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北方处暑之后就会明显降温,不会有除了正中午时期阳光强烈时刻会热一些,其他时间都不会很热,早晚甚至还会有些小冷。
南方:能放西北季风影响较小,在处暑之后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很炎热,这种炎热比三伏天有所不及,会持续十天左右,一般在白露时节才能正是进入秋季,不再出现回温的“秋老虎”现象。
公历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是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份,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3、吃盖浇饭
在历史上,处暑是个社日。社日,要有祭品,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食俗:盖浇饭。米饭放上代表五行的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菜,于是在米饭上盖上胡萝卜、鸡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盖上勾芡的鸡肉做的菜。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5、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1.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可使结核病患者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
2.梨粥
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3.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4.凉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1、生活注意事项
①、调整作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需要进行午睡。
②、因为天气的变化,早晚温差会变大,所以要注意衣服的穿搭。
③、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屋外的最佳,用运动来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换季降温出现伤风感冒等症状。
2、饮食注意事项
①、饮水,要多喝水,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如果不想喝水,多饮用茶饮品、豆类饮品,补充水分。
②、饮食类,应该选择多食酸性食物,减少辛辣油腻的东西,减轻胃的负担。
③、秋季应该要养肺、养肾、养肝,所以要多多食用补肾益肝润肺的食物。
④、处暑后,正式进入秋季,天气转凉并且变得干燥,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人的心情也会变得不稳定,各种烦躁,所以应该多食用一些清淡的下火安神的食物,对身体好的时候,油腻辛辣过酸过碱的都应该杜绝。
3、防止秋燥的危害
①、要多多饮用以及食用润肺的食物,列入冰糖雪梨汤,因为秋燥伤肺。
②、秋燥不仅伤肺,而且还会导致大便干结,所以除了润肺的食物,还要食用润肠的食物。
③、秋燥的危害还会造成肌肤缺水,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肌肤问题,所以要多喝水,多喝水,多喝水,重要的事要说三遍,而且好药做好肌肤的护理。
④、而且,在秋天人还容易上火,所以要多多食用清热解毒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