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深爱之切》一书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成果,是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的珍贵史料。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知之深爱之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正如乔叟所说,“真诚是人生最高的美德”。的确,无论你高低贵贱,也无论你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信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建设诚信的校园》这一章节中的故事:“0分成绩”。
故事是这样的:美国一所中学的多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老师发觉,判定为剽窃,并毫不客气地判这些同学生物课的成绩为0分。这位老师说,她在第一天上课时就和学生定下协议并由家长签字认可,要求布置的作业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作业失败。支持他的人说:“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功课更重要”。
这位老师果真给学生判了个“0分成绩”,她深刻地诠释了“不自欺,不欺人”的含义,这值得我们去深思。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就应该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次,班里做了一次模拟考试,结果我得了100分,心里美滋滋的。
回到家后,我我自豪地拿给爸爸看,起初爸爸的脸上似乎有种掩盖不住的喜悦。可渐渐地,爸爸的脸色沉了下来“媛媛,你过来一下”“嗯?”“你看,这道题目算错了,按理说,应该扣掉一分的……”“我不要嘛,万一扣掉一分的话,那我就不是全班第一名了!再说,反正老师也不知道……”
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那两个“红圈圈”就像一双尖锐的眼睛嘲笑着我,讽刺着我……
第二天,尽管我很不情愿把试卷交给老师重新打分,但还是硬着头皮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并重新打了分数。老师夸我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笑了。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很高兴,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整个天空;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片海洋;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倾倒整个季节……
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行走,每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这脚印不可能深浅一致,也不可能纹丝不乱,因为人总是难免犯错,一旦犯错,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改正错误而不是隐瞒,只有以利益实际行动来弥补过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而又能博得别人信任和喜爱的人。只有一路真诚,才能一路阳光。
认真学习研读《知之深爱之切》,真切感受到了同志的爱民之心、为民之情、惠民之举,灵魂一次次受到触动,思想一次次得到升华。深刻认识到,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像同志那样,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始终把群众福祉放在心间,想问题、办事情从群众角度出发,布置工作、谋求发展从群众意愿出发,满怀深情地去爱脚下这片土地,爱这方百姓,以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要真心爱民。《知之深爱之切》是生动的教材,宝贵的财富,也是强大的动力。同志在正定工作时的讲话朴实清新,字里行间充满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他用爱民之心,拉近了同人民群众的距离,赢得了百姓认可和点赞。作为新时期的县委书记,要像同志那样甘做“孺子牛”,制定每项决策都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准则,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经常到基层寻求“源头活水”,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要实心为民。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面对高产穷县的现状,没有走只抓粮食生产的老路,而是创造性提出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思路一变天地宽。正定县大力实施“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战略,发展商品经济、大搞农业现代化、壮大乡镇企业,短时间内就扭转了经济落后局面。同志一心为民,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给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作为县委书记,就要以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为根本职责,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群众的赞许。近年来,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邯郸县钢铁、煤化工等“当家吃饭”的入统工业产值减少70%,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我们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不动摇,由县级干部带队组成招商小分队,建立项目全程帮办责任制,全县谈招商、抓项目蔚然成风。
要全心惠民。同志把正定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热爱这里的每寸土地。他在正定工作期间,骑自行车走遍了所有乡镇、村街,了解人民疾苦,摸清发展底数。同志到正定不久,就对全县学校危房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200多所小学共有3590平方米危险校舍,他要求全县干部提高对改善办学条件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他还自己捐钱帮助北贾村维修校舍。1984年,正定筹措187万元,对全县办学条件进行了改善。改善办学条件这项工作,他一直抓到离开正定。我们谋发展、搞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抛开群众谈发展,摒弃民生搞建设,不能称之为“心中有民”。对党员干部来讲,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关心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关心孩子能不能到好学校上学,关心有病能不能到好医院就医……这些群众关心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并且要做好的。
指出:“县委书记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大家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我们要牢记这一要求,聚精会神谋发展、倾心尽力惠民生,始终以“三严三实”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干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
《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收入了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重要文献,既全面展示了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发展思想和举措,也集中体现了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体系早年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这些虽然都是30多年前的文献,但今天读来,其中的立场观点、策略举措、思想方法等,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1984年3月同志在给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四大班子的信中提出的“凡事务求贯彻”,对于增强全党的看齐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凡事务求贯彻”为地方党政机关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指明了方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一级的工作,一头挑着党和国家的政策,一头挑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这一级党政部门,能不能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发挥好职能作用,关系着中央的政令能不能畅通,也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地生根,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凡事务求贯彻”为领导干部推动发展、开展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非常重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同志在正定时期,不仅为正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和远景目标,而且也为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过河的“桥”和“船”。
“凡事务求贯彻”,既是对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求,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发展、开展工作提供了方法论,这体现在许多方面。一是要求领导干部到基层寻求“源头活水”。同志要求广大干部,脱身冗务,着眼于基层,着眼于实际;要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多了解一些真情实况,长一些真知灼见,更有效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二是提出“有领导有步骤”工作方法。所谓有领导有步骤,就是凡是中央和国务院有了明文规定的事要坚决落实,凡是中央已经定了方向的事,要积极探索试验。三是提出“自己事自己办,今日事今日毕”。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全体干部要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决定要执行,纪律要遵守,不能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办事讲时效,不推诿、不拖拉、不马虎,自己事自己办,今日事今日毕。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了“凡事务求贯彻”的要求,为推动当前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导。
《知之深 爱之切》这本书拿到手后,粗粗地翻了一遍,看到里面有几篇的文章,如《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等,曾经在报纸上读过。当时就感觉这些文章笔法细腻、思想深邃、情感动人,很是喜欢。书在眼前,自然愿意再次细读慢品,由前向后读过,再循着作者的笔迹由后向前复读。书中情景,不断涌现,不少场景,引人入胜,重点章节,驻足端详。
从书中可以看到青年时期的挽着裤腿、穿着跨栏背心“躬耕乡间”的身影,可以感受到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指点江山的豪情。他在正定县工作的3年多时间,几乎走遍了正定的每一个乡镇村庄,他真心把正定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对这片热土倾注了极大心血,对这里的农业、工业、农民、农村倾注了极大精力,他为正定县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历久弥新的思想观点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该书40篇讲话、文章、书信和回忆文章,是当年工作轨迹的生动记录、从政品格的真实写照、思想方法和实践探索的集中展现。充分体现了青年时期就具有的坚定政治信念和博大胸襟、改革思维和历史担当、民本情怀和务实作风。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体系早年的认识来源和实践基础。深入学习领会这本书的精神实质,必将对我们坚定信仰、改进作风、促进工作创新产生深远意义。
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其中四篇文章的认识和感悟。
第一篇是《到基层寻找“源头活水”》。这是1984年3月28日给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的一封信。这封信区区400余字,但却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官衙作风、凡事务求贯彻以及领导干部要到基层亲自摸情况、听反映、寻找“源头活水”,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勤政务实观点。信中提出“4月份每人了解10个典型”的具体要求。最后他说:深居简出,习之已久,愿能以此为开端,兴起调查研究之风。我常常在想,我们的公务员、我们的机关干部、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干啥的?回答肯定是干事的;那我们是为谁干事的?回答肯定是为民干事的。可是天天习惯于坐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看文件、听汇报、拍脑袋决策办事的大仙们,真的知道老百姓想的是啥难的是啥盼的是啥反感的是啥吗?有的人拿着俸禄,碌碌无为,对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不闻不问、推脱敷衍;更有一些人眼睛盯着利益,嘴上打着官腔,心里打着小九九,多少年都没有干过一件真正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儿,还天天说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对照这封信,扪心自问,你干的是“打粮食的活”吗!
党的干部需要上为党和国家分忧,下为黎民百姓解难。根植于人民,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作为民族宗教工作者,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所当然地要站在全力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的角度,扑下身子、迈稳步子、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去摸清底数、兜清问题,掌握规律,完善举措,形成系统有效地服务管理章法,有效解决制约民族宗教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难题。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责、各司其职、尽心尽责,做好份内的工作,不当看客,不当甩手掌柜。刚刚开过的全省民宗局长会议,印发了20_年的工作重点,其中提出的进一步制定“教职人员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安全管理规定”与前段时间通过的《加强全省性宗教团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定》一脉相承,渐成体系。要把这些办法制定、落实好,使之具有全面提升宗教工作依法管理水平的标志意义,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广泛征求各级干部和宗教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让办法规定成为良法、成为有效之法。
第二篇叫做《县委一班人要遵守六项规定》。这是1983年12月6日主持起草、审定的文件。该文件从“总揽全局,抓大事;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搞好一班人团结,维护县委领导的统一;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争先创优”6个方面对县委领导班子提出要求。
曾经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我的理解,之所以我们党的各级党组织叫委员会,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民主集中制,委员会成员既要各负其责,又要通力协作,而不是各管一摊、各行其是。
党的以来,党中央制定实施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党内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一大批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我们厅通过扎实开展系列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三个档案、机关文化建设等举措的推出,进一步实化深化了专题教育,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创业干事激情,也从根本上落实了同心以对、协力以保精神。这才是一个和谐干事机关应有的氛围。
第三篇叫做《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这是在1985年3月6日全县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在点名四个方面不正之风后,他指出,新的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在于某些人目无党纪国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产生新的不正之风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忘记和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一点气势不行。要认真抓,坚决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之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不正之风积弊难除、积重难返,关键是很多人不喜欢当“包公”,还有些人偏喜欢当“冯道”。当好人行,但不能当“老好人”。如果人人都是好好先生,见怪不怪,见不正之风不纠正,那毁掉的只能是党的事业、人民的福祉。有人说:干活不干活都得有碗饭。那要看这碗饭该如何给,给了想干实干的人,就能激励更多人的斗志昂扬,给了游手好闲的人,那就会打击干活人的积极性。各级班子是这样,每个单位、处室也应该是这样。说白点,党的工作,需要每一个干部去承担,而不是一部分人干,另一部分人在看或在制造麻烦。大家环顾一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在看的,有没有捣乱的,有没有浑浑噩噩度日的,有没有还想搞个小圈子的?对照上述六条,照照镜子,有病赶紧治,有问题立即改,让我们的厅机关正气升腾,人心向暖。
第四篇是《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这篇文章是1985年1月记者蒋丰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通讯。在文章第三部分“有了战略目标就要有战略行动”中,有当时写给专家学者的一封信,内容如下:_同志:冒昧上书,请原谅……我们地处基层,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起步之难可以想见;况且我本人才疏学浅,涉政未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也时时感到力不从心。经过慎重考虑,我想求助于您……聘请您为我县顾问。我想,您一定不会拒绝正定县委、县政府及全县45万人民的一片诚挚之心的。这样100多封落款“学生”的书信寄到专家、学者手中。……很快,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家潘承孝、食品专家杜子端等58名专家学者欣然应聘,成为正定起飞的“顾而问之”。
这种谦恭好学的品质,让我由衷钦佩。一个风华正茂的县委书记,为了正定的发展,为了人民的事业,不耻下问,甘当学生。再看看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有了点成绩就骄傲自满,飘飘然起来。新的知识不愿学,新的技能不掌握,新的形势不适应。曾经一度我看到不少的单位出现这样的情景:上班期间,人人抱着个电脑,玩纸牌、斗地主、打麻将、聊QQ,还有的连这些也不干,抱着电话煲电话粥,哼哼哈哈一聊就是半天。先不说这样会浪费国家的物力人力资源,就是对个人来讲,也是浪费,因为你虚度了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的共学堂制度的建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上述问题,但如果没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当成一种修养”的态度,恐怕也只能是看看闲书了解些奇闻异事而已。我自己也是工作之余时有发呆,有时感觉不知道学些什么,可工作起来又时刻感觉掌握的知识是如此的匮乏。比如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尽管经常翻看书籍,但能够记得住、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依然很不够。加之自己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在政法处长这个岗位上仍时时感到力不从心,尽管不敢稍有懈怠,但也常有被动应付情况。学了上述文章,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坚定了干好工作的决心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就会有收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谈治国理政》《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学习读本》《知之深爱之切》这些好书,我们还得好好读下去……
今年春节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写于30年前的《知之深爱之切》一书。这本书约14万字,收入了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共37篇,还附录了同志离开正定后撰写的3篇回忆文章,以及当年《人民日报》等报刊刊登的3篇新闻通讯。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生动展现了当年那位30刚出头的年轻人在河北正定县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成果。纵观全部著作,处处体现着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刚毅果敢的改革精神,勇于担当的实干作风,坚定忠诚的政治品格以及以身作则的自律意识。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思想体系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认真学习领会《知之深爱之切》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及_届五中精神,加强思想修炼及作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对这37篇文章进行了一个归纳,其中内容最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及干部问题,包括老干部工作,共有17篇,其次是改革发展与经济工作,包括农村经济9篇,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文化及女儿童和共青团建设8篇,人才工作3篇。当然,这些内容互有渗透,比如:作风建设在很多其他工作的文章中都有体现,还有,人才问题也在多方面工作中予以强调。
这本书虽然题材广泛,内容很多,但贯穿始终的的,是作者对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倾注的感情与精力。通读全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当年在正定县工作时间虽短,年纪虽然轻,但却对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问题思考深刻,看得高远,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眷恋,对人民群众的博大情怀。个人体会最深有以下四点:
一是深重的忧党忧国情怀。读了这本书,最大感受是那位30多岁年轻人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的品格与情怀,从内心崇拜一个年轻人发自骨子里的对党的坚定信念。他挑起县委书记大梁时,正处改革开放之初,封闭多年的国门初开,商品经济浪潮猛地打来,受各种观念冲击,人们信仰有些动摇,思想开始不稳,这个时期正是考验一个共产党人宗旨观念是否坚定的时期。就在这样一个时期,作为年轻的基层县委书记,极端重视党的建设与干部作风问题,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的强调中,都把党风和干部作风作为重大关键问题提出来。在1983年12月6日,他就提出《县委一班人要遵守六项规定》。
同志那个时期提出的一些观点,我以为至今仍可可奉为真理,他说:“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向背,人心的向背,不但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也决定着党的命运”。他还说:“严肃党纪,必须把政治纪律的检查放在首位”。再比如在《尽快实现党风根本好转》一文中,先后4次提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所以说,在这部著作中的重要论述和思想内涵,与党的以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是一脉相承的,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习的忧国忧民情怀、勤政务实作风和清政廉洁本色,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党的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深刻的求才若渴观念。因为我们是搞人力资源工作的,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受更深一些。30多年前,如此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今天我们当然是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人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今天到处疾呼“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可是要知道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特别是自“动乱”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的工作中对人才问题还没提到足够的认识层面上来,干部队伍中,还是以出身“土包子”为荣。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同志在正定县反复提出:没有人才,经济就不会振兴,没有人才,现代化目标就会成为泡影(《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一年生产,三年科技,十年教育(《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他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中,认识到人才的极端积极性,始终抓住人才工作不放松,率先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和人才服务处,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广招贤才九条措施》,以个人名义给正定籍大学生写信,处处提“招贤纳士”等,这样做不仅极有前瞻,而且在那个招人用人谨小慎微的时代,敢于提出人才观,是令人饮佩的伟大胆略。
三是深远的共同致富意识。在30年前提出“少数合法先富与逐步实现共同致富”关系的英明论断,确实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事实上,在一个时期里,社会上对这个观点产生过偏颇认识,那就是过分强调“少数先富论”,过度炫耀“一夜暴富”典型。纵观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分配不公以及贪腐成风,与片面理解“先富论”有关。同志以他的睿识,早在1984年2月8日的县委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所谓搞活,就是要求把政策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这个最大限度的边界,只能是党纪国法。……这个标准,就是党纪国法,不能再有什么别的标准。”在另一次给县直机关干部讲话中(1984.11.29),他同样这样强调:“共同富裕只能是由部分到全体逐步实现……而部分先富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合乎规律的发展。”在1985年3月6日全县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议讲话中严肃指出:“有些党员干部忘记和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想个人和小团体富……甚至有些人不顾党纪国法,竟发展到风钱眼红,见利忘义的地步……再有一些人又把新的不正之风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挂起钩,不以入权力股可耻,反认为干部率先致富光荣。由此看来,要纠正新的不正之风,首先就要澄清这些错误的认识。”
四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故土爱之真切,体现在他对这里知之深刻,而他的知之深,源于他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当年,他作为一个年轻人,到正定当书记,并没有“渡金”观念和短期行为,而是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满怀对这块土地挚爱,深刻钻研这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物民情。在他的讲话中,正定县志、史料信手拈来,正定县情、数据脱口而出,显示对这方土地的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支持编修《正定古今》、《正定大事记》《正定县情》等历史文献,力主创刊《信息交流》《信息画刊》杂志。他还极其重视文化人和文化事业,与一位普通作家贾大山成为挚友,给一个业余作者推荐稿件,自己更是在繁忙工作之余,为县志、县情作序,撰写推介文章,带头给《人民日报》《中国青年》《农村青年》等报刊写稿,反映一位年轻的党的领导领导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深厚的乡土文化情怀,这一点,不用说在那个以“土包子”干部为荣的时代难能可贵,就是在文化观念彻底更新的今天,也非常难得。
总之,读了《知之深爱之切》这部著作,总处在一种敬佩与激扬之中,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思想体系,不是一时一事而成立的,他的治党治国理念,源于始终坚定的对党信念,源于敏锐刚毅的超人胆识,源于深厚丰富的学识涵养,更源于长期扎实的社会实践。虽然这是一部早期文献,今天读来,仍深刻感受到精神又一次得到洗礼,思想又一次得到升华。
下一步,我还要再读精读,把学习领会《知之深爱之切》这部著作,与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本职岗位的政策法律结合起来,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奋力开创本职工作新局面,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政府人社部门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