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自己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自己会落泪;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我们仨读书心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偶然间读了这句话,直击我的心脏。终于有了一个契机,让我更加深入地走近杨绛先生、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的小世界。
《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思考着,也许这是杨绛先生重编这本书的初衷吧。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杨绛先生的全能、钱钟书先生的痴迷学术、钱瑗的到来,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确幸。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暮年到青年,一字一句都让我感受到爱情、亲情等许多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写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间的事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杨绛先生曾写到:“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能把悲伤写到让人看了就心痛,可见,世间别离对于杨绛先生的打击,就如同黑夜中的我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过去的美好成为她内心最美的回忆,也许正是这痛让她更加清晰那些美好,是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支撑。那一瞬间,我体会到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境。
他们一家三口在学术造诣上都是极高的,但他们的生活却是极其平淡的。“‘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在污泥中能洁身自好。也正因这种态度,使得他们被世人敬仰。
卢翎曾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一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这大概是读者最好的概括了。《我们仨》就是杨绛先生用细腻、朴实的语言描写的人生的喜怒哀乐。不似辛弃疾的豪迈,不似李清照的婉约,不似李白的随意,但字字细腻、句句经典,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三口之家注定是这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家庭,简单生活中的不简单的境界。
“我们三个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她不再是一个人,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我们仨”又聚在一起,幸福的相拥,相互诉说着他们生活中的小美好。这大概就是人间的小美好吧!
读了《我们仨》,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且行且珍惜,珍惜一切,不要让痛苦充斥我们的生活。虽然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因为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但人间也没有永远的悲伤,因为悲伤里也会有幸福的过往。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这便是杨绛先生一家子。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两位身处乱世的学者,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家之一,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在这些名誉后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是如何对待生活,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朴实真挚的感情。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相继去世后,于96岁高龄之际写下的。全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以朴素的文字叙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它的魅力不在于杨先生的学术底蕴,而在于其文字里透露出的家人间最真的爱,和最深的情。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相爱至深,他们所铸造的爱情让人明白什么才是对的婚姻。两人趣味相投,一起读书探险,一起在假期远游,一起研究如何做饭做菜……他们互相讨论,各持异议,但从不求同。他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少有聚会和外出,但在他们最普通的生活里,却藏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幸福,再因有书本相伴,他们的内心便变得丰盈。正如杨绛先生所言:“那段时间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女儿钱媛的降生,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的新乐趣。女儿自幼便是一个聪慧惹人爱的孩子,不仅聪明机灵,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经常语出惊人。平时大家都在玩耍,小女孩则醉心读书,因而也被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是钱钟书父亲心目中的“吾家读书种子”。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像个温暖的小孤岛。没什么比他们这一家子更温馨自在了,三人亲密无间,如师如友。父母和女儿之间没什么矛盾和冲突,“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父亲和女儿自幼是“哥们”,一起玩闹,联合搞恶作剧跟妈妈开玩笑。母女也经常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四种颜色。他们一家三人,最喜看书写字,出去吃个饭是在馆子里“看戏”,饭后出门散步是“探险”。
其实“我们仨”是一个家庭最基础的状态,原有夫妻二人,再添个孩子,无非如此。因此杨先生的家庭便是真的很平凡了,他们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甚至家中环境简陋到再多两三个客人就挤不下。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唯有一书一居足矣,只求有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仨”让人感动的原因之一。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三人世界”,而是“我们仨”这种纯粹、简单、朴素、和谐的日子,缺的是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生活态度。
读《我们仨》这本书,就犹如在树荫底下听杨绛先生将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生离死别的悲哀,却不见她撕心裂肺地描写。明明是深入心扉的的苦痛,却只看到她的克制。她的文字越是平实朴素,越是让人心疼,越是让人体会到弥漫在字里行间里的最真的爱与最深的怀念——妻子对丈夫的,和父母对女儿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然而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人会老、会死,功名利禄转眼成空,过往的一切如飞而去,即是握住了什么也不过是指间沙也不断地在流逝。唯有人类那些美好的感情、所坚守的信念,在与时间的对抗里,沧海遗珠。杨绛先生自然是痛的,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我们除了远望他们离去,让泪水反复将伤口磨砺成痂,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不如将记忆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将悲伤平息,继续前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终于把《我们仨》看完了,虽然其中有些简化未成熟的或是现在看来不能通用但作者写作时仍在通用的字需要停顿一下仔细的辨认思索一下,
虽然其中只是记载了作者记忆中家人的琐碎点滴,但是细细读来,仍是能收获不少道理和感动。
有人说,大智慧者必大愚笨,这似乎也符合持“上帝是公平的”观点的人们的认知。《我们仨》中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记述了钱钟书、杨绛、钱圆(钱健汝)一家三口长达六十年的家庭生活、工作。从那些简单的词句中,可以看到钱老先生和钱圆身上都有很多不同于他们做工作时的干练、精细的踏实和笨拙。尤其是钱老先生,在有些日常的生活方面都近乎于痴了。我想就是因为这股痴劲,才使他在做学问上有诸多建树。客这种痴,有时候却与生活格格不入,但因为有了家人的包容和体谅,也使得这痴愈发可爱的让人不忍生气,只剩怜惜。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他们所共同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在书中也有所提及,虽然作者没有很详细的描写进干校、下乡的情形,但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感觉出运动给他们带去的伤害。但是他们一家三口藉由爱相互扶持着蹒跚前行,以读书为精神食粮,以爱为生命支柱,终究是走过了充满会乱无奈的雾区,挺出了吃人不吐骨头的沼泽,迎来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文中作者对于丈夫和女儿的记述,对他们深深的爱溢于言表,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温暖。
芸芸众生中,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为人子女者,都在平凡的忙碌中孕育着不平凡,都在看似冷漠的人情世故中追寻着温暖的亲情、友情、爱情。
总之,我想我相信,爱在人们心中,FOREVER!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涩,却甘之如饴。思念是一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方。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步踏入此书,似入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随杨绛女士沿着时光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俩人携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来,又喜得一女,钱瑗,开始了三人的生活。钱先生童心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生都先她而去,独留杨女士一人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大师手笔,就是给人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女士带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