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

| 新华0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下载,供大家参考。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39;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来;自。屈;老师;教。案;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2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加强,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幼儿会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与同伴教师的互动。由于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他们喜欢用数字相互留下电话号码,喜欢用很多常见的字来相互留下地址,加强相互间的交往。这时,对数字概念的理解都还都处于零碎状态的幼儿,那些知识碎片就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疑问,比如“我家是102,你家也是102,那我们俩不是住在同一个家里了么?”。

为了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我们以门牌号码为切入口,将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行挖掘、梳理和提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设计了《楼房与号码》这一数学活动,揭示数字和住址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出发,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正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操作中尝试发现门牌号码的表示方法和排列规律。

2、在主动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3、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材料:纸盒做的楼房材料人手一份,门牌插卡(用不同颜色区别层与间的数字)人手一份,多媒体课件,写有具体地址的信封若干,人物图像若干,彩色胶带卷(用于标示楼房位置)。

环境:多媒体、幼儿操作学习的场地、桌椅、地垫人手一块。

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激发幼儿对门牌的已有经验

1、(师幼交流)徐老师第一次来东阳,发现我们东阳真是个美丽的地方,马路又宽又干净,不仅大街上都是高楼大厦,而且住宅小区建设得特别漂亮。请你告诉我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吗?(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

2、这是__住宅小区,我们一起去参观。(播放多媒体,直观感受小区一栋一栋的住宅)

3、这栋楼我们来数数有几层?(镜头到一个单元)让我们来看看这第一单元。这是一楼,(镜头到一个门牌)这是什么?(101)你知道它的对面一间门牌号是多少吗?(在幼儿有答案后出现对面的门牌号)它楼上呢?(同法)

4、(镜头到小区人来人往的大门口)看来这个小区里住着很多的人哦。人越住越多,所以还需要很多的楼房才够呢。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工人叔叔造楼房好吗?

二、尝试操作

梳理幼儿对门牌知识

1、造楼房

我们造楼房用的材料是椅子和纸板,(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这里有造3、4、5层楼房的材料,喜欢造4层楼的小朋友可以选择这些,喜欢3层或者5层的可以选另外的一些。方法是:每个人拿一份材料,把材料折成楼房后套在你现在坐的椅子背后,把楼房正面展示给大家。

2、编门牌

楼房都有门牌。请你把造好的楼房按照一定的规律编上门牌。

1)幼儿尝试自主编号。

2)请你说说是怎么编号的。

3)讨论:门牌号上各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教师小结:我们把最底下的层叫做第一层,把最左边的间叫做第一间,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编门牌的方法是:从下往上,从左往右,第一个数字表示层,最后一个数字表示间,中间用0隔开,楼房的门牌号就是101、102、201、202等,4)、请小朋友检查一下自己的门牌编对了吗?没有编对的调整过来。

三、探究学习

认识住宅地址

(幸福小区)小区落成了,大家为小区的落成放个三响炮表示庆祝吧。“啪!”(集体击掌三下)

1、探究楼号。__小区里有几栋楼房?请小朋友来编号。

2、探究单元号。观察第一栋楼房和第二栋楼房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栋短,第二栋长……)第一栋楼房有三个单元,第二栋楼房有1、2、3,4、5五个单元。让我们从左往右数一数。教师逐一指各栋楼房,说说各栋楼房都有几个单元。

3、探究栋、单元、层、间的关系。红红要住进这个幸福小区了,她拿到了她家的钥匙,钥匙上有她家的地址(出示及钥匙地址卡片2—3—301),你看得懂吗?你知道他家的地址是__小区第几栋楼?第几单元?哪一间吗?

4、巩固认知。如果请你也来这个新小区住,你希望住在那里,请在新家的阳台上插一枝花,并告诉大家你的新家住在第几栋第几单元几零几?(请幼儿指出具体住处并完整表述地址,并说“我的新家在__小区x栋x单元x室,欢迎大家到我的新家来玩”。)教师根据幼儿的选择分别板书。

这个小区太漂亮了,徐老师也想把家搬到__小区来,我喜欢这套房子,你能说说徐老师新家的详细地址吗?(__小区第4栋第二单元501。)

四、巩固迁移

尝试生活中的运用

搬新家:小区建好了,很多住户要搬进来了。请你帮助大家一起搬家好吗?请你根据他给的地址帮助他们搬进新家。

请一幼儿讲解他准备把新住户搬进哪里?为什么是那一家?最前面的x表示第x栋,中间的x表示x单元,后面的x表示x房间。(同伴间可相互交流)

延伸活动:

小朋友互相交换家庭住址。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3

一、活动目标: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五、活动的重点:

掌握图形的要领。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拼摆操作活动,初步感知面积守恒;(重难点)

2、通过数方格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守恒;

3、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观察、比较、测量、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用材料:PPT、卡刀模教具“铺地砖”;幼儿用材料:学具“铺地砖”、操作单页5-20。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PPT,提问。)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图片里的人在干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师:那你们想不想像这些工人师傅一样,设计建造出美丽的图案?(想)那我先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多大的本领。

2、教师出示4块地垫。

师:用4块地垫铺地板,可以有几种铺法?

教师先后请几名幼儿上前铺一铺,鼓励幼儿铺出不同的形状,教师将不同的铺法记录在黑板上。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讨论。

师:这些铺好的地板一样大吗?为什么?

4、交流小结,得出结论:

虽然拼出的形状不一样、摆放的位置也不一样,但都是用相同的4块地垫铺成的,说明它们一样大。

二、操作探索。

1、出示教具中的3条小路,提出问题。

师:这3条小路的面积谁大,谁小?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2、验证结果。

⑴、引导幼儿将学具中的小正方形铺在小路上,通过点数小正方形的个数,比较小路面积的大小。

师:我们将小正方形分别、依次铺在3小路上看看这3条小路的面积谁大,谁小?

⑵、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讨论。

师:3条小路一样大吗?为什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观点。

⑶、交流小结:

遇到眼睛无法判断的图形,我们可以利用形状相同的小图形,如小正方形去测量大图形的大小;3条小路都用了6个小正方形,说明它们一样大。

3、请幼儿用学具中的小长方形测量、比较小路的大小。

师:我们再用小长方形依次铺在这3小路上,比比3条小路的面积还一样大吗?

(将小长方形摆放在3条小路上,进一步感知小长方形数量相同,所以小路的大小相同。)

三、拓展游戏。

1、请幼儿完成操作单页第一页“变魔术”的活动。

2、游戏:拼图形。

请幼儿用学具中同样数量的小三角形拼摆图形,与同伴比较拼出的图形的大小,感知面积的守恒。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5

任何事物都会有长短,胖瘦,大小等等。幼儿园数学教案比长短,我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比粗细

1、建立粗细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知道哪个粗哪个细或是一样粗。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积极思维能力学会比较粗细

第四幅图

讲解法、实践法

图片、投影、自制学具。

一、导入:

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谁来把上几次课我们已学习了哪些知识?

回答:比大小、比高矮、比长短。

谈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知识——比粗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借助图示学习:比粗细。

1)请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比一比,互相说说,谁比谁粗?谁比谁细?

3)鼓励自己说再指名说。

2、分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下面图中什么比什么粗?什么比什么细?

小组汇报:说说每幅图是怎样比的?

3、比一比:【最粗的画√,最大的画×】

仔细观察图:想一想,哪个最粗?哪个最细?(让学生感受大(小)

中有大(小))

要求:1)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比一比,互相说说。

2)提问:哪个粗?哪最细?(毛衣针最粗、缝衣服的针最细)

3)认识“√”、“×”,然后再最粗的上打“√”。最细的上打“×”

三、练习。(请在粗的上打“√”,在细的上打“×”)

1、钢笔与圆珠笔、铅笔比较。2、树干与树枝比。3、教室里的实物比一比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活中怎样用。

五、练习册第4页:比粗细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6

一、设计意图

本节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抽象的数的概念。因此本节教学活动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想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整数的相邻数。

2、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了解10以内数字的相邻关系,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感知数的相对性。

3、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数学。

三、活动重点

了解数的简单关系,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

四、活动难点

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邻数的含义。

五、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2、动物房子图片一套。

3、三种颜色的瓶盖各10个。

4、彩票箱1个。

六、活动过程

1、导入

⑴师:有一座房子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里面都住着谁?

⑵教师出示有小动物的房子图片(房子里有狗、猫、兔子、猴子、狐狸),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小动物的左右邻居是谁?

⑶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动物的邻居是谁了,那请你们看看你们现在坐在这里的左右邻居是谁?

幼:……

师:我们小朋友都有邻居,数字宝宝它也有邻居,它们的邻居叫相邻数,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的邻居吧!

2、请幼儿为数字排序,知道相邻的关系(多1和少1)⑴分别取三种不同颜色的瓶盖各三个,每种颜色排成一排,讨论如何才能做到让三排瓶盖变得一排比一排多一个。

⑵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瓶盖的左边,讨论:比2少1的数是几,应排在哪里;比2多1的数是几,应该排在哪里,引导幼儿按要求排列。

⑶引导幼儿归纳:2有两个相邻的好朋友,一个是比2少1的数1,排在2的前面,一个是比2多1的数3,排在2的后面。所以,一个数的相邻数就是比这个数多一和少一的两个数。

⑷组织幼儿讨论3的好朋友是几和几,根据前面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幼儿借助瓶盖、数字卡片等加以验证。

⑸老师拿出10以内任意三个相邻的数字卡片,请幼儿为三个数字排队,引导幼儿按顺序排。

3、游戏

⑴找朋友

幼儿身上别好1——10的数字卡片并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后,老师带着幼儿说儿歌:

宝宝宝宝转一圈,宝宝宝宝瞧一瞧,

左瞧瞧,右瞧瞧,瞧见的朋友真不少,

你的朋友是几和几?请你快来告诉我。

幼儿大声告诉彼此,自己的朋友是几和几?幼儿可以交换数字卡片,反复玩几次,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排列关系。

⑵摸彩票

让幼儿在一个装有1—9的数字卡片的箱子里摸,摸出一个数字,并说出它的相邻数,正确的即可获奖。(奖励一个笑脸娃娃)

⑶大家一起玩

发给每位幼儿1到10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老师拿出任意一个数字,请小朋友把它的相邻数找出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

4、老师指导幼儿完成课本P14—P15的练习。

七、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1到10的数字卡片及不同颜色的瓶盖若干个,让幼儿进一步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八、教学反思

由于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幼儿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整个活动过程课堂气氛好,幼儿学习兴趣浓。通过观察幼儿操作实物及游戏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理解了相邻数的关系。但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还有一些不足,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本次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幼儿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在活动中,我观察到两名反应慢的幼儿没能跟上,此时我发现了本次教学的缺失点:在教学重点环节时语速应放慢,要让每位幼儿听清楚,给幼儿留足思考的时间。在课堂延伸中,我走进两名反应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7

活动目标

1.能把五个大小不一的礼物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

2.感知物体大小的传递关系。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礼物盒卡片、底板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1)师:今天是小熊宝宝的生日,他收到了一件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2)师幼共同阅读绘本,发现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礼物盒。

师:一共有几个礼物盒?这些礼物盒是什么颜色的?

2.为礼物盒排排队。

(1)出师礼物盒的家,请幼儿为最大和最小的礼物盒找一个合适的家。

师:谁能给最大和最小的礼物盒找一个合适的家?

(2)请个别幼儿把礼物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送回家。

师:其他的纸盒也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家,请小朋友给所有的纸盒都找一个合适的家。

3.幼儿分组操作,帮礼物和找到合适的家。

(1)教师提醒幼儿看好底板上的标记再去送礼物盒。

(2)教师提醒幼儿帮礼物盒全部找到家后请老师或者好朋友检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设计较好。环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时,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很高。数学就是服务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戏中掌握了区分长短的方法,理解了长短顺序的关系。

在幼儿分组操作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与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重点关注;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在操作环节发现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戏环节重点关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动将此项活动延伸到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和引导。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8

活动目标:

1、复习8的组成,理解8的第一、二组加减含义,会根据算式算出得数。

2、对加减运算感兴趣,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快乐。

3、书写和表达、动手操作相结合,积极参加数学加减活动。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气球上打印7的组成;背景小鸡的家、8的一二组加减(活动的、书写的、游戏的)、记号笔、抹布、花娃娃、夹子、数字1-8

经验准备:学过8的组成,对7以内加减有一定理解。

活动过程:

(一)复习8的组成(情境——庆祝小鸡搬家)

游戏:放气球(歌曲问答:气球上面有题目,我们大家来放气球,8可以分成1和几,1和几组成8……)

(二)集体学习8的第一组加减(情境新房子里的小鸡的颜色不一样、小鸡去玩)

1、根据颜色不同,幼儿理解1只红小鸡和7只黄小鸡合起来是8只,引导列式计算1+7=8

2、把小鸡位置进行交换,幼儿感知小鸡总数不变的道理(巩固理解加法交换律),引导列式7+1=8

3、分别以1只小鸡去玩和7只小鸡去玩,引导孩子列式8-1=7和8-7=1,理解减法含义。

4、共同整理朗诵。

(三)探索学习8的第二组加减(情境:看花,为小鸡家门前的花娃娃打扮:用夹子扎辫子)

1、为花娃娃打扮;根据上面的算式,请你用夹子帮忙算出得数,既扎好了辫子又算出了得数。请大家试一试。

2、把花娃娃送到相应的花园里。(如2+6=送到8号花园)

3、孩子的经验作一整理。引发:你为花娃娃扎了几个辫子?为什么?

得出:2+6=8、6+2=8、8—2=6、8—6=2

4、小结:8的第二组加减。

(四)总结活动

看看花娃娃有没有哭。(评价对错)

延伸活动:区域活动中进行练习加减,学做小博士。

活动反思:

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相等梯形若干个、小剪刀、挂图

四、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1、前面我们推导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记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把不知道的转化成知道的从而得出结论,是我们常用的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20米,下底是80米,高是40米)

2、今天我们就一起动手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梯形的面积)

3、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通过转化的方法,自己动手拼一拼或剪一剪,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内交流方法。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1)平移法

用两个大小完全一致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组成平行四边形。

(2)分割法

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割补法

取两条边的中点(中位线)剪开,经过旋转、平移组成平行四边形。

得出结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三)巩固练习

1、P28试一试。(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2、P28练一练1题,继续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五、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六、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采取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来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在学生探索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大多只停留在平行四边形上,也就是书中的第一个例子。在课堂练习的时候,由于公式记得不牢,在求面积的时候经常忘了除2。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设计分类标志,尝试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层级分类。

2、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经验准备】

1、参观废品回收站,获得部分生活垃圾可回收的经验。

2、建立小小回收站,师幼共同收集可回收的废旧物品,交流各自收集的废品的名称、性质和用途等。

【材料准备】

1、各种大小不同的分类箱、筐,白纸皮、笔等。

2、亲子手册《科学。分一分,拼一拼》。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确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志,根据标志进行分类。

(一)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1、提问:这些废品有什么不同?如果要对这些废品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

2、提问:哪一种分法更快更清楚?启发幼儿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分类标准。

(二)讨论设计分类标志。

提问: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志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启发幼儿通过绘画或直接运用材料等方法设计分类标志。

(三)讨论分工合作,并根据标志对废品进行分类。

1、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分享交流。

二、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分成相应的若干组,分别完成设计标志,并负责该类材料的分类归放。

(一)引导幼儿再次讨论确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志。

教师:我们已经把废品进行分类,想一想分好的各种废品还能再分吗?可以怎么分?

(二)启发幼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工合作,并根据类别标志对废品进行分类、归放。

【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分类箱让幼儿继续收集废旧物品,并利用其制作玩具。

2、完成亲子手册《分一分,拼一拼》。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1

设计意图:

守恒观念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各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都是建立在量的不变性的原理基础上的。大班的幼儿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已倾向于自主探索去寻求答案。“面积守恒”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难理解的一个内容。但却符合大班幼儿爱探索的年龄特点。对此,我选择了《体验面积守恒》这节活动。幼儿通过感知亲身体验,能不受形状、颜色、方位等因素的干扰,初步体验图形面积的守恒。在活动中我将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操作的环节,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体验感知,会比较用相同的小图形组成不同形状的大图形的面积,感知大图形虽然形状不同,所摆放的小图形个数、形状相同,从而推理出大图形的&39;面积相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活动,使自身动作与所学知识协调,从而获得知识。整个活动由初步感知——排除干扰——小组合作,进一步感知体验,难度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引导幼儿去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继而粗浅地掌握了图形面积守恒的概念。

在本节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比较法、讨论法、操作法,让幼儿在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玩一玩中了解了原来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是不受排列形状、颜色、方位的影响的。从而轻松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目标:

1、对数学活动感兴趣,能够大胆的探索发现。

2、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学习,进一步发展观察力、探索发现能力。

3、能不受形状、颜色、方位等因素的干扰,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初步感知图形面积守恒。

难点:能不受排列形状、颜色、方位的影响,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活动准备:

图形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初步感知图形面积守恒

(一)整体导入,引发话题。

请幼儿观察正方形并沿着图形上面的虚线进行分割。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部分?是什么图形?

(二)探索发现,分割比较。

1、比一比、看一看这四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为什么说它们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操作的呢?引导幼儿发现四个三角形是一样大的。

小结:将四个三角形摞在一起,边与边、角与角对齐的方式重叠在一起,比较出四个三角形一样大。

(三)图形还原,逆向深化。

还记得老师最初给你们的是什么图形吗?你还能用四个三角形变回原来的图形吗?

小结:我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合起来能在拼成原来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大小不会变。

二、排除排列干扰,体验面积守恒

(一)知识迁移,感知面积守恒。

这四个三角形除了能变成之前的正方形,你还能把它们变成其他的图形或图案吗?

(二)排除排列干扰,深入感知面积守恒。

1、你变出的图形和刚才的正方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2、观看PPT课件,拓展幼儿知识经验。

小结:分割出的图形的排列方式虽然改变了,但它们数量和大小没变。由它们所组成的新图形的大小也不会改变。

三、小组合作,进一步感知体验面积守恒

请幼儿分小组合作拼摆图案,并通过记录进一步深入感知面积守恒。

小结:数量、形状、大小相同的地垫拼成的不同的图案,它们的平面大小是一样的。

我这里还有更多的地垫,我们一起到外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它们还能变出什么不同的图形或图案,在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是不是一样,带好你的地垫,快跟我一起出发吧!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2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已经学过1—9的加法,为了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学习,根据教师指导用书活动要求,设计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乐意学习10的加法问题。

2、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的卡片若干。

2、笔、纸若干。

3、蝴蝶、花朵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解答口述应用题

教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谁最聪明。”

教师::“阿依古丽原来有1本书,妈妈又给她买了9本书,阿依古丽现在有多少本书?你是怎么算的?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2、教师:“谁能列出算式?”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列式。

同法出2+8、3+7、5+5、6+4、7+3、8+2、9+1的应用题,并引导幼儿解答,列式

二、基本部分

1、自编应用题并列式:

(1)提出自编应用提的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摆一摆桌子上的卡片,然后编10的加法应用题,再列出横式。”

(2)幼儿摆卡片,自编应用题并列式,教师观察指导。

三、结束环节

讨论交流: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说一说自己编的应用题,考考老师和小朋友”。

四、延伸环节:

把卡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选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3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在相邻两个图形间,用短波浪线做标记表示差别的个数。

2、教幼儿学习按标记表示的差别数目摆放图形。

活动重点

在相邻两个图形间用短波浪线做标记活动难点按标记表示的差别数目摆放图形

活动准备

1、教具:图形卡,差异表记卡,几何图形片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

教师活动

1、学习在相邻两个图形间,画标记表示他们差别的个数。

出示图形一、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有一点不同就在他们中间画一条短波浪线,表示他们有一个地方不同。现在这两个图形中间应该画几条波浪线。

这两条波浪线表示什么意思?

依次分析后面各图形的差异有多少?请幼儿用波浪线表示。

2、学习按差异标记选图形。

出示图二:这上面有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是什么图形?它后面有什么标记?表示什么意思?谁会按标记选一个图形放在空位上。

为什么选放这个图形?教师请幼儿依次表示差异个数的标记,选放后面的图形,并检查幼儿选放的图形是否正确。

一、集体活动

1、学习在相邻两个图形间,画标记表示他们差别的个数。

出示图形一、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有一点不同就在他们中间画一条短波浪线,表示他们有一个地方不同。现在这两个图形中间应该画几条波浪线。

这两条波浪线表示什么意思?

依次分析后面各图形的差异有多少?请幼儿用波浪线表示。

2、学习按差异标记选图形。

出示图二:这上面有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是什么图形?它后面有什么标记?表示什么意思?谁会按标记选一个图形放在空位上。

为什么选放这个图形?教师请幼儿依次表示差异个数的标记,选放后面的图形,并检查幼儿选放的图形是否正确。

二、小组活动

1、看图形画短波浪线先看卡片上有什么图形,它们有几个不同的地方,你就在他们中间画几条短波浪线表示,画好了要说说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地方不同,你画了几条波浪线。

2、看差异标记选图形请你看第一个是什么图形,它后面的空位上又应该选什么样的图形,选好了说说这儿有几条短波浪线,你选的图形有几点和前面的图形不同。

3、看图列式(8的加减)

三、活动评价

对幼儿在"按差异标记选图形"的活动情况予以评价。

幼儿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第一和第二个图形颜色、形状不同幼儿回答教师操作。

形状、颜色两点不同短波浪线,看短波浪线选图形请幼儿选放图形

建议或调整目标

1、把教改为引导目标

2、改为启发幼儿观察差别标记,按差别标记摆放相应的图形。

按差别标记摆放相应的图形投影仪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4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

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大全篇15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

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51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