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回望悠悠历史长河
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换得家国安宁、山河无恙
70多年前,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党和政府
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
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中国人民志愿军
克服缺衣少食、天气严寒等种种困难
坚守阵地、勇敢冲锋
他们中涌现出
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
拿起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
还有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邱少云
“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冰天雪地
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任务”
这是老兵李福贵坚持的信念
为了突破封锁送出情报信件
他曾一夜辗转骑行70多里山路
“我骑在马背上
一会儿上山下坡,一会儿过河越涧
难辨东西,只能凭感觉
由于骑马双脚长时间不着地
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途中被敌人发现后
李福贵一边朝敌群开枪,一边跃马疾驰
最终摆脱追击,及时将信件送达
作战条件艰苦,没有桌椅
机要译电员刘世亭就用大腿当桌子
以皮包、密码本、铅笔为“作战工具”
一次次快速翻译和传递机密信息
他往往晚上行军
白天隐蔽在暗道里收发电报
“阴暗潮湿常年接触不到阳光
狭窄的空间里
只能僵硬地保持一个姿态
双脚还踩在冰冷的泥浆里……”
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抗美援朝期间
中朝两国军民密切配合
种下了深厚情谊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
得知朝鲜少年不慎落入2米多深的冰窟后
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寻人
用尽所有的气力,将落水少年顶出水面
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朝鲜人民将之厚葬
并在牺牲地竖起木牌,上面写着
“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
都应该永远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
历经两年零9个月的浴血奋战
抗美援朝战争赢得胜利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志愿军将士
成为中国人民永不褪色的记忆
今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让我们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但最终赢得了胜利,令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靠什么得来的呢?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充分发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这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决定因素。
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冷战过程中局部热线的表现。朝鲜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尤其是亚洲地区。中国抗美援朝胜利使得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对立状态,国家得不到完全统一。而且由于美国支持韩国越南,军事装备上的供给,在日本购买武器,间接的刺激了日本的战后经济的恢复,导致日本后来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亚太地区,甚至是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累计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总人数达到290万余人。
同一时间在战场上志愿军兵力最高峰,是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期间的135万人。
邱少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四川铜梁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他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
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952年10月中旬,在金化以西391高地的反击战中,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
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他只要稍微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许就会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邱少云的战友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下午5时30分,敌人的枪声不响了,火焰渐渐地熄灭了,阵地上一片寂静。突然,潜伏在草丛中的500多名志愿军战士,像爆开的定时炸弹一样,轰然一声炸响了……邱少云同志牺牲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为了表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