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传统风俗有哪些,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风俗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风俗8: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突破,驱邪避害。
今年关于端午节放假的安排是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有3天的假期。6月25日(星期日)上班。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粽籺”、古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吃粽子能让我们获得好运,相传,粽子是古人为了防止鱼咬坏屈原的遗体扔进河里喂鱼的食物。
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同小异。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煞气。祛除煞气能让我们在新的一年充满好运。
几千年来,在这一天,我们的祖先都会有很重大的庆祝活动。在华夏大地上,几乎56个民族都有这个节日,只是叫法或有不同,例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娲节、女儿节;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有一些的差异。端午节融合了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宗教、传说,这是一个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天文概念 :端午节是根据夏历而定的。而夏历,是华夏祖先根据太阳、月亮周期运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而制。
在古代夏历中,端午节是这样制定的。在古汉语中,“端”指:初、正、极;“午”指:中、正、极。可见,这是一个天文学和天文数学概念。夏历,最早是太阳十月历法(一个太阳年按十个月计算)。在“十”的基本计数中,“五”是中数,标志一个太阳年的回归位数,类似于物理学圆周运动中的“止点、死点”或数学曲线的“拐点”。天象变化;自西汉太初历法施行后,冬至和夏至分别代表了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上的位置。在一年之中,冬至(12月21日或22日)是太阳处于南回归线位置时的节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则是太阳处于北回归线位置时节日。由此可见,“端午”是接近“夏至”的日子,也是接近“芒种”的节日。个从天象看,就是指太阳接近北回归线的日子,这意味着白昼即将开始变短或夜晚开始增长,也意味着炎热季节的到来。这种变热趋势,有点类似物理上弹簧振子的加速运动。通过我的一番讲述,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伟大的祖先为什么把端午节又叫作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了。
1、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
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
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
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忌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5、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6、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7、儿童的禁忌非常多
端午节不仅是重五恶日,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因此关于孩子的禁忌就比较多,例如说端午节这天不适合生孩子;周岁以内的婴儿端午节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灾祸;儿童在端午节当天早上要吃两个鸭蛋,并且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驱邪平安的习俗。而且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
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8、朋友见面不能说快乐
端午节的来源就是纪念屈原,这一天是他的忌日,由于他生前为国为民,楚国灭亡后,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这才投江而死,所以这是一个肃穆庄严的日子,见面不能说快乐,不然有辱人们对屈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