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阅读的内容。读书笔记《围城》摘抄赏析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读书笔记《围城》摘抄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暑假中,常常捧着一本《围城》,感受一下钱钟书笔下错综复杂的人性百态。《围城》以其幽默的笔触,冷静的批判,悠长的韵味折服了我,让我在掩卷之际口有余甘。
人们常说《围城》是描写婚姻生活,表现出如同围城一般的婚姻的尴尬。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这世上的一切:婚姻、财富、名誉、地位乃至自由,无一不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冲入一个个“围城”之前,我们应该看清一切,彻悟一切,才不至于为生活所累。
从前一个渔夫打了半天的鱼后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个游客则在慷慨激昂对渔民阐述着如何靠打鱼发家致富。渔民问:“发财能干什么?”游客则有些鄙夷地说:“那时你就可以衣食无忧,享受无限的阳光和美景,什么都不用干。”渔民则微微一笑,说:“我现在不就正在享受这一切吗?”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说这位渔民不思进取,但是他至少是看破了财富的空虚的智者。多少人在追逐财富,就像猫儿追逐一只老鼠一样拼命。然而那些真正做到腰缠万贯的人,却试图放弃功名的拖累,回到粗茶淡饭,悠闲自在的日子,同时花去无尽的财富想要换回昔日被他们丢弃的安详和健康。于是,在不经意间,财富在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只是里面与外面的人在不断地转化着,不断地轮回着。
我们谁都不想为了那一座城而疲于奔命,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一个笑看城中风雨的智者?我认为,婚姻也好,财富也罢,人人都有想进去想出来的理由。有了婚姻便拥有了人生的慰藉,没有婚姻便拥有了自由的快乐;有了财富便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没有财富便拥有了淡薄的心境。所以我们可以在城中驻扎,也可以在城外安家。我们只需一双看清现实的眼睛,辨清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要从“婚姻”的围城中冲出,又钻入了“自由”的藩篱。
生活就像是一个个围城拼接而成的,长久不动的人会缺失太多,长久奔波的人会身心俱疲。只有那些善于找到城与城之间穿行的节奏的人,才会拥有无限美好的人生。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较深的一句话。
大学时候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地读了一下。看得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段时间又把这本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次我感觉自己从书中体会到的更多,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感同身受,但也大概可以知道了一些。看完总有一种很压抑的心情,总觉得回味悠长。以后有时间一定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可以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可以让正感到困扰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等等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如同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后来看完全文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口中说出: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悲剧又是必然。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事争吵,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气,一旦在一起,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方鸿渐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己做了贼。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且显示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己如何取舍。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单纯的心。
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刘墉说:“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其实脚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惊异的热力。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许多花能钻出冰雪绽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别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总想闯进别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实上这些都是错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围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愁苦。同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精彩。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愿我们能好好地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是场悲剧,尽头是衰老,或者更远,是死亡。造成悲剧的原因呢,是方鸿渐的软弱,是孙柔嘉的算计,是两家人的迂腐,是人的虚伪,是婚姻的欺骗性,是因为,揭开了面具,大家一样丑陋。
围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戴着面具,像女人脸上擦的脂粉,男人面上的油光,粉饰出太平,而底下藏着的暗涌则永远捉摸不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事实与实干从来都不真正重要。一个人只需要恭维便可以一直快乐地活着,一个人只需要聪明地恭维该恭维的人,便可以获得如鱼得水的资本。苏文纨和曹元朗事实上是绝配,远比爱慕她的赵辛楣与她倾心的方鸿渐来的般配。两人都是沉醉在这虚伪的应酬堆积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的人,互相吹捧,互不戳破,岂不乐哉?
方鸿渐是软弱的代名词。若他不软弱,面对苏文纨的步步柔情的紧逼能直起腰板拒绝而不只是背后下定决心,见了面又沦陷,也不至于赔了名声,折了唐晓芙;若他不软弱,面对高松年的欺负能硬起声来反抗而不只是背地里咬牙切齿,也不至于落得狼狈离开;若他面对孙柔嘉的温柔陷阱与威胁能坚决抵制,而不只是屈从后再后悔,也不至于走进婚姻的坟墓;若他面对庸俗而迂腐的家人,能坚决而果敢地选择对立,也不至于让婚姻步步陷入泥沼。方鸿渐的软弱,藏在面具下,孙柔嘉没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愿欺骗自己,以为这面具能戴一辈子。
孙柔嘉是个小女人,即使她读过大学,在多数人看来也知书达理,可结婚后,梳起发髻,身为人妇,终究也成为了众多满腹怨念的妇女中普通的一员。计较着丈夫的一言一行,心里绞着小小的.委屈不依不饶。孙柔嘉的不宽宏大量、不通情达理、不温柔大方,藏在面具下,方鸿渐没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愿欺骗自己,以为这面具能戴一辈子。
面具终究被婚姻扯下,被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撕碎,而慢了的钟当当地摆着,只能记下无限的争吵与可笑的悲伤。
别相信所有美好的表面,揭开了面具,大家一样丑陋。
故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旧式文人,也就自然拥有文人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更准确的说是共性的缺点。他软弱、优柔寡断、自命清高,有时又天真到难以置信的地步,他在别人面前更多表现出的是自卑,但有时潜藏在灵魂深处的自负因子又会悄悄冒头,这种极度复杂,甚至矛盾的性格正是造成他爱情和事业悲剧的罪魁祸首。
先来谈谈他的爱情吧,曾经出席在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鲍小姐是短暂的过客,苏纨文是个意外,唐晓芙是错过的挚爱,孙柔嘉最终成为他的妻,却并非心中所爱。
鲍小姐,可以说他们有缘却无分。有缘,因为他们相识在黑夜的海上,因旅途的寂寞而彼此亲近,方鸿渐自觉爱上了这个女人,因着她的活泼、乐观与开朗给他寂寞的旅途增添了安慰,就好像被黑夜包围的人,在百无聊赖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流星,为它的光芒所吸引,情不自禁的选择靠近,然而这美丽的光芒转瞬即逝。在黑夜的海上相遇的两条船,终归是各有个的方向。他的潜意识里清楚的知道,这个女人并不属于他,她有自己的爱情与生活,他们的交情不足以使彼此放弃各自的生活而相濡以沫。于是,他们在短暂的相依后就离开了彼此,就如两条直线,相交后又朝着各自的方向延伸,永不回头。没有人会对这次错过感到可惜,包括方鸿渐自己,因为他从未对这段感情认真,也就不会为鲍小姐的离去感到丝毫遗憾。
第二个出席在她生命中的女人是苏纨文,一个官家出身的小姐,留洋回来的女博士,求学的经历耗掉了她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令人艳羡的博士头衔却没能给她带来好的姻缘,恰恰相反,高的学历反而让很多男人对她敬而远之。这个年近三十的女人,抱着大女恨嫁的心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选择鸿渐当做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后者却对着意料之外的追求表示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他不爱苏纨文,鸿渐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另一方面,他不想伤害这个女人,本着“道德上的.懦夫”所应有的仁义,他始终未曾明确的拒绝她,却承受着心灵上的痛苦与愧疚,并最终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明晓真相的苏纨文选择了报复,方鸿渐为此失去了他的挚爱,而获得了苏纨文一生的仇恨。哪怕多年后,当初的一代才女已变得庸俗不堪,没有了当初的才气与才情,仍无法对这段过往感到释怀。
其实,抛开爱情不说(因为爱情这东西无法强求)苏纨文未必不是一个理想的配偶,她与方鸿渐是大学同学,虽非相知甚深,至少知根知底。她的学历与鸿渐相配,官家的出身,更能为鸿渐谋一个好前程。本着虚荣的角度来说,这个女人的相貌无可厚非,带出去并不会丢男人的脸。至于她的年龄,更不值得介怀,因为每个女人都会有青春逝去的时候,而没有哪个男人会有那样的时间与精力,在妻子不再年轻后选择离婚再娶。或许多数有钱有势的男人会选择找一个或多个年轻貌美的情人,却不会选择与糟糠之妻离婚,并非他们有多长情,只是精明的男人会权衡得失,不想承担离婚所付出的名誉上和金钱上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未必不是女人的胜利。然而,当初少不更事的鸿渐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未经爱情洗礼的他将爱情看的太过重要,认为两个人相爱是相守的必要条件。若是当初他选择了这个女人,虽不会获得令人羡慕的爱情,但至少会有一个与众相同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令人羡慕的远大前程。可惜,光阴从不会倒退,否则,这世上便少了多少憾事,多了多少圆满。
与苏纨文同时出现的是唐晓芙,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学生,鸿渐理想的梦中情人,他为这个女孩子的美貌与青春活力所吸引,并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段感情中。然而,他们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捉弄,因为苏纨文的离间和彼此的误会,他们最终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过客。这段感情的失败使方鸿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为此而无比痛苦,并选择远走他乡而忘却这伤痕。其实,爱情只是生命中短暂绽放的烟花,能陪你走过一段已然很好,又何必奢求太多?他们没有相守到白头,假若他们真的结婚,是否能幸福圆满,仍是一个未知数。伤痕深深的烙在鸿渐心底,感情却未能维系一生,他对这个女孩子的印象,由刻意的回避变成久而久之自然地忘记。此生,他再未见过唐晓芙,正如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错过,遗憾总是不可避免,宛如鲜血淋漓的伤口,即使愈合了,不痛了,疤痕却还是会留下,并最终融为生命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离。
至于孙柔嘉,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过人的才华,甚至没有一点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她最终却成为了他的妻,并非因为他有多爱这个女人,只不过在某一天,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家,而她,恰好在那时出现。他们的婚后生活也自然向大多数人一样,没有风花雪月,只有柴米油盐,曾经所有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归于平静,选择用一座名叫婚姻的围城将自己围困。
这茫茫人海中的你我他,都曾年少轻狂,对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挚爱的人,而多数人发现这一点后,都选择走进婚姻,他们将他作为爱情的延续,却不知婚姻与爱情本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就好像一对异卵双胞胎,虽则出自用一个母体,其五官和脾气秉性却是千差万别。既然找不到爱的人,又何苦找一个陌生人陪你共度一生?不走进婚姻的人,他的爱情也许会一直沉睡,但永远不会死亡,因为它始终埋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与人的躯体一同生长、绽放、衰老,直至消亡,最后一同深深的埋进泥土,直孕育出永不消亡的美丽。
人生快事,莫如读书。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里,我回味无穷。想起《围城》中的精彩语句,仿佛一只饿狼在疯狂地捕猎。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语句十分幽默,使人忍不住要莞尔一笑。而且这本书具有讽刺的味道,与《儒林外史》十分相似。钱钟书先生只用琐碎的情节写成一本如此受人喜爱的小说,真是高呀!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拥抱”,“陶醉”,给人以美的感受,把夜写得如此富有生命。“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呵,真幽默。一张文凭,就想到亚当夏娃,可见钱钟书先生还想得真遥远。“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这可真是本末颠倒呀!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这间西馆的饭菜倒尽胃口,钱钟书先生知识确实渊博,想象力也十分丰富。方鸿渐要去县省立中学演讲,可却找不到稿子。慌忙中,只好三七二一地乱说一套:“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收的西洋文明。”“这春所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许多如此精湛、幽默的句子,都需要我们去好好品味,去感受作者那“一针见血”的写法。
当然,无论书本如何妙趣横生,都会有一致命的缺点。然而《围墙》中的缺点不容易找到,需要用心感受,仔细地寻找缺点。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本书也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期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书中,人们明白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明白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我的公道一样。熟不明白,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这也是被围之城。而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被围之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应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坚持一点做人的尊严,
可是我们明白,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杯具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比较。“围城人”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似乎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厉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梦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熟悉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期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完美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那样的“城”也许不再被“围”了吧。
你是否觉得围城给你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考、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终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围之城何时才能结束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在学业上,的他居然没有取得文凭,他居然花钱买张假的,这里就体现出他的可爱来。既然作假,国内又很难被查出,自己却还是担惊受怕,怕被发现。好像是一个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