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

| 小扬21147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1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直是党中央重点关注的工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也将其列为一项重点工作来部署,3月1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此我有几点思考如下。

一、立足乡村,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推进乡村村民自治加强乡村治理,实现村民自治,根本还在于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核心作用。为此,首先就应强化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把乡村自发产生的有知识有文化且有责任心、年富力强的乡村青年吸收进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并选拔到乡村党支部的领导岗位。只有这样,基层党组织才能发挥“领头羊”角色。其次 , 应充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发扬党内民主,落实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 防止乡村基层党组织蜕变私人化的“家族”组织。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推进乡村村民自治,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支持村民自治的支柱角色。

二、改革乡村制度,实行乡村制度的有序供给与创新。

第一、试点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把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有计划地将其身份置换成城镇居民。第二、点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第三、鼓励乡村农民按市场原则组织联合收割机服务联合体,从而整合乡村农机设备资源,提高乡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三、强化和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培训 , 实现乡村公共治理机构的职能转变

第一、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纳入全国统一的国家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解决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要给大学生村官以希望,使乡村留得住人才,从而提高乡村干部的整体文化水平。第二、对村委换届民选出来的乡村党政干部,应纳入地方党校轮训计划,以提高村官们的民主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市场化素质。第三、乡村公共治理结构实现职能拓展。乡村公共机构除承担原有的国家计划生育、合作医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外,还应承担服务乡村、服务乡民的职能。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完善财政制度

第一、将乡村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应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根据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村的人口数,适度核发。改变以往往乡村公共治理资金主要依靠乡村自身的现状。第二、强化现有乡村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全面落实村民自治中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很多重大改革已经进入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把稳方向、突出实效、全力攻坚,通过改革有效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继续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坚定不移推动落实重大改革举措。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有必要做也一定可以做好。

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2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3

“口袋公园”风景如画,背街小巷清爽豁亮,老旧小区整洁有序……一处处微景观,汇聚成宜居北京的生动图景。城市面貌焕新的背后,是“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 年)的扎实推进。

超大城市如何治理?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分析北京发展管理中矛盾问题的根源,一针见血指出: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么都搞,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核心问题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紧紧抓住“牛鼻子”的同时,还要看到,城市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今天城市治理的依归。

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伴随着“疏整促”专项行动的进程,陈年违建拆除了,“开墙打洞”封上了,游商散摊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民综合体、养老照料中心、公园绿地。空中“蜘网”入地了,标准车位划好了,公共设施完备了,物业缺口补齐了,老旧小区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咱家胡同更有韵味儿了”“好像住进了新小区似的”,居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慨,是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直接的显现,是对城市治理成效最大的肯定。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疏整促”专项行动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对“精治、共治、法治”这套组合拳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背街小巷最能体现精细化治理水平,城市治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就是要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精治”的实现离不开“共治”的支撑,要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标定治理重点、凝聚治理共识;同时,随着城市治理对象日趋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更加需要建章立制、依法行事,才能化解社会矛盾,有效打开局面。

破题闯关,是不断克服本领恐慌、摆脱路径依赖的探索革新。精细化治理既需要治理目光向下,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管得了、管得好。为夯实治理链条的“最后一公里”,北京近些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调动相关部门“集体会诊”现实难题,到深化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的街道乡镇改革,思路一以贯之,就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设到哪里。补齐“治理缺环”,激活“责任盲区”,以党组织引领各种力量“跟着干”,最大程度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种种实践阐释着城市精细化治理大课题,由此形成的“北京经验”更为我们未来_更多课题、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供了启示。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制度化程度要求也越高。“疏整促”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完善城市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七有”“五性”需求,一项项任务去完成,一个个细节去抠,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治理新成效,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宜居,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

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4

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3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再次强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同时,针对此次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以应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体系建设为重心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要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实现两者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紧密结合,更加关注城市治理中的“特殊需求”。2014 年 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把“社会治理精细化”列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2016 年 3 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把“社会治理精细化”作为重点建设内容,顺应城市治理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需要。

总体上看,智慧城市以前关注的主要是“类”和“群”,把满足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社会需求作为其规划建设的核心,但对个体的、偶然的和特定情境下的“特殊需求”有所忽视。在此次疫情中,人们之所以感到智慧城市建设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主要是由

于“普遍需求”与“特殊需求”的不对称、不协调的原因。从“类”和“群”出发,也是城市治理比较粗放、不易做精做细的主要原因。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而言,在发展理念上应在重视“普遍需求”的同时,把“特殊需求”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为各种偶然的和特殊的问题提供及时响应和服务,引领各种社会信息管理平台走向精细化和精准化,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与数字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不仅是数字产业和人才最集中的空间,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最肥沃的土壤。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缺乏产业支撑的智慧城市,一旦建设资金出现问题,这些智慧城市只能被迫下马,成为新的烂尾工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为生产要素,使数字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据国家网信办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最新发布,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1.3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 34.8%,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3。同时,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 年)》数据显示,数字经济还具备良好的吸纳就业能力,仅 2018 年就提供了 1.91 亿个就业岗位,占当年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24.6%。这两方面是所有城市都迫切需要的。一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厚植经济基础,可以有更多

的资金用于现代化治理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也可以为数字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广阔舞台。这种类型的循环还可以为开展智慧城市治理提供有益示范和参照。

与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密切结合,把数字政务建设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全球和中国的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公共安全本质上是一种新“城市病”,其根源同样在于城市人口的“爆棚式”增长和城市要素的过度集中。在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又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负担最重。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重大活动多,因此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也高;二是由于人口高度密集,一旦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果和影响也极其严重。特别是经历了此次疫情的大考之后,把“全周期管理”意识挺在前头,防患于未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突发事件采取及时有力处置等,正在成为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字政务是城市的“中枢系统”,在日常运行和危机处置中具有核心地位。截至 2019 年 7 月,数字政务已覆盖我国 422 个城市,涵盖 1000 多项服务,累计服务民众达 9 亿人次。毋庸讳言,仅能满足日常管理而无力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是一些城市数字政务在本次疫情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一是反应不够及时,与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的联动性弱;二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不高、相关人员培训严重不足;三是缺乏跨部门协同、大数据共享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治理的

整体水平。为了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应把数字政务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在机制最复杂、反应最敏捷、协调协作最全面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城市农村城市治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城市空间规划和优化管理心得体会5篇

2020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0乡村振兴心得体会800字5篇

202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感受范文5篇

2020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感悟

最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感受5篇范文2020

关于考察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5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