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开展公民道德宣传实践活动的通知》【赤红教字(2010)78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迎接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召开,巩固文明城区建设成果,提高全区的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水平,培育文明向上的健康风尚,我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今年9月20日是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校党委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召开专门会议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党建及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形成了领导亲自抓,分管教师协助抓,教师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道德建设氛围。
二、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
我校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组织开展道德宣传与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道德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一)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9月17日上午,我校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援引吴大观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全校教师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开展道德建设体会交流,使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校长车立新强调,全校教师要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校师生,借以大力弘扬好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会上,校长车立新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并要求全体教师注意收看9月20日晚8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电视节目。
(二)制作道德标语牌匾,引导学校文明礼貌风尚
9月18日,校领导为开展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动员全校师生专门制作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相关标语,分别悬挂于校内的醒目位置,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及全村居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收到熏陶。
(三) 组织收看专题节目,真切感受道德的力量
9月20日20时,根据校领导的安排部署,全校师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仪式《道德的力量》晚会。按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5类道德模范板块,晚会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不仅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同时也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最生动的道德教育示范课。回到学校后,大家还在沉浸回味着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纷纷撰写心得体会借以表达对道德模范的由衷敬意和高度赞誉,全校师生表示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严于律己,争做有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
(四)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习讨论
9月21日下午,全校开展以“学习道德模范,文明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中,有各班教室带领学生学习了全国楷模、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明礼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小事做起,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全体师生之间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在全校营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全校师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今后,我校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积极引导师生以道德的力量催生文明行为,以文明行为树立良好公民形象,以良好公民形象促进全面发展,争取更好成绩为建国60周年献礼!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根椐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发起的“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的号召,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我校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展现出来的最直观的成效就是使学生普遍增强了道德意识、强化了道德养成,践行了道德规范、提高了道德素质,尤其是立志成材、发奋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在学校,开展了“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召开主题班会,深化学生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创设氛围。
(1)利用升旗仪式,在学校的倡议下,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学校大队部组织各班召开了“让文明与我们同行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对学生进行活动动员。各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有个人的道德实践计划汇报;有引人入胜的道德小故事;有生动活泼的德育小短剧;有激烈的道德大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动手实践认识到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为活动的继续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强化常规管理,狠抓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们知礼仪、重礼节。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为载体,通过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做“行为规范小标兵”活动、“争做雷锋好少年”评选活动、“继承传统美德、做文明现代人”、“三别、四带、五无”( 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心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做到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面无刻划、墙面无脚印、出言无脏话)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在日常的规范养成中知礼仪、懂礼貌、重礼节,培养他们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3、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养成道德好习惯”主题活动。
纠正一次不文明的行为,养成一个好习惯。结合学习遵守小学生行为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等知识。各班在组织学生总结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的成绩和不足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不文明现象,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文明陋习或自己身上一个不文明习惯,纠正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礼貌素质,争当文明小使者。
4、开展“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
利用学校网站链接,班组群空间宣传等多种途径,号召同学们登录中国文明网,进行登录签名,发表感言、表达心声。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网络受众面广、吸引力感染力强的优势,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此次网上签名,吸引更多孩子参与道德实践,从而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升华心灵,陶冶情操,真正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5、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征文活动,发表自己的感言。
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想,撰写心得体会,发表自己的感想。学校大队部进行评优展示。在这次征文中,同学们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充分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拥有的品质。有的同学这样写到: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体贴父母,记住他们的生日,关心他们的身体,在家中主动分担家务,不盲目攀比,做到勤俭节约,感恩自己的老师,感谢他们的悉心培养;要做一个讲文明礼仪的人。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上网、文明待人。积极投身社区实践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服务孤寡老人、残疾人,慰问军烈家属等,向社会献上自己的爱心;要做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的同学们献爱心活动,尽自己所能,向灾区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从什么才是有道德的人,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所具备的品质、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等许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实际做法。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在学生身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在家庭,开展 “感恩父母”亲情体验活动。
这是本次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父母或长辈的辛劳,培养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例如:帮助父母洗碗、做饭、洗衣、叠被、扫地、浇花,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引导学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鼓励学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而,让从做简单家务入手,培养学生们的自理能力,从生活细节入手增强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节俭意识。从各班反馈的情况看,活动所起到的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在家里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加强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增进了家校联系,加强了家长对学校的沟通。
三、在社会,开展“小雷锋志愿者”为社会奉献爱心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文明出行疏导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对行人翻越隔离栏、穿越绿化带、乱穿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并向广大市民发放宣传品,宣传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交通规则。
2、组织学校小雷锋志愿者走向社区开展“做爱心小天使”活动。以班级小队为单位,号召学生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如: 帮助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谈心,读书读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中,感受真情、提升境界,体验光荣、获得幸福。
3、组织学校小雷锋志愿者走向社区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社会实践活动。以各班小雷锋小分队为单位,动员小雷锋志愿者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树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通过义务劳动,同学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社区工作者给予学生们极高的评价,这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风貌!
四、深入开展向道德模范和道德楷模学习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学习英雄、崇尚奉献、追求进步的浓厚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活动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们学有楷模、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使活动不断地升温。我校通过举办座谈会、主题班队会、演讲等多种形式, 统一时间集中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同时,还利用假期 时间在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征文、手抄报等评选活动,使“学习英雄少年”活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
五、表彰奖励——发挥榜样的作用。
各班在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总结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利用班报和校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学校大队部结合六一儿童节的表彰会,对这次活动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奖励,学校分别设立了“爱心小天使”、“礼仪小标兵”、“学校形象大使”等相关奖项,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我校学生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多彩的德育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体验亲情、创和谐校园、爱心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增强了践行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这项活动抓实抓好,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根椐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发起的“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的号召,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我校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展现出来的最直观的成效就是使学生普遍增强了道德意识、强化了道德养成,践行了道德规范、提高了道德素质,尤其是立志成材、发奋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在学校,开展了“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召开主题班会,深化学生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创设氛围。
(1)利用升旗仪式,在学校的倡议下,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学校大队部组织各班召开了“让文明与我们同行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对学生进行活动动员。各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有个人的道德实践计划汇报;有引人入胜的道德小故事;有生动活泼的德育小短剧;有激烈的道德大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动手实践认识到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为活动的继续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强化常规管理,狠抓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们知礼仪、重礼节。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为载体,通过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做“行为规范小标兵”活动、“争做雷锋好少年”评选活动、“继承传统美德、做文明现代人”、“三别、四带、五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在日常的规范养成中知礼仪、懂礼貌、重礼节,培养他们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3、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养成道德好习惯”主题活动。
纠正一次不文明的行为,养成一个好习惯。结合学习遵守小学生行为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等知识。各班在组织学生总结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的成绩和不足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不文明现象,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文明陋习或自己身上一个不文明习惯,纠正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礼貌素质,争当文明小使者。
4、开展“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
利用学校网站链接,班组群空间宣传等多种途径,号召同学们登录中国文明网,进行登录签名,发表感言、表达心声。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网络受众面广、吸引力感染力强的优势,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此次网上签名,吸引更多孩子参与道德实践,从而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升华心灵,陶冶情操,真正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5、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征文活动,发表自己的感言。
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想,撰写心得体会,发表自己的感想。学校大队部进行评优展示。在这次征文中,同学们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充分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拥有的品质。有的同学这样写到: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体贴父母,记住他们的生日,关心他们的身体,在家中主动分担家务,不盲目攀比,做到勤俭节约,感恩自己的老师,感谢他们的悉心培养;要做一个讲文明礼仪的人。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上网、文明待人。积极投身社区实践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服务孤寡老人、残疾人,慰问军烈家属等,向社会献上自己的爱心;要做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的同学们献爱心活动,尽自己所能,向灾区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从什么才是有道德的人,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所具备的品质、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等许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实际做法。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在学生身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在家庭,开展“感恩父母”亲情体验活动。
这是本次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父母或长辈的辛劳,培养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例如:帮助父母洗碗、做饭、洗衣、叠被、扫地、浇花,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引导学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鼓励学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而,让从做简单家务入手,培养学生们的自理能力,从生活细节入手增强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节俭意识。从各班反馈的情况看,活动所起到的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在家里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加强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增进了家校联系,加强了家长对学校的沟通。
三、在社会,开展“小雷锋志愿者”为社会奉献爱心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文明出行疏导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对行人翻越隔离栏、穿越绿化带、乱穿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并向广大市民发放宣传品,宣传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交通规则。
2、组织学校小雷锋志愿者走向社区开展“爱心小天使”活动。以班级小队为单位,号召学生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中,感受真情、提升境界,体验光荣、获得幸福。
3、组织学校小雷锋志愿者走向社区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社会实践活动。以各班小雷锋小分队为单位,动员小雷锋志愿者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树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通过义务劳动,同学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社区工作者给予学生们极高的评价,这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风貌!
四、深入开展向道德模范和道德楷模学习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学习英雄、崇尚奉献、追求进步的浓厚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活动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们学有楷模、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使活动不断地升温。我校通过举办座谈会、主题班队会、演讲等多种形式,统一时间集中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同时,还利用假期时间在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征文、手抄报等评选活动,使“学习英雄少年”活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
五、表彰奖励——发挥榜样的作用。
各班在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总结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利用班报和校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学校大队部结合六一儿童节的表彰会,对这次活动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奖励,学校分别设立了“爱心小天使”、“礼仪小标兵”、“学校形象大使”等相关奖项,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我校学生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多彩的德育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体验亲情、创和谐校园、爱心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增强了践行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这项活动抓实抓好,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什么是“道德”?其实,“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从小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长大了才能做个有道德的公民。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大学生道德实践心得,欢迎阅读。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教学模式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关键是能否使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
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它实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社会评价的舆论引导受教育者主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于顺利完成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运行过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强化、激励和促进功能。
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大飞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大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大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大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层次和阶段是重要阶段。认同,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认同阶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体将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意识、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该阶段是确定更深层次内化的基础,是完成内化和外化运行过程,实现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两大飞跃的动力源泉和心理基矗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觉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道德或法律行为的主观动机发自其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使这种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趋同,它区别于特定情势下的盲从。
主动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的道德法律行为,是在内化和外化机制的作用下主动实施的,它区别于在特定外部压力下被动的服从。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认同层次和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对道德和法律理论的接受、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在动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将学生引向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实践。
信奉,即个体人在认同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的情感体验,建立在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是人们在内化和外化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对转化为内心信念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价值及其真理性坚信不移,它是系统化的道德法律认知和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和阶段。信奉阶段除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外,还具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坚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信奉的关键是“信”,其特点是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坚信其认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它是激励人们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坚定,则认识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强烈,意志也就愈坚定,行为则愈自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其自身意识和自身需要后,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动摇,相对稳定并持续地实施某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信奉阶段,标志着两大飞跃的阶段性实现和完成。在信奉阶段,受教育者主体不仅能够依据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对稳定的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课型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课型。这些课型内容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课堂实践的课型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型。
1、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与道德”理论阐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学生就业后被辞退”、“失信的代价”、“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等典型案例和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或专题发表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围绕专题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性讲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提高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功开创事业的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的现象告诉我们,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选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智慧,然而,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极大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研讨题目,制定研讨方案。研讨题目的确立应该立足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做好课前准备。选题要准,质量要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矗最好是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专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2、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论阐述之后,安排“胸怀民族复兴,立志奋发成才”的讲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讲演题目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拟定参与讲演人员的名单,做好讲演活动的准备。在讲演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讲演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阐述之后,安排“爱岗敬业辩论活动”。正方围绕要“干一行,爱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反方围绕要“爱一行,干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部分学生分为2个组(正方与反方)展开辩论,用点评方式进行总结。组织“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活动,涉及到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职业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现实与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往往会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职业标准选到满意的职业,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可以改变其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情感和态度,在岗位工作中逐步培养职业兴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职业理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理想。即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不够理想,也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国家需要。
3、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
体验型实践教学,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向企业、农村、部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论阐述之后,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企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遵守职业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从业者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了解该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实践导引,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促进其良好道德法律行为的养成。
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励、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的外化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并强化其认知。情境可分为“人为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现实道德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活动体悟,即通过设计或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感受体悟。价值辨析,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典型事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道德分析、评价、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有待于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创新。
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内心感触颇深。
无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怎样修订,师德规范的主旨不会变,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假如每位教师都能这样做,学校将会成为孩子的天堂。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大批教师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甚至付出巨大牺牲,这正是崇高师德和人性光辉的体现。
新规范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一规定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为了尽早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把评价学生标准拓宽到道德水平、心理健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艺术与创造性等方面全盘考虑,这不仅需要学校、教师自觉地规范,更需要社会和家长转变观念。有的学生酷爱文化课钻研;有的学生爱好体育;有的学生善于艺术,学生各有所长,以分数论“英雄”的确欠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我约束力,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以达到教育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偿家教逐渐成了商业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的突出反映,这种现象异化了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师德“新规”将“抵制有偿家教”列入其中,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教师的功夫应该放在课堂上,我赞同教师对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生存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城市人口压力、复杂社会生活等现实情况都突出了学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不做危险的游戏,遵守公共安全规则,等等。其次,可以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适当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活动,如“安全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我是小交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在活动中接受安全教育。再次,加强安全检查,学校各个班级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安全工作检查,对检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申报并及时进行排除,减少可能出现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另外,制定应急预案,每个学校都应制定安全工作预案,以确保在突发安全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应急措施,把安全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详细了解和熟悉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师德规范”只是职业规范而不是法律,它是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制定的行业规范。教育部号召老师自觉运用这个规范来要求自己。而,作为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对这个规范的认同。对于一个优秀的老师来说,不仅是课要讲得好,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们会共同遵守这样的道德规范。
★ 教师德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