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 新华0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文为你提供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和示例!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

1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尊敬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

杳无消息油光可鉴烂熳芦荟挟着芋梗宛若绯红

深恶痛疾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体裁是。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

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字例见右表),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作用,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

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不逊

匿名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词,意思是。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的中国人和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和。

2.“小而言之”意思是。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1);(2);(3)。

4.“良心发现”指的是。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的文人。这是运用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短语;“良心发现”是短语;“增加勇气”是短语;“黑瘦的面貌”是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4.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

(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

(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像“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7.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

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

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是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

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下一页,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下一页)。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5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平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教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夸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5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