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科技可以改变生活,看完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大家感想如何呢?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发布仪式观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进步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比喻。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里创造出比历其他所有时期所创造的总和还多的财富,就是因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每每传来佳音。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就摆脱不了农业社会的贫穷与落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没有我们当今的电子时代和五光十色的舒适生活。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重性,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福兮,祸之所伏。」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时有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
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王行环、李玉、陈厚群、胡郁、李东、陈亮、仝小林、次旦央吉、程相文、郝吉明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积极投身抗击新冠疫情一线,舍生忘死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有的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用科技服务民生……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现场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3届,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牢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近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姬秋梅,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主任陈孝平院士,江西省寻乌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高级教师黄才发,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器中心主任陈云霁研究员,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祁兴磊10位科技工作者,获得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据了解,这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发布仪式上,还播放了讲述他们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参加发布仪式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们表示,这些“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今后会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牢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说起“科技”,大家一定会觉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比较陌生。可是,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的科技,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就说电动车吧,电动车在十来年前可是个宝贝,那时,大街上电动车寥寥无几。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车日益普及,它不仅样式变得越来越新颖好看,动力也越来越强大,一次充电就可跑二百多里。价格嘛,却越来越低,所以现在,电动车走进了千家万户。
有了电动车,人们出行就方便多了,城市也好像一下子变小了。它不像汽车,不仅价格昂贵,还费油,排放废气。电动车既经济又环保,并且速度适中,不快也不慢。另外,它还简单易学,易于操控。有的电动车形如摩托车,威猛硬朗,深得年轻人的喜爱;有的则形如自行车,还带有脚蹬,没电的时候,可以像骑自行车一样,蹬一蹬,就骑到家了。嘿嘿,难道说,电动车不是科技产品吗?
除了电动车,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科技产品在为我们服务。比如,我们学习累了,可以用MP5听听歌,看看影片;外出乘车旅游,GPS系统为我们导航;上酒店吃饭,电子门自动为我们开闭;到银行取钱,插入磁卡,钱就会自动吐出……在现代社会里,科技真是无处不在呀!
科技就在我身边,我们谁都离不开科技。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今后要好好学习,力争将来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