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

| 建皓21147

有一种财富叫“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一种精通含“琴棋书画”,有一种魄力称“博览群书”,有一种气质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世界读书日,多读几本好书吧,气质会提升哦。一起来看看《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欢迎查阅!

《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1

《大学》作为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读史可以明鉴”,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暑假读《大学》这本书。千年之后,作为一名教育者再读《大学》,或许从书中可以感悟不同的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

在一个当物质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更注重金钱与利益,而忽视了修身,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如何平衡物质与精神或许可以从《大学》中管一窥豹。

__以来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现在无论是从电视公益广告、农村宣传栏,还是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可可小爱》都竭力提倡人心向善,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大学》中学以致用,时刻践行社会主任核心价值观,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学生更是刻不容缓。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从原来的工作单位走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不断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好的自己。”在工作中,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很快和同事融为一体。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诚意让我曾经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最后我简单谈谈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我们要齐家。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连自己的小家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作为教育者,我们担负着教育祖国花朵的重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由一件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大学》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话来讲,“《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2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格物到修身,对事物初步认识后,然后又会达到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们“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要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子女,是学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高中以前我的目标一直都是考个好大学,现在上大学了似乎缺少了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仍在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以上大致是我对《大学》的感悟,现在的自己曲解了学习的概念,从高中开始是为了考试而学,到大学是为了学分而学,这样的自己很悲哀,何时才能够“即物而穷其理”,什么时候能为了自己而学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的,学习是漫长的是无尽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真理,在学习中修身何乐而不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样漠然的处世态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就尽量做到修身吧。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现在让我们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我仍记得高中的校训“修己安人,铸玉成器”,修己,成器,当我透过《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堕落,考了好多好多篇我的大学我不堕落,原来我们在大学防止的就是堕落,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大学亦彼大学。那么就让我在我的大学中通过这些领悟继续不断地探索吧。

读《大学》后,我有所重思后,我的大学正在路上。

《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3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

《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4

《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学著作,较全面地论述了儒家大学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教学的步骤等内容,其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使民众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的。

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的核心是修身,正如文章所说的“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中前四条体现修身的过程,从接触事物开始,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调整和净化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坚定的志向和意志。最终使内心达到纯正的境界。后四条体现修身的成果,由自身,到家庭,再到一个国家,再到全天下。修、齐、治、平是所有正统儒家士人努力的共同目标。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相互联系,体现了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自我教育。在整篇文章中,都强调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修身”“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5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乃累积智慧之长明之灯,书籍就是知识的宝藏。对于读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个题目的表面意思理解就是现代的“大学”,其实不然,《大学》里讲的全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不仅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更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读后心得中学生相关文章:

《大学》读书心得感悟精选范文5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2020精选5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范文精选5篇

2020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精选范文5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总结精选范文5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020

大学生《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体会5篇

红楼梦读书心得初中生

红星照耀中国学生心得以及读书笔记范文【5篇】

2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