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大家都对手抄报很是熟悉吧,手抄报能有效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手抄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手抄报大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同学们,你们是否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过李白的豪放;你门是否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读出了白居易的执著;你们又是否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张若虚对人生的探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同时,大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在阅读时遇到的名言经典,可以及时地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认真地诵读,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以为我们写作文提供积累丰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永远的清明”经典诵读会报道 5月23日下午,以“永远的清明”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活动在我校报告厅举行。
来自各班的百余位选手经过一层层选拔,通过一次次训练,为全校师生奉献出一场精彩的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中,从诵读篇目的选择到背景音画的选用,从诵读情境的创设到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无一不展示着师生们的精心准备和匠心独运。
表演中,老师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或浅吟低唱、或激情演绎,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自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赢得了台下师生的阵阵掌声;而学生们更是不逞多让,他们用炽热的情感,铿锵的节奏,优美的声音,传递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热爱,展现了金中实小追求卓越的精神。
本次活动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培养了师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全校经典诵读行动的全面推进和扎实有效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挂艾草与菖蒲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的贡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或柊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粽”字本“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的《风士记》,则明确提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到了“角黍”一词:“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仲夏端五,方伯协极挂几株艾草,由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助。
今天,我看了《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的总决赛。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穿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中。这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是一场力量的比拼,学霸的比拼,看到了当代中学生在文学上的激烈角逐,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熠熠生辉。
一个小小的“山”字,选手们能在短短的5秒钟内脱口而出朗朗上口的诗词句,令我叹为观止,狠狠的羡慕他们的从容与有条不紊,当然这与他们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没有平日的日常积累与大量的读书,他们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同时我也更加佩服古代的文人墨客有如此之高的文学功底,短短的一句诗,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此丰富的艺术魅力,就像浩瀚沙漠中一朵艳丽的鲜花一样耀眼。这就是第一环节的根据关键词选手们的精彩车轮战。
第二环节也是考验胆量与智慧的环节。既要选题恰当,又要打败对手。看到选手们的精彩对决,我也不知不觉的替我喜欢的选手捏了一把汗,有的时候想冲上去帮他们一把的冲动,但与他们比起来,我的知识量相当的匮乏,我要以此为动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积累,争取在国学经典的领域上升档次。
国学所最讲究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在这一环节中,选手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己最心底的声音。有的地方虽然做的有所欠缺,不是很完美,但他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做出承诺。这也是国学经典诵读想要达到的效果。
观看这一个节目后,我有了学好国学的决心,我要通过古诗词的诵、读、写、背去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他们融为一体,让它成为我最最主要的精神食粮。通过国学知识的学习,让世界了解中国,让青少年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传承美德,传承正能量,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一、营造诵读环境
1.室外环境。走进广水实小的校园,目之所及,随处能感受到经典的影子。教学楼走廊和楼梯的墙壁上,绘制了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张贴着文人画像;校园近50米的文化长廊里,《论语》《弟子规》和唐诗宋词等是重要内容;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处的经典内容,常换常新。在这里,师生随处可以看到经典,读到经典。
2.室内环境。学校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展示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每个班级都建有独具特色的“读书角”“经典诵读乐园”;班级文化墙开辟了“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等专栏张贴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利用黑板一角,每日积累一首诗。在师生的精心布置下,每间教室都散发出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3.网络环境。学校网站专门开辟出“国学经典”版块,分年级上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和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视频。丰富的网络资源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又方便了学生的学,还方便了家长的辅。
置身于这样的氛围,学生不知不觉中对经典耳熟能详,能唱能诵。经典在无形中内化于心。
二、开展诵读活动
1.课前五分钟诵读。学校把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的五分钟定为经典诵读时间。诵读内容由语文教师在指定的篇目中自主确定,做到不重复。形式上,或者由教师领诵,或者由学生自由读,或者指定“小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丰厚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国学诵读课。学校把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定为经典诵读课。为保证诵读质量,学校分年级编写了《国学诵读》校本教材。每周一,年级主任根据校本教材确定诵读内容,在“实小映山红俱乐部”QQ群中公布。学校还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了“经典诵读检查专班”,随机检查各班诵读情况,检查结果作为“规范杯”考核评比的内容之一。
3.丰富多彩的比赛。学校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经典诵读表演”比赛分年级进行,要求班级学生参与率达80%以上。比赛时,师生或演奏,或诵读,或演唱,或舞蹈,分工协作,教学相长。“经典手抄报”比赛全员参与,要求学生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中,摘抄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写上感悟,配上图画,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提升。此外,学校还举行了“书写经典”比赛,“诵读经典小达人”比赛,“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小书虫”评比等。比赛中,师生同台展示,人格魅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同步提升。
三、深化诵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