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概念始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实施暑期研学需要有科学的计划和组织方式:
1. 选择适合的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暑期研学项目。比如,如果对科学感兴趣,可以选择参观科学实验室或者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如果对文化艺术感兴趣,可以选择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或者艺术表演培训项目。
2. 寻找可靠的组织机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社区或者互联网寻找可靠的暑期研学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会提供各种项目和服务,并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3. 制定详细的计划:在参加暑期研学之前,学生应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目标、时间安排、预算等。这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期望,并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4. 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暑期研学的核心是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探索各种领域,如科学、历史、生态等。同时,还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学习社会责任和团队合作。
5. 记录和总结经验:学生可以在暑期研学期间进行笔记、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和体验。回到学校后,可以通过写作、展示或者分享的方式总结经验,与他人交流和学习。
一是尽量把研学旅行课程化。比如安排成一周或者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像有的地方做夏令营一样,把它做成一个课程化的内容,再具体去学习。
二是暑期研学旅行有它的特殊性,一般说来时间会比较长,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
三是暑期研学旅行距离可以更长一些,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拓展视野、开阔眼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研学旅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巩固课堂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塑造个人价值观。暑假是开展研学旅游的好时机,为了避免无效的研学旅行,家长、学生和相关机构应该做好研学功课,让研学旅行富有教育和旅行意义。
一、可以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中国几千年的应试教育,在培养孩子知识水平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逻辑分析能力,和世界其他国家同龄孩子相比,都十分优秀。但有利就有弊,千篇一律培养出来的孩子,缺少自主意识,创造性缺失。而独立的思考能力,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有个性的创造思维,对一个孩子成长同样十分重要。
研学旅行有个好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暂时分开,每个家庭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事实上,离开家是学会独立的最大推动力。
二、可以训练孩子沟通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存在重智商偏情商的情况。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在孩子步入社会后,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他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更能增加一个人本身的幸福感。但这种能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参加研学旅行,在大环境中,孩子得到了充分的话语权,作为独立的个体得到尊重,与同样的孩子相处,和不同的风土人情的人群接触,会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沟通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三、走出虚拟,增强孩子现实感
当今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物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很少有提供给孩子参加实践的机会。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感受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却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所以孩子们需要换一个环境,在自然的中、在集体中、在旅行中来进行更多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四、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寓教于乐口号在中国教育界喊了很多年,但如何寓教于乐,通过什么途径寓教于乐?却一直是教育学家在思考的问题。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能不能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能不能在玩的过程中培养良好性格?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这个玩绝不是传统意义的玩,而是一门专业的学术。要通过特定的环境,要有掌握方法的导师带领。而这一切通过研学旅行就可以实现。
在不知不觉中,在玩的欢声笑语中,孩子成长了。没有乏味的课堂,没有无聊的讲述。只是在潜移默化中,做了场游戏就会有很多感悟。
研学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堂。研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几乎所有的家长,放开孩子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研学的魅力所在。
有必要。
在研学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体验生活。所以研学也有“接纳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别称。
研学旅行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带孩子到自然、社会等场所参加研学实践活动,以此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探究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