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十分值得我们教师阅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我认识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老教师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学生,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虽然过的平凡,但也充实,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毕竟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第六条,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其实后进生也有其闪光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后进生,那么我们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其实后进生的内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对待后进生我们应该换为思考,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或许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当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教给他自觉阅读的方法,引起他自觉思考的意识,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断关心鼓励这些孩子,尽可能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下慢慢找回自信,从而追求积极上进。但也要适时运用批评。有比较才有体会,因此我觉得有时“严厉批评”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调味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就如《论语》里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阅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阅读,在作者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可以看出,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学生需要阅读,同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一本好书,犹如美酒,犹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旷神怡。《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完成,根据我国国情改编而来。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又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坐着在教育教学中的实力,娓娓道来。读完这本书,思绪万千,大师为我们指引的教育教学的方向。
一、爱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问题,曾经泻过气,也曾经怀疑自己能否能胜任。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指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和少年。
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任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更要用心灵去体会,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二、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
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每每看到我校记录本上的这句话,我心中都会飘过一缕书香。一本好书,犹如美酒,犹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旷神怡。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看到郑杰校长诚恳而谦逊的书序:“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书有千般,人有万种,古今中外,好书总能给我以启示,以信念,或以激励,以示范。读罢此书,作者真诚坦白、气定神闲的态度和通透细致、娓娓到来的观点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使人恍然一悟、酣畅淋漓。譬如他提出教育不应以“乖”为准绳,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自然本性;提出教师应该保存柔美,应该有女性之美;提出教师应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提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新型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学会倾听和赞美等。以下几点让我最为记忆犹新。
一、 让教育回归生活
“做会生活,有情趣,会担当,拥有远大理想与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具有人文气质、山海品格的现代小学生。”这是青岛一所小学教学楼上粘贴的口号,使人耳目一新。无独有偶,这本书中同样有这样地道的观点: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人。
书中的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师要借助生活进行教育,用生活化的方式教育,以及更积极地构建一种有利于情感、道德成长的校园生活。郑校长说,具体到实际:教育要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自发的交往,交往的“频度”和“深度”;教育要抓住生活中的契机,随时进行教育;教育要学会等待,给予学生良好的期待,而后等待生活的转机;教育要靠自然情感流露,要关注每个人的感情生活,让每个人体验到真实的“爱欲情仇”。
这样的观点让我醍醐灌顶,也与课程改革、校本班本课程的提出、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平时上课正是缺少这些呀!新时代教育和课程给师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回归生活,用自己的体验结合课程暗默地、潜在地和间接地将教学和课程以外的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摆脱“教书匠”的身份,成为为“人”而教的教育者,让学生获得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的,也是更为缺失而重要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
二、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
对于刚刚签完教师和班主任承诺书的我们来说,一些词语立刻在脑海中显现,形成一条“红线”:不能殴打辱骂学生,不得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变相侮辱,不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可用冷漠待之。我们深深觉得:教师确实越来越难当,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真是黔驴技穷,可谓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可是,谁都知道,对那些必须管理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学生。而且,教师已被请下了神坛,“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一去不复返了,家长和社会便更加难以倚仗。教师就这样,带着镣铐而无能为力。那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
面对如此窘境,新的师生关系呼之欲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它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的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且,据郑校长所说,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更不必要求每生必成功,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只要不是不作为,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是可以的。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惩戒合理并公正,符合相关程序,而且能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被惩罚是为孩子长远计,这样的惩罚和教育是有效的,当然也是合法合理的。鉴于此,我的班主任工作“惩戒”这一部分更加有理可依、有的放矢了。
三、 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索然无味、直打瞌睡、牢底坐穿,凝神关注、怦然心动、记忆深刻、让人振奋——这些都是听一堂课过后的感受,我们教师都愿他人听后是后面四个词的感受,可是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有前者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课堂少了什么呢?我们究竟要多带些什么东西进课堂呢?
读到郑校长的观点,深以为然。一堂课,看似什么都已配齐,却乏味无聊,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堂课没有“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之中,将所有人的心紧紧地抓在了一起,令人无力挣脱,只有驯服,直到下课,尚意犹未尽。一名好教师,自踏入课堂的一刻起,带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程序,同时还有精气神——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神妙的东西,都是那么重要,以至于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
那要怎么做才能具备这种“精气神”呢?我幸运地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如果日常练好两个功夫,则经年必成:一是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驱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让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充满魅力、超凡脱俗起来,学生便会随着我们遨游天外。二是平日里不断学习与感悟。学问通达、为人练达,厚实的个性汇聚真善美,从此我们与课堂一道“形神兼备”,闪耀魅人光彩。
教育的力量就取之于这奇妙的精气神啊!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必修的功课便多了读书这浓墨重彩的一章。正所谓:一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还有人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坚持与《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样的好书为友,对教师而言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它让你的心是宁静的,又不是死气沉沉的,像秋天里的树林,树林里有鸟,还有微风,天气也很爽朗;它使你多了自己都未曾觉察到的亲切,使你内心厚实,永葆魅力,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