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走的思政课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的思政课,我们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博物院。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曾来过这里不下五次,小时候第一次拜访南博,觉得一切都十分新鲜,奇形怪状的器皿,各式各样的文玩,美轮美奂的壁画…给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一些后,我的态度从单纯的觉得好玩转而变为欣赏,我总会仔仔细细地端详各种文物,并为它们的美丽和精致而感叹。比起其历史性,南京博物院的艺术性更让初高中的我着迷。
今天再访,已经与上次间隔了两年了,南博变化不大,一样的人满为患,一样的富丽堂皇。但我走在其中,却又有些别样的感受。
走在一排排文物间,周围人声鼎沸,我却沉默了,一句话也不敢出口,往往低着头。历史的厚重感如同一块巨石向我压来,让我有些窒息,每一个展览柜后,看上去都是平平无奇的器具文玩,没有一点价值,但在它们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年的沉淀。或许,仅仅在几年前,几十年前,它们仍然静静地躺在泥土中,和这片大地一样见证着一个文明的发展,也许它们在被发现,被珍藏在这里的几千年前,在无数人手中轮转过,也许有人每天都在使用它们,也许有人将它们奉为传家宝,也许有人将它们当做无价值的垃圾……面对它们,我不可避免地意识到我的年轻与肤浅,它们的每一个裂痕都比我年长数十倍。它们曾光鲜靓丽,但现在有的已经黯淡无光,这让我心生敬畏。
几千年的历史是难以想象的,时光在一代代人的见证下化作实体,又在文明的浇筑下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展柜中诉说着“历史”这两个字的分量。苏轼曾经写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个人的生命比起历史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也许在遥远的将来,我们吃饭的碗也会摆在一个更高级的柜子里,被更高级的人类围观,我们的日常也会被人称作:历史。
人们总说敬畏历史,我方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历史不会要求你去敬畏它,但每当你想起那几十万个日日夜夜,无数春夏秋冬,朝代兴衰,当你明白这些都真真切切地存在过,有人见证过,有人经历过,你很难不打个寒颤。当千年岁月尘封,你望向展柜内,它们仍静静地存在在那里,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就像之前的几千年一样。
千年古韵一朝领略,一瞬神往百年无穷。
其实在这次活动开始前,亦曾不解过:为什么医学生行走的思政课去的不是医院而是南京博物院,但是从古朴庄重而不失柔和温情的大门映入眼帘时,答案就在心中慢慢浮现。
课堂的教育意义甚至在正式进博物馆之前就显现了出来。在排队进馆时,我们遇到了一位游客和工作人员发生了一些争执,大意是那位游客预约了上午的票但是下午才进行参观。她口中振振有词道:“我觉得你们预约时段分上下午的办法根本就不合理!上午预约参观的人不是还在里面嘛,那我为什么不可以进去呢?”而那位工作人员一直面带微笑礼貌解释,让我不禁对她的高素质高涵养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暗暗称奇。理论上讲,那位游客是完全过错方,但工作人员完全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认真细致地和游客交涉。我想,她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维护南京博物院的良好形象,加上考虑到游客本身缺乏博物馆管理的知识以及没能成功参观南京博物院的焦急心理。我不禁联想到了医患关系,同样是双方面临着巨大的知识鸿沟,并且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一方心理上往往比较焦躁不安而专业知识相对充分的一方面临着职业操守和社会形象的要求。虽然我们还没有正式成为医生,但我想,当我们正式步入职业生涯时,面对医患关系,那位和蔼可亲、认真敬业的工作人员一定会多多少少给我们留下一点鼓励和启示。
告别一开始的小插曲,等正式迈入图书馆的时候,又是别有一番意境。历史馆、数字馆、特展馆、艺术馆、民国馆、非遗馆一一游遍,在展的7件镇馆之宝人鸟兽玉饰、神人兽面纹琮、金缕玉衣、广陵王玺、竹林七贤砖画、青釉瓷神兽尊、金兽无不细细观摩。古韵流转,不知今夕是何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我才真正体悟到这次思政课的良苦用心:温度,往往来自生活实践;情怀,往往源于大千世界。
正如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所言: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却也一样迫切的需要蔷薇与地丁。貌似参观游览博物馆与医学生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不符,但这次的经历不仅让我们走出学校的象牙塔,接触到真实可感的生活,还给予我们一个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绝佳机会,潜移默化中滋养了我们的爱国基因和思想道德情操。我想,未来的某一天,无论是走到人生的哪一步,这个下午也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作尘泥而余香不绝。
这个周末,我们有幸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博物院,这是一个承载着中国灿烂历史和文化的殿堂。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中国几千年的繁荣与变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具巨大的猛犸象骨架。这只原始的巨兽用它的化石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代的生活面貌。我站在它的脚下,仰望着那巨大的骨架,心中充满了敬畏。它的每一块骨头都像是一部历史的故事,讲述着地球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我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大地上只有野兽和原始人的生活场景。猛犸象的出现,让我对生命的奇妙和自然的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下来,我被一件金缕玉衣深深吸引。这件华丽的服饰是由2600多片薄如蝉翼的玉片和金线组成的,充满了神秘和庄重。这件独属于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王后衣服,全长170厘米左右。衣服上的每一块薄玉片都由金丝连缀起来。金缕玉衣的出现,让我认识到对古代中国的文明对生死大事的发自内心的重视,并让我对古代人名工艺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我走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的展厅时,我被它的华丽和精致所震撼。这只金兽是西汉时期的一件艺术品,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我想象着那个时代的工匠,他们如何用心地雕刻出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让我对古代中国的艺术有了更深的敬仰。
在南京博物院的特展馆中,我还看到了各种造型华美的钟表。这些钟表的设计独特,工艺精细,无不体现出中国近代文化在与外国文化碰撞后的繁荣和创新。我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如何用这些钟表来计算时间,来规划他们的生活。这些钟表的出现,让我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参观南京博物院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历史之旅。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发展和变迁,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爱上了这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和这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不只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观南京博物院,亲身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中学习和启发,一起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续前人灯火,扬今日辉煌
踏入南京博物院,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的儒雅,是历史的厚重,当新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向前时,博物馆却保留一片恬静之地让我们放慢脚步,回望过去。
西汉金兽中内敛的威严,鎏金藏式佛塔里的恬淡平和,鎏金银嵌宝石兽形铜砚盒张扬出的明艳奢华,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弥漫出的古朴精致,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让我们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文物的温度。导览机中声音甚至让我有一瞬的恍惚,或许想象中的文物之灵也曾存在过。南京博物院,有降落,也有初生;是历史,更是未来。遥远的一束光照亮了人类的文明,穿越千万年,沉醉于光影变幻的器灵之美,迷失于变化莫测的历史之奇。仰面沐光,做得了时间长河里快活的孩子;低头弄影,背得起荒芜荒野里唯一的炬火。
在历史的深沉中恍惚,被人群推着向前,再一抬眼便是艺术馆。苏天赐,文徵明、唐寅……一张张只在课本中有所耳闻的大师作品却真实地映入我的眼帘。带给我我深刻印象的是苏天赐先生的美术作品。毕加索曾说:“我用一生去学会如何活得像个孩子。”而苏天赐先生的画作中便时时透露出这种难得的童趣,让作为欣赏者的我会心一笑。我是一个喜欢去博物馆的人,这次参观的不久之前我也曾去过南京博物院,但却因为时间原因有些走马观花。这次放慢了脚步倒是获得了不少意外收获,苏天赐先生的作品展览对面的一篇自白便是其中之一。自白很长,堪比一篇短篇小说,耐着性子读完,有一个小故事让我感触颇多。一次作者在渔港时,遇到一位刚从海上打渔归来的渔民,神态尊严得如一柱久经海潮摧打的礁石,满脸是风雨刻痕,阳光的烤迹,那种难得的美,动人心魄。作者想邀请这位渔民入画,他爽快地答应了。但隔天这位渔民一跃到来时,却令作者大失所望,他已经经过理发,梳洗,换上崭新的干部服装。在这位渔民看来,既然入画,就要显示时代主人的样子,或许这就是人心中的“阶级”属相吧。但所幸如今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带个我们更加多样的审美,镜头下的我们既可以身着汉服在博物院的古朴长廊中漫步,也可以在轰趴馆中与朋友笑地肆意。
博物院的一件件文物,不仅是古物,更是中华文脉。从远古时代在中华大地上便孕育出的文明幼苗,以自己蓬勃的生命力生长开花,成为现在的你我。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站立在南京博物院,眼前是历史滚滚向前的汹涌,肩上是青年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也将紧紧连接在一起续前人之灯火,扬今日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