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风俗有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1、吃鸭子: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2、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3、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处暑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
4、煎药茶:处暑时节,我国两广地区有煲药茶的习俗。人们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煲药茶,处暑过后仍闷热,煲凉茶解暑热。
5、拜土地公: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
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
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
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
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
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
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处暑的物候现象是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等开始成熟。
1、滋阴润燥食物
处暑后的天气多半以干燥为主,因此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除此之外饮食还应该以清淡为主,随着水果的大量上市,不妨多吃些梨、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以此来滋阴润燥。
2、酸性食物
进入秋季后肺经当值,我国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在秋季应该适量的多吃些酸性食物。过一段时间后橘子和山楂将要成熟,这个时候不妨多吃这两种食物,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功效。
3、维生素食物
在秋季必须要多吃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鲜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营养从而避免受到燥邪的侵害。同样还需要多摄取些碱性食物,比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这类食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分,是秋季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4、优质蛋白质食物
蛋白是我们人体的生命基础,因此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都应该保证优质蛋白的充分摄取。比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秋季是一个增液养津的特殊时段,因此适量的增加一些蛋白质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