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

| HT1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1

4月14日至4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与会期间一共听了17节课、6场专家点评及报告。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三天的观摩课活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上课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学理念超前、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识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贵州省的王春兰老师在《打电话》一课中,“将某地发生车祸,正碰到清明假期很多医生护士放假了,值班医生要尽快通知休假的15名医护人员回到医院抢救伤员”为主线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平均数》时,河南省的李敏洁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读书情况入手,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以读书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仅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还受到了多读书的教育。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新疆省的何立姣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她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图的任意一种图形,用不同的根数多试几次,比一比每次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从而为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做好了铺垫。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2

观摩课后最真实的心言近几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幼儿教师观摩课的选拔活动,着实让我们累了好几天。目标的确定,图片的筛选,课件的制作......,无一不饱含老师们的辛酸。

学习目标,我们会静静地呆上好长时间,没有言语脑海却是思绪万千;聚坐电脑旁时常会忘却时间,只有眼睛不适,酸涩的泪水流出时才会很不情愿的看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课间十分钟的短暂,没有了休息而只有争辩,看似“弥漫战场的硝烟”却经常会留下我们的笑颜。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自带幼儿以来,这次活动是我和同事们准备时间最短,而又最严峻的考验。没有教参,没有课件。怎么办?就靠自己的头脑和双肩。我们比往常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多的担当和勇敢挑战。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注重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眼中关注最多的是童真无限的孩子,不是想着去灌输什么,而是去教会孩子们怎样去观察,去研究,去发现。看着他们收获成长和快乐的时候,我们忘却所有一切的苦累和辛酸。

活动结束了,然而紧绷了很久的心好似并没有随之放松一点。整个人突然像山坡塌陷,瘫靠在沙发上浑身松软。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3

就戴圣育老师上的这节课来说,他对教材把握是很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教学层次性强,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扶”“放”有度,反映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在课堂中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预设充分,点拨恰到好处,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二、运用了多元化解决策略。整节课无不渗透着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戴老师带领着学生运用割、补、拼的方法,解决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戴老现甚至带着学生把红旗图的解决方法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为构成两个三解形都是同底等高的等积三角形,从而把红旗的平面图面积计算演化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较好地拓展、提升到跟其他知识的联系。戴老师不仅仅拘泥于公式的联系,他在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时,就联系到了分数的知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以解决现实问题引入,有没有起到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得要先解决基础题,再去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2、在红旗图的讲解时,为什么要学生小组讨论?一个有效的交流,前提是独立思考,先要动笔,自己想,然后让每一个小孩子在小组都有发言权。

3、在红旗图的讲解时,没有让大多孩子了解为什么面积一样呢?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4

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加强数学阅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听课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感受。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6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杨宏老师的《数学广角》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烙饼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植树问题》时,马老师利用植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李老师的《角的分类》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享有动中学的乐趣。

2、重视游戏活动。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角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找角,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去做,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等等,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角的大小。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如罗老师的《条形统计图》,使我受益匪浅。

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刘老师的《数与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规律,学习数学。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5

20xx年9月18日,我有幸参加由教研室主办的“综合与实践课型观摩课活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杨守敬小学苏芙蓉老师的《搭配的学问》数学优质课,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苏芙蓉老师的《搭配的学问》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搭配衣服”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搭配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苏老师利用菜的搭配活动,引导学生去找搭配的方法与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苏老师在《搭配的学问》一课,学习衣服搭配的问题时,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搭配、组合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苏老师的《搭配的学问》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搭配衣服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6

20xx年4月20日上午,我们冒雨来到上蔡县一中电教室,参加了由市教育局举行的新课巡讲观摩课活动。三位执教老师分别来自市中学和汝南某乡中,她们都曾是省级优质课获得者。在这次听课之行中,我感慨颇多。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一下我收获和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就是一种积累渐进的过程。她们在授课之初,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字音,字形,字义。课上既纠正了学生读错的音,又花费了一两分钟去巩固这一环节,如《春酒》中的家醅(pei)枸杞(gouqi)气氛(fen)挑剔(ti)健脾(pi)斟(zhen),《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肿胀(zhongzhang)鸡毛掸子(dan)徘徊(paihuai)咻(xiu)等等。

这些给我们今后上课提了一个醒,不能只让学生预习之后就了事,不能认为在上课时强调字音形义,就多余或浪费时间。应该在新课之初都把那易错,易忽视的字词找出来,这个环节不多余,应该说很重要。

二,充分体现音乐在语文课堂中作用

优美的歌声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操,感染人的情绪,烘托文章的意境,关键时处理的好,能起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几节课的执教者,都采用播放flash动画音乐,营造出较好地氛围,如《春酒》的执教者在由故乡引出月亮之时,播放了一段深情演唱的歌曲,歌词是: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通过反复的吟唱,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并懂得了“月是故乡明,酒是故乡醇”的道理。

三,较好地展现了老师良好的个人素质。

课堂就是一个演艺场,学生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老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深厚的古诗文底蕴。

在表扬朗读的那个同学准备工作做的好时用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女同学发言积极,而男同学不太活跃时,引用了“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对文章表现的一种情感上,引用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引用讨论一环节时,引用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评价本文的语言特点时,引用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拓展训练中,背了余光中的《乡愁》等等,引用恰当,张口就来,令人叹服。

2,善运用鼓励性评语评价学生的闪光点。

如在学生赏析了某一句时,用到了寓情于物一词,老师评价:说的多好啊,能选择这样一个词,说明这个同学理解的很深,又一学生在回答中用到了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师评价说:“这个同学条理很清晰”

四,课堂程序设计很流畅。

讲课如写文,思路清晰,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如《春酒》一课的设计者,由开场白自然导入课题,由朗读自然引出品读,设计讨论一环节,品读了形象和语言两方面,由故乡引出月,播放音乐,拓展练习,总结本课。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由诗导入,然后说情节,品语言,说故事,布置作业,推荐文章,欣赏歌曲。

听这样的课,犹如品尝一杯散发清香的好茶,犹如欣赏行云流水的艺术,美不胜收。

五,板书较为新颖。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执教者设计了如下板书,既表现了主旨,又很新颖,可谓匠心独运。

六,美玉之瑕。

金无足赤,《春酒》一课的执教者在板书字形,字音时,有重叠现象,且潦草,太随便,缺乏美感,《爸爸的花儿落了》在说情节里问“文章是写‘我’还是‘爸爸’”,这样的问题欠妥;在品语言环节里,“我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我还不能理解的句子等,回答一略而过,不能体现设计这一问题的初衷。

总体来说,这三节课展现名师的风采,传达出新课改的发展动向,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7

这几位老师用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了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基于核心素养及儿童视角建构有效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和游戏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并体会数学的乐趣。下面我就针对这次学习谈谈我的感想。

一、 注重课前交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这些老师们走进课堂,他们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学生,与他们一道上课的是都是初次见面的小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等,只能从短暂的课前谈话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他们的话题和语言魅力及幽默的风格总能让学生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师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准备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三、 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这些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总之,在本次的听课中我最喜欢刘松老师上的课,回归数学本质,展现了本真教学 ,语言诙谐幽默,真正让学生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其次,在学习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要创设有价值的、生动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精彩的生成!

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8

上周末,听了《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数学大赛》中的“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用数对确定位置”“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三节课。这次听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潘彩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课,潘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开始,通过创设“少年军校演练”的情景,找小强的位置,由于大家的回答不同,引出一般情况下用列行表示位置,接着引导哪是列,哪是行,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给予肯定,最后再说说自己的位置。通过找生说自己的位置,其余同学记录,比比谁记得快,最后通过讨论认识数对。

在教学中潘老师没有教给学生确定,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己创造形成知识。在《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中,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师随即又引导着提出了新的问题,整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保证。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5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