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

| 新华0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小编给大家分享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怎么写。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93页“练习与实践”第7~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108元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开展竞赛,以提高练习效果。

二、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第2、4题。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1、画移位的,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学生2:3)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²8时,先口算(4÷2)²=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²9时,先口算9=3,(4÷2)²=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引导

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联系?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带着问题去看书。

二、巧置陷阱

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让学生分组操作,(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三、柳暗花明

这时正是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四、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现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现在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

v圆锥体=sh÷3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问题:

1、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

2、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3、对学生的操作关注不够到位。

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根据需要,对声音、图像和视频素材进行简单处理。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声音素材的加工、图片素材的加工、视频素材的加工等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小组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素材的加工;图片素材的加工;视频素材的加工。

教学难点:声音素材的加工;图片素材的加工;视频素材的加工。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建立了多媒体宝库,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采集到的多媒体素材就像一个未经加工的原材料,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加工。下面我们学习一些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加工方法。首先请大家听听上节课我们用“录音机”制作的“静夜思”声音素材。

广播声音:播放自己录制的“静夜思”。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我们录制的声音素材中,前后都有一段不必要的杂音,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去掉这些杂音。

投影广播任务:运用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四人为一小组摸索去掉“静夜思”前后的杂音。看哪一组最先找到声音素材加工的办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时加以指导。

大部分同学完成后,教师总结操作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

步骤1:运行“录音机”程序,打开我们已经录制好的声音文件,播放该文件,找到需要删除的多余部分的位置(第23秒)。

步骤2:将定位游标移到第23秒要删除的位置上,单击“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菜单命令。

步骤3:然后将定位游标移到第3秒要删除的位置上,单击“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菜单命令。这样我们就把“静夜思”前后的杂音去掉,完成了对“静夜思”声音素材的加工。我们再来听听。

师:同学们对处理后的声音还满意吧。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它加工得更好?

学生:还可以在“静夜思”中加入古筝音乐。……

师:对,我们还可利用“录音机”中的“插入文件”功能将录入好的两段声音文件合并为一个文件。

教师演示操作:

步骤1:打开第一个声音文件,移动游标到要插入位置。

步骤2:单击“编辑”→“插入文件”菜单命令,将会弹出“插入文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中要插入的声音文件,并按“确定”按钮,该声音文件就被插入到指定的位置。

小结课堂,学生操作,老师个别指导,播放学生的作品,展示成果。

二、图片素材的加工

对图片素材的加工,常常涉及亮度色彩调整、裁剪、复制、翻转等基本操作。在以前学习使用计算机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图片的裁剪和复制。现在请同学们启动“画图”软件,将素材库中图片进行裁剪。

投影广播任务:使用画图软件,对图片进行裁剪。

教师巡视课堂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除了裁剪和复制外,我们还需要对图片本身的效果(亮度、色彩等)进行调整,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ACDSee对图片的亮度、色彩等进行调整。

教师演示操作:利用ACDsee完成对图片的大小、旋转、色彩、饱和、滤镜等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利用老师下发的样本,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展示学生修改后的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就感。

三、视频素材的加工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像处理方法。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视频素材的加工。

不同格式的视频图像文件往往大小不同,有不同的用途。通过对视频影像文件格式的转换,可以压缩文件大小。转换影像文件的格式一般是将非压缩的AVI格式转换成压缩的MPEG格式,以减小文件的存储容量。这些格式的转换,我们也可以通过“超级解霸”来实现。

教师演示操作;

步骤1:单击“开始”→“程序”→“豪杰超级解霸”→“实用工具集”→“常用工具”→“AVI转MPEG”,启动该程序。

步骤2:单击“文件”→“打开”菜单命令,找到目标影像文件,然后单击“开始转换”按钮即可。

四、授课完毕,课程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以下两个知识点:

1.图片素材的加工;

2.视频素材的加工。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8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__

__6×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300÷100=3(盒)

×3=(千克)÷3=(千克)÷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每份就是2个。

B、÷2=×=,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3÷20÷5÷10÷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3×2×6

÷4÷3÷2÷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__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2__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39;。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内容:

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2、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4、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5、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6、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㈡、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4、小结: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㈢、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00、、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㈣、练习题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七、教学结束:

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0.30.50.60.25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攀登科学的顶峰。

2、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难点:听音乐给歌曲划拍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啊,高山》录音。

(2)、歌中的“高山”是指什么?(高山是指科学的高峰)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歌词是受马克思的名言启发而创作的。马克思的名言是“登向科学高峰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峰顶。”

(3)、八六拍的含义,即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一小节内有六拍。

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

(4)、学生练习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5)、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随录音范唱做挥拍练习(第一乐段)。

(6)、学生简单唱歌曲,感受歌曲第一部分音乐具有叙述性,优美而平静。

(7)、第二部分为两个乐段,四四拍。

(8)、第二乐段在“啊,高山”富有想象的音调后,节奏突变,使用附点和八分休止符,连续的x.__0节奏型表现了青少年向科学高峰进军的顽强意志。

(9)、第二乐段歌词是__的名言,音乐变得宽广起来。

(10)、歌曲后半部分节拍变化了

二、复听《啊,高山》.

(1)、前半部分学生可轻身跟唱。

(2)、学生自己划拍。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了银河,引发了我们对太空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此外,还学习了新的节拍:八六拍。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 )=( )× ( )=( )×(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追记: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39;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 ,学生回答

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看书

试说,讨论

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后反思:

六年级简单的数学教案篇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6、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猜一猜

出示一个圆体的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的实物,猜猜它们的体积谁大一些?

在没有学习圆柱体体积的情况下,学生会猜①圆柱体积大一些。②长方体体积大些。③一样大。④我们必须通过动手验证才能知道谁大。由此揭示课题,今天来探索圆柱体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师生互动,验证猜想

51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