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的过渡及衔接呢?
一、转变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数学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记忆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大量做题,然后记背做过的题,考试时靠记忆解题。这种学生用记忆代替思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当他们进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增多,难度明显增大,难以理解也记不住,因此,这种学生很快就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2.模仿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模仿老师讲的例题和做过的练习题,考试时用模仿类型题的方法解题。这种学生训练出来的是模仿性思维,思维能力提升甚少,当他们升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题型太多,千变万化,他们已经很难模仿,学习很累,事倍功半,成绩自然不理想。
3.思维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思考、寻找知识与题目的联系,通过做通做透一题,学会一片题。考试时活用知识解题,这种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升入高中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既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又能轻松考高分。
由此可知,小学升入初中后,不能再用记忆、模仿的思维方式学习,必须转变学习习惯。
二、思维模式
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明显加宽,难度明显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自然增强。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种:
① 理性思维能力
② 逆向思维能力
③ 多角度思维能力
④ 抽象问题的思维能力
⑤ 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
⑥ 陌生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如果不具备这些思维能力,学习肯定会受影响,轻者学习跟不上,重者会导致厌学。而这些思维,全部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
三、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
有人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大量做题,有错必改,经常复习。就是要“头悬梁,锥刺股”,要和疲劳顽强抵抗,用刻苦与之抗争。对于这种做法,专家认为:“精神诚可贵,效果未必好”。因为学习本身是一门科学,讲究技术、方法和技巧。真正学习好的学生,你会发现他不用怎么花时间就可以学得很好。因此,小升初的学生必须开始掌握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深入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的联系和规律,做到融会贯通;
② 做题时要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通过做题善于总结,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③ 主动学习,超前思维,对于书本的例题,在老师未讲之前提前思考,在老师讲时与之对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四、做好小升初数学衔接
第一,从知识能做好小升初数学衔接学习的必要性力上来看,小学学得太“浮”(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对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小学老师要负一定的责任)。如前所述,小学学习注重感性的形象思维,但是从初中开始,对数学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就开始加强了。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和第三单元《字母表示数》,引入负数、数轴和字母后,分类讨论的思想就随之而来,很多时候答案不再唯一,这与小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另外,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基本功——计算能力很欠缺,进入初一上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学习后,计算能力跟不上,作业和考试经常计算出错,弄得自己焦头烂额,信心大大受损,接下来的第三单元《字母表示数》对探究能力要求又高,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这两单元学下来,信心彻底被摧垮,后面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第二,从学习习惯和方法上来看,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专题总结方面普遍欠缺很多。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很低,学奥数几乎不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善于“凑答案”,但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但是,从初中开始,对答题规范的要求“突然”提高很多,如果没有提前的规范,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受影响。
就学习方法而言,只是跟着老师走,完全不够。自己一定要学会归纳、总结、改错。这些方法小学完全可以不要,但是到了初中,不掌握这些方法,学习会比较吃力,相反,用好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如鱼得水”
误区一:平时是龙、考试是虫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这也是在课余经常能够听到的部分同学的反馈信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解题时一旦遇到稍有变化的新题型时却无所适从呢?这说明上课听懂还停留在“听懂”这一初级层次上,而能达到举一反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却是对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头脑中加工重组构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每位同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调整策略:第一步:合上书,自己重做一遍例题,做题过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维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对照课本解法,寻找自身思维漏洞,问自己:为什么课本这样解决问题?我的解法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步: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条件、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本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与结论吗?第四步:总结解题规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提醒标记。
误区二:忽略数学概念
有不少的学生认为数学多做题就能学好,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往往导致认识、理解偏差,解题出错。
例如,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刚学习正负数时,教材曾把算术数前带有正号和符号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的运算以后,再这样形式地理解正负数就非常不够了。这时应当把负数理解为小于零的数。如果缺乏对概念的这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将导致出现 “-a是负数”,“a>-a”,“a+b≥a” 等一系列错误。
这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失误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概念不清,做再多的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想提高成绩谈何容易!
调整策略:第一步:记住概念,理解概念;第二步;“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吃透概念;第三步:联系前后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概念;第四步:对照题目条件,联想、对比相应概念;第五步:积累经验,精选题目,注意类型,勤于总结。
误区三:有押题的心理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调整策略: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二要思考: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最近有哪几题的图形相近?能否归类?三要善于归类。不仅总结知识,更要总结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如:在“无理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 去分母法;② 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A 平方型;B 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 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L ”。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误区四:不能举一反三
这种想法与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奏效,从而让这样做的同学更加坚定了信念。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奏效,也有“失灵”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所给题目条件有限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式;二是公式本身也有限制条件,并非适用所有题目的求解。
如:解方程:(a+1)x2-2x+5=0 。有的同学看完题目就开始套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事实上,本题能否套用求根公式主要取决于方程本身是否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应就“ a+1 ”是否为0作出讨论,分别就两种情况求解。
调整策略:一是不仅记住公式,更要记住公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二是对照公式,仔细审题,看清哪些适用,哪些需另做讨论。
误区五:题海战术
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简单的题目不屑一做,总喜欢钻研一些综合性强的、灵活度高的“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学好数学;而喜欢做“偏题”、“怪题”的同学想法也很简单,以为这样就能拉开与其他学生的距离,提升自己学习成绩。可结果却总爱捉弄这些独辟蹊径的学生,给他们当头浇上一瓢冷水,让他们不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怀疑,甚至灰心失望。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中考试卷难题少,偏题、怪题很难遇到。而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这些“独特”题目的因素。
调整策略:以基础题目为主,注意总结中考试题出题类型与规律,适当做少量几道有针对性的综合灵活题目。
数学复习应试技巧呢?
1.读的方法。同学们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易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读数学书呢?平时应做到:
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
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
三是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读书,先求读懂,再求读透,使得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2.听的方法。“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中同学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应在听课程时注意做到: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
(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
(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5)做好课后小结。
3.思考的方法。“思”指同学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于思考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于思考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学习中要做到:
(1)敢于思考、勤于思考、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考;
(2)善于思考。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
(3)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问的方法。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应掌握问问题的一些方法,主要有:
(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
(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
(3)类比提问法。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
(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此外,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5.记笔记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
(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
(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
(4)记课堂小结。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数学考试时如何检查试卷:
技巧一:检查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是同学们检查时最容易忽视的,因此在解题时极易发生小错误,而自己却检查数次也发现不了,所以,做完试卷第一步,在检查基本题时,我们要仔细读题,回到概念的定义中去,对症下药。
比如中考题选择题,题目问“8的平方根是多少”,如果学生选择了2√2,检查时很容易会再算一次(2√2)^2=8,就想当然的以为答案是对的了。此 时,我们就应该从概念入手,想想什么是“平方根”,那就会回忆起这样一个等式x^2=8,看到这个方程,就会想到应该有正负两个解。
技巧二:对称检验
对称的条件势必导致结论的对称,利用这种对称原理可以对答案进行快速检验。
比如:因式分解,(xy+1)(x+1)(y+1)+xy=(xy-y+1)(xy+x+1)结论显然错误。
左端关于x、y对称,所以右端也应关于x、y对称,正确答案应为:(xy+1)(x+1)(y+1)+xy=(xy+y+1)(xy+x+1)。
技巧三:不变量检验
某些数学问题在变化、变形过程中,其中有的量保持不变,如图形在平移、旋转、翻折时,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基本量也不变。利用这种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可以直接验证某些答案的正确性。
技巧四:特殊情形检验
问题的特殊情况往往比一般情况更易解决,因此通过特殊值、特例来检验答案是非常快捷的方法。
比如中考经常考的幂的运算,比如(-a^2)^3,就可以取a=2,先计算-a^2=-4,再计算(-4)^3,就很容易检验出原答案的正确与否。
技巧五:答案逆推法
相信这种方法很多学生都会,在求出题目的答案后,可将答案重新代回题目中,检验题目的条件是否成立。但是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要想想有没有可能存在多解的情形。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检查的次数与效率,又想避免枯燥的重复,就需要一题多解去检验。
此外,直接检查作为最基础的方法,要重视技巧。直接检验法就是围绕原来的解题方法,针对求解的过程及相关结论进行核对、查校、验算。为配合检查,首先应正确使用草稿纸。建议大家将草稿纸叠出格痕,按顺序演算,并标上题号,方便检查对照。其次,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仔细推敲,而不能“想当然”,记住“最安全的地方有时候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第一,要对计算足够的重视
总以为计算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
其实,计算正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例如计算一道像37×54这样简单的题,要用到乘法、加法的运算法则,经过四次表内乘法和四次一位数加法才能完成。至于计算一道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需要用到运算顺序、运算律和四则运算的法则等知识,经过数十次基本计算。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稍稍粗心大意就会使全题计算错误。
因此,计算时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要按照计算的一般顺序进行
首先,弄清题意,看看有没有简单方法,有没有得数保留几位小数等特别要求。
其次,观察题目特点,看看几步运算,有无简便算法。
再次,确定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利用有关法则、定律进行计算。
最后,要仔细检查,看有无错抄、漏抄、算错等现象。
第三,要养成认真演算的好习惯
有些同学由于演算不认真而出现错误。数据写不清,辨认出错。这样既不便于检查,又极易看错数据,所以一定要养成认真书写数字的良好习惯。
第四,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
计算又对又快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必须知道计算正确是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正确作基础的高速度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宁愿计算得速度慢一些,也要保证计算正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