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这几天,我读完《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就像参加了于永正老师主讲的语文学科培训。书中共有四辑,明确的教学理念,典型的课例细节处理,对语文课的写字、阅读和作文教学都有醍醐灌顶般的指导。读其书如见其人,于永正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十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怎样去上好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作为语文老师,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从平时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去反思,更容易理解。语文教育,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老师回忆上过的十几年语文课,已经忘记老师上过的内容。但他的语文老师给他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资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他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来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书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因此,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他还十分重视写字,重视读写。不管是培养学生哪方面的习惯,于永正老师都用尽心思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最大的法宝。
于永正老师教了近40年的小学语文,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反复品读文中的每一句话,于老师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确实于老师多年教学中宝贵的经验。书中提及的一些现象、教学中的困扰,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所面对的。所以“五重教学”,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甚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实践。下面和大家分享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
1、重情趣
于永正老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尤其缺情趣。他说的情,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对学生有情,是关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则要关注教材,关注学生。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这是关键。课前功夫要下足,才能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与教材对话。他说的趣,就是上课上得很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总之,“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2、重感悟
于老师认为,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3、重积累
要做到有效积累,于老师认为有三要点: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第三,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太少,再加上读书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4、重迁移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还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他还特别重视作文训练。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
5、重习惯
在教学中,于老师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让学生读,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读书所得、书中人物。从小培养好这样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