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大仗硬仗,必须要下一番精准精细的“绣花”功夫。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习近平扶贫故事》读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14日,在河南封丘县李庄镇李庄新区内,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路灯上红色的中国结,透出浓浓的年味。
“对李庄镇来说,关键是解决搬迁之后的就业。”李庄镇党委书记陈明介绍,黄河滩区由于历史上频遭水患,如今是河南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目前,李庄镇在滩区外新建的安置小区已经入住了近万人,预计2019年全镇4万滩区人口都能搬进新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牢把握精准。建档立卡要继续完善,精准施策要深入推进,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工作。
陈明指着新区规划图告诉记者,安置小区拿出四分之一的土地专门用于发展产业,目前已与9家企业签订协议,包括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吸纳2000多人就业。
内蒙古兴和县大库联乡大库联村是深度贫困地区,记者见到驻村第一书记孙利军时,他正忙着对贫困户开展新一轮入户调查。“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因人因户精准帮扶,把贫困户的冷暖记在心间。”孙利军说。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农村扶贫工作关系全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效脱贫。为此,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就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抓手,走农业产业扶贫道路,以产业带动生产,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主动参与脱贫致富工作,可以更快地创造财富、分享财富,让更多的贫困户端上就业的“饭碗”。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的脱贫方略,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依托,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打造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无恒业者无恒心,让农业产业扶贫行稳致远,就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办法拓展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合作机制,实现更稳定、更长远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点赞的“小木耳”和“小黄花”两个“大产业”,都是紧密围绕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着手,建立起全产业链,塑造了地方特产品牌形象,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推动专业化合作组织,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形成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农产品电商化的扶持力度,建立线上销售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支撑扶贫产业发展。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这样加班加点工作的故事,我知道在我们扶贫队员和大学生村官的队伍里都是家常便饭了。这样的付出,在与贫困户见面的时候化为一声声感谢的话语。
脱贫攻坚工作千难万险。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有一次我跟村支书、主任到我们村的一个小组开有关异地搬迁的会议,因为涉及到各个村民的利益,会上大家从小声议论到破口大骂,从低头不语到剑拔弩张,气氛一度变得很紧张。最后村支书、主任秉持着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的工作原则,跟产生利益分歧的村民逐一调解,逐一说明,会议才有了转机,顺利进行了下去。我也从这次会上学到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方式。
这样的事情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在少数,无论是调解土地、协调资金还是联系群众,我们所面临的困难都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条脱贫攻坚的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攻破千难万险。
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黄土也能成金。扶贫必须先扶心,只有在精神上站得稳,才能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我们要坚信“贫困户里也不乏有志者。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好政策,就一定能脱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砥砺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前方纵有艰难险阻,我们也要披荆斩棘,向上看齐、向下用力,为他们带去信心,为他们树立战胜困难、走出贫困的信念。唯有坚定理想信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才能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二要继续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四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将工作重点聚焦于作风建设,重点解决脱贫攻坚全过程中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明确、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使用不规范、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脱贫攻坚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着重解决不作为不担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突出问题。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推动落实资金项目使用公示制度,完善资金绩效考核,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将资金使用阳光化,消除微腐败根源。
三要继续加强监督查处力度。广开监督渠道,广泛收集线索,切实做好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的督察督办,对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每一个扶贫政策进行全覆盖式的监督。对有的地方出现的盲目乐观、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谈话提醒。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快查严处。对违纪违法人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并实施“一案双查”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警醒众人心存敬畏,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保障脱贫攻坚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监管,切实履行监督职责,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