心里的只有语文老师和她同桌,语文老师很欣赏兰子的作文,文笔细腻,感觉独特,暗淡又略带忧郁,很有才华的一个姑娘。也只有跟语文老师聊天时,兰子才感觉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阳光明媚的。
下午第一节课是自习,同桌用胳膊肘,戳了戳她,两人开始了窃窃私语。
“班上有人开始玩“_”了,听说这跟游戏很刺激是关于自杀的,你想不想玩“
听到自杀,怎么这么熟悉的一个词,这是母亲嘴上说了几百遍的词,是不是自杀了,母亲就没有那么痛苦了,可她一直没有勇气去做,我可不可以替母亲去勇敢尝试一次了。
同桌又鼓动兰子一起玩,两人是个伴,兰子犹豫了半天,想到了母亲的哭声,就答应了。
两人放学后,趁父母不在家,打开电脑,开始研究“_“就半信半迷的注册了。之后就有一个称为导师的人带她们进入了一个微信群,里面全是参加”_”的人。导师要求她俩拍裸照加身份证发过去,进都进来了,已经没有后路了,两人极不情愿的就发了。
很惊喜很期待第二天的任务,结果是4:20起床,看恐怖片,第三天又是要求发自残图片,谁不发,好像就落后了一样,发了的还会受到表扬。每天都有一个任务刺激着你,完成了,就是你战胜了自己。虽然前几天的任务无关痛痒,可总让人一天的心神不安,像是中了魔咒般在一步步接近恐怖的感觉。这种感觉笼罩了人的心,好像这里面的人都不属于这个世界一样。
最近的课也听的心不在焉,好几次被语文老师提醒要认真。其实兰子的心早就云游到了海外,兰子心里想的自杀是电视上那种很唯美的,闭上眼睛,就能跟这个世界做个了结,这种血淋淋的自杀,一点都不美,让人有点后怕。
老师在上面讲课,同桌拿着圆规的尖尖在胳膊上一道道的划着,都快看见血了。
“你疼不,兰子小声的问着。”
“有点疼”
“那你还戳”
“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晚上睡不着。”
兰子的心,焦急的七上八下,她也没完成任务,拿起圆规划在胳膊上,疼啊,又停下了。她似乎能预见同桌的死,划着划着,胳膊出血,或者把胳膊划断了。
想退出,跟同桌商量着,怎么办,同桌说
“不行”,退出的话,导师会把我们的裸照发布到网上,我们就完了,上不了学了。
怎么办,这一天老师讲的什么,她一句也没听进去。
学校的操场上,兰子走来走去,坐立不安。微信里导师又在催,鬼使神差的她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拿起刀片在手腕上一刀刀的试着划下去,根本没出血,也不疼。不行的这样,牙一咬,因为害怕劲使大了,血扑出来了,猩红猩红的,吓人。好疼,连着心的疼,兰子害怕自己会死,大声呼救。喊着语文老师的名字,周围有同学报告给了语文老师,抱起兰子,直奔医院。
医生给兰子包扎后,建议她躺着,暂时不要活动。
语文老师摩挲着她的头,
“傻孩子,以后不能这样做傻事了,你和你同桌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学校里杜绝出现_”以后要阳光,要积极,不要老想一些悲哀的事,以后有什么事先和老师商量好吗?“
兰子点了点头,想到白天同桌那么疼的表情,想到了懦弱的母亲,身体上的疼救不醒心里的痛,自杀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美好的事。
母亲来看兰子的时候,兰子躺在病床上,手腕上触目惊心的一条红痕。
“孩子呀你不能这么的作践自己啊”
母亲,坐在旁边,泪水又像下着的雨,接连不断。
等兰子出院后,母亲带着兰子离开了这座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再也不谈自杀了。她们回到了母亲的老家,有亲情的地方,温暖的生活。
蓝鲸,原本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可是现在却变成了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
因为,我们所说的这条“恐怖”的蓝鲸根本不是什么动物,而是一款来自俄罗斯的网络死亡游戏。这款游戏要求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自虐任务,最终以自杀的形式来完成游戏。据有关媒体统计,俄罗斯境内新近发生的130起少年自杀事件中,至少有80人的死亡与“蓝鲸”有关。更让人担忧的是,这款游戏已经通过网络传入我国。
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那毕竟只是在游戏当中。“_”却从网络蔓延到了现实,参与者先是要按照“任务”自残,直至第50天为证明“赢得游戏”而自杀,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是对生命的践踏和不尊重。如果这样的游戏得不到制止,势必会有更多的人无辜丧命,势必会有更多的家庭陷入悲痛。
猎捕“蓝鲸”,关键是要通过技术手段遏制传播。当“_”传入我国之后,网络上出现了诸如“蓝鲸”“420叫醒我画蓝鲸”“4点20叫醒我”等一系列的群组,如果任由这样的群组传播并且壮大,那么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现在相关的网络公司已经采取措施,对涉及“敏感词”的群组进行查删,对相关关键词的搜索进行屏蔽,这或许能够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人还在以更隐蔽的形式进行这项游戏,技术上的干预还是不容有半点松懈,这样的“恶”绝对不能传播开来。
猎捕“蓝鲸”,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参与。从国外“_”的受害者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是十来岁的孩子。这时候的孩子充满好奇心,但是同时也敏感脆弱。很多孩子或许只是因为好奇,因为想去寻求刺激,才被游戏设计者一点点“洗脑”,最终一步一步走上了“不归路”。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家长和学校不了解孩子,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爱,那孩子就很可能会去“_”这样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归属感”,最终就可能被别人“控制”进而酿成悲剧。所以,家庭和学校有责任加强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进而远离阴郁和负能量。
猎捕“蓝鲸”,宣传和打击并举也很重要。“_”已经传入国内,如果对此选择闭口不谈,反倒可能激发一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要去一探究竟。对“_”的危害进行宣传,让所有人远离“_”,这样达到的效果应该会更好。对于那些组织“_”的人,对于那些传播“_”的人,一经发现就予以严厉打击,这样的重拳或许能“打醒”一些人,也一定能够警示一些人。
猎捕“蓝鲸”,这是以珍爱生命的名义。生命是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焕发光彩,而不是匆匆凋谢。不管是“_”,还是其他的什么“恶”,只要是对生命构成威胁的,只要是在传播负能量的,我们都要去抵制、去消灭!
今天中午,电视里一个报道深深揪着我的心。一位环卫工人去收垃圾,发现一个很沉的塑料袋,当他打开时,里面居然是一个死婴,血迹未干,脐带尚存。无独有偶,下午我又在网上看到这么一篇报道:俄罗斯警方在一所荒无人烟的.住宅中发现了一名“狗模狗样”的7岁男孩,调查发现,这名男孩叫安德鲁,从3个月大时就被亲生父母抛弃,是一只看家狗将他“抚养长大”。由于长期与狗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这名男孩的行为举止已跟狗相差无几。看完之后,我的内心异样的悲痛,人们怎么能对生命如此冷漫和无情呢?
我想那个刚刚出世的婴儿,或许还未睁开眼睛看下这个新奇的世界吧。一个死婴并不稀奇,因为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着死亡。但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处置那个婴儿的方式:竟然把他当成垃圾扔掉。从这人的行为上我们不难想象事情的真相:一个不应该降生的小生命,一个还未出世就应该死亡的孩子。或许有人会说,在大千世界里,在芸芸众生中,这个婴儿渺小的象一个微粒,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我演绎一下法国作家辛涅科尔的话:对于宇宙,这个生命微不足道,可是,对于生命本身,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是一切。且不说养大他是你的责任,单就面对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你怎么能剥夺他生的权利呢?
与那名婴儿相比,安德鲁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活着。然而这种活却又是建立在何等悲哀的事实上。当离家出走的母亲和酒鬼的父亲弃他于不顾时,是狗把他拖到狗屋并哄他入睡,当他嗷嗷待哺时,是狗主动外出寻找食物喂养他。现在的他,四肢着地走路,用嘴咬东西,当人给他吃食物时,他总是先用鼻子嗅了后再吃。在他的意识中,他仅是一条狗而已。目前安德鲁已被送往当地一家福利院中,学习“人类的习性”,以便重回人类社会,享受失落已久的人类关爱。这或者对关注他的人们来说是个慰藉,但你不认为这份爱来得太迟了吗?
浩瀚宇宙中,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才会开出如此美丽的生命之花,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我期望着,我也相信,不久的将来,有良知有道德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多,那些践踏漠视生命的人会绝迹的。
最近俄罗斯一种恐怖游戏悄然侵入我国,正在校园蔓延。那就是"蓝鲸死亡游戏"!通过QQ圈"蓝鲸"、"4:20"、"4:20叫我起床"等Q群,疯狂传播,据说300多人的一个蓝鲸群,约一半以上是00后的学生,他们缺乏分辨力,学习压力大,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远大理想破灭,失去自信,很容易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加入这一游戏,达到缓释心理压力的目的。
加入"蓝鲸"群的条件是:女孩上传手持身份证的裸照,男孩是上传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和家庭地址。一旦加入,基本不能自主退出。因为,中途退出,群主会把女孩裸照放在网上公开,男孩则会有人威胁家人的安全,所以,只能按照"主人"的指令去完成每天的任务。
一旦加入Q群,群主就会给每个群员安排一名主人,每天主人都会在4:20给群员发布任务,如第一天在你小臂上用刀片深深的刻画"蓝鲸"的图案,并上传Q空间,如果不满意,主人会指示再次努力;第二天会让你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不许中断……每天给你洗脑,让你的思想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他最后会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丑恶的、苦难的,你不适合在这个世界生存,你应该到另一个世界,哪里是美丽的、快乐的、幸福的世界,你现在应该完成第50个任务,也是最后一个任务,请你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据说国外许多自杀的年轻人都与这个游戏有关。
我国网警正在网上围剿"蓝鲸"各种群体,强行解散这些群组。但是,这些群组也在改头换面,更换名称,如改为"欢乐颂"、"4:20叫我起床学习"……
我校发现一位同学在Q群传播"蓝鲸死亡游戏",并发布用刀片划伤手臂的照片。学生管理部门当即报告学校,学校立即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作出如下决定:
1、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蓝鲸"死亡游戏的危害性、恐怖性、残忍性和强制性。
2、学生口迅速召开学团会干部会议,座谈大家对这一游戏的认识,通过学团会干部了解这一游戏在我们学校的蔓延程度。内紧外松,不要声张,不要造成学生的恐怖心理。
3、召开各班主任会议,安排布置召开班团干部会议,座谈"蓝鲸"死亡游戏的认识,并排查参与这一游戏的人员。
4、家有中学生的家长,回家查看子女的手机,特别是Q群和Q空间,有无死亡游戏的信息?询问子女对这一游戏的认识?
5、各处室系部负责人召开全体人员会议,提高对这一死亡游戏的认识,牢记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认识。
6、学生工作处,将学校领导和中层中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分配到各个班级,由各班班主任联系学校领导或中层干部,尽快到各班召开"珍爱生命,远离蓝鲸"的主题班会。
(1)认识生命的意义。人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希望的寄托,每个人都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的,都有自己的亲人,当你伤害自己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你的亲人。
(2)了解人的责任。家庭、单位和社会。
(3)了解人的价值。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在这个世上对他人的贡献!多少年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人们还在怀念你,而不是诅咒你,那样你将遗臭万年!
(4)远离"蓝鲸",远离一切"邪教组织",远离"裸贷"等一切危害生命的行为。人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例外!珍惜吧!我们生命之花刚刚开放,我们即将踏入社会,即将工作,以后成立家庭,为人父母,孝敬我们的父母……尽享人世间的天伦之乐!
初次听到别人口中说出“_”时,还以为是和其他在孩子中盛行的“王者荣耀”、“狼人杀”一类的手游,了不起也就是之前被90后玩疯了的“英雄联盟”之类的游戏而已。
但当我在网络搜索引擎里搜索“_”这四个字的时候,满目看见的死亡、恐惧、血腥以及失去人性的残忍,原来,这不是王者荣耀或狼人杀的同类,而是一种真实的,正在让一个又一个玩家殒命其间的死亡游戏。
魔鬼的陷阱
“蓝鲸”游戏可以顺利的杀掉这么多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采取了渐进式的目标,直接和这些青少年说“你去死吧”他们当然不会遵守,但在一系列活动之后,活下去的欲望就会被消磨到几乎没有了。
参与者接触_,往往是从网络上一个带有自杀群组链接的恐怖图片或是视频开始的。加入游戏相关的社交网络群组后,就会有管理员不断地向游戏者下达指令,要求他们每天完成1个任务,直到第50天步入死亡。
这些任务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04:20起床,看恐怖电影;
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浅口;
如果你准备好成为一头鲸鱼,就在腿上刻几个口子;
在VK(俄罗斯社交网站)时间线上写“我是一头鲸鱼”;
在手上刻出一头鲸鱼;
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
听组织者发给你的恐怖音乐;
爬起重机;
和鲸鱼谈话;
自己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并接受它;
凌晨四点二十起床去铁路;
不和任何人说话;
宣誓自己是一头鲸鱼;
这是一场无法退出的游戏?
为了防止游戏参与者退出,管理员会有意识地收集参与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裸照等。曾有一名参与者想要退出,结果收到恐吓:“你妈妈明天走不到公交站”。她大惊,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乘坐公交车上班,于是不得不继续玩下去。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发现,“_”的设计者一定是个擅长心理操控的高手。
比如,为什么游戏规则会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因为据心理学家研究,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一天中精神最脆弱的时刻。起床后看恐怖片,更是加重了这种精神状态。游戏任务的难度是由易到难,缓缓升级的。这应该与人类心理的“锚定效应”有关。前一天的任务会成为今天任务的“锚点”:昨天已经在胳膊切了三个浅口,那今天在腿上刻几个口子也就不是不可接受了。像走台阶一样,参与者就这么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
再比如,参与者加入游戏前,管理员会要求他们提交裸照、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一旦参与者想退出,便以扩散裸照、伤害家人为威胁。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恐吓手段有足够的威慑力。
2017年5月10日,蓝鲸死亡游戏创始人PhilipBudeikin被指控至少煽动16名女生参加他的蓝鲸自杀社交媒体热潮,他告诉调查员,她们都“很高兴去死”,警方担心这股热潮正在进入英国。2017年5月,蓝鲸发明者Philipp入狱,俄罗斯严打“蓝鲸”死亡游戏。
蓝鲸发明者PhilipBudeikin
也许你会以为,设计出如此险恶游戏的人,必定是老辣恶毒、面目狰狞之辈。然而2016年10月,当“_”的创造者Philipp Budeikin落网时,警方发现,他竟然年仅21岁,是一名被驱逐出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学生。被捕入狱后这名学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丝悔意,在他的表述中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清理社会,他将这些参与死亡游戏的青少年称为生物垃圾。
Budeikin有着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母亲无暇顾及他,他也没有朋友,性情孤僻,整日泡在网上,花了5年时间完善“_”的心理控制流程。
令人惊讶的是,在狱中,这名多起自杀案的幕后黑手竟收到了不少来自少女的表白信。
部分聊天记录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一些自杀事件还被拍成视频,发布到Vkontakte上。死者遗体的照片、沾满血迹和脑浆的衣物,甚至死前的聊天记录都在Vkontakte的一些特殊群里有着极高的地下交易需求。自由欧洲电台的记者还发现,如果想成为“蓝鲸”游戏的管理者,只需缴纳60欧元即可。这也说明,一例例青少年自杀事件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对金钱的贪婪。
玩家的心理
内心空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都有足够的保障,反而是精神层面越来越空虚。参与“_”的大多青少年都处于内心空虚,精神孤独的状态,甚至有的还有厌世的念头。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浑浑噩噩的生活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更追求的是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一种与世界背离的快感。
猎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变化。它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无关,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好奇心要比中老年人强烈得多,而且他们会不顾一切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死亡游戏”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越是禁止的东西,他们越想要去了解,比起摆在眼前的事实,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秘密会更有诱惑力。
对于脆弱的心灵,“_”好比恶魔般的存在。但这场邪恶中,还站着嗜血的看客。
17岁的俄罗斯女孩Rina Palenkova在铁轨边发布两张自拍后,卧轨自杀。这一行为不仅让她成为蓝鲸玩家效仿的偶像,也吸引了闻着血腥而来的看客。
Rina自杀惨烈的照片、沾满血迹的衣物,甚至是死前的聊天记录,都有着旺盛的地下交易需求。
如果说“_”的参与者与操控者都是病态的,那这群买家与看客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两眼放光地盯着屏幕,浑身散发着猎奇与腐朽的味道
然而,我们能为阻止这场变态的游戏做些什么?
打击“_”,各国政府已经出击;关注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重视他们对归属感和同伴关系的需求,是各个家庭和学校应尽的责任。但在检索资料时,我却发现很多旁观者的态度实在有些不妥——
有人在骂游戏的参与者是脑残,有人表面在出谋划策,其实更像是调侃揶揄,“4点20分起床,干嘛不背些单词?”,“有这闲工夫,看来是作业布置少了”。而每条这样的评论,都能获得数万的点赞。
我想,毕竟人命关天,作为旁观者,如果没能意识到事件背后的复杂问题,至少可以少些轻佻的评论,以免把不该被娱乐的事娱乐化,把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推得更远,推向_布下的陷阱。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过,我们每个人,不论穷富,不论是否有心理疾病,都在追寻爱,都希望别人“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那些走向“_”的青少年。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没能得到足够的爱与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