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呢教案

| 新华0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写好四年级语文呢教案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呢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请欣赏。

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些画面你们熟悉吗?

师:对,这就是大家生长的地方——乡村的美景。同学们,我们周围像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跟着陈醉云先生再次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师手势,生齐读课题)去领略我们乡村生活的美妙。

2、从中心句切入,展开探究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作者对乡下人家感受的句子。用铅笔作上记号,看谁找得又快又准。(抽生答)

师点击课件,出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找得真准。来,一起读一读吧!(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写什么?

师相机板书:独特迷人

春夏秋

师边板书边问:“独特”“迷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师:那作者都写那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快拿起笔,到书中去找找吧!先看自学提示,自由读一读。(师点击,手势)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二)组内品读,交流感受。(师巡视,适时点拨、表扬。)

(三)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屋前搭瓜架]

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真浓,讨论得这么激烈,你们一定也会给老师更多的惊喜。

师:来,哪些同学被屋前(板书:屋前)的瓜架给吸引了?你觉得这段中的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出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师边说边点画面)

师相机点击:句子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提示: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师:“装饰”是什么意思?“别有风趣”呢?

师:这里“别有风趣”指的什么呢?

师:这装饰真够独特的,是用有生命的瓜来装饰的。

师:谁来补充一下?说说你的感受。

师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妙处。

师:是呀,这句话的前部分说了有生机的藤和叶,后面说的是呆板、严肃的石狮子和旗杆,这样形成了鲜明的——

生接:对比

师:对了,这句话就是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女生读对比的前半句,男生读对比的后半句。体会体会这个对比句。

师:体会到了什么?(可爱)

师:是呀,这就是对比的好处,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别具风趣的装饰的可爱表现出来?

师:他读得怎么样?(抽生读、评价读、跟读)

[门前种鲜花]

师过渡:房前除了绿绿的瓜架,还有什么?

师:对,有花。有什么独特、迷人的吗?

谁来读读重点句子,我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点击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朴素中带着几分……

师:听了他的朗读,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眼前的情景呢?

师点击图片:瞧,它们开得多欢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师: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师:而且这些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难怪作者说——(生接读)这真是一派——(生接读)

师: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是什么?

师:又是乡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独特在哪里,谁来读读?

师出示句子:几场春雨……

师:这句话美在哪里?

师:你能边读边做“探”出头来这个动作吗?

师:多可爱的小笋芽呀!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

师:多好奇,多调皮呀!就用这种语气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写得这么形象生动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师:会背的同学起立,一起背一背。(师出示相应的画面)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雨后春笋的美丽画面。

[鸡鸭]

师:我们乡下的植物生机勃勃,富有情趣,动物们也不甘示弱,谁来读读描写鸡觅屎的这一段?

师:谈谈你的体会吧!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多温馨、多威武啊!

师:那河中的鸭子呢?谁读读?

师:你觉得这鸭子生活的怎么样?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师:好,带着我们的真切感受美美地读读3、4自然段。

师: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城里无法找到的风景。

师小结:这些动物、植物和人快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真像一个大家庭。

[门前吃晚饭]

师:欣赏完我们乡下白天独特迷人的美景,其实夏天的傍晚更令人陶醉。这么美的风景,你要怎么去欣赏呢?生:我们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多好的学习方法呀!那好,请喜欢这幅画面的小朋友起立,一起读读吧!

师:同学们一定都有在自家小院吃饭的经历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乡下人家的生活就是这么平淡,但平淡中带有和谐甜美,来,带着你们的亲身体验再读一读。(齐读)

[秋夜催眠曲]

师:秋天到了,我们乡下的夜里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师:书中是怎么写的?女生读给大家听听,男生闭上眼睛欣赏。

师:男生评价一下,我们的女同胞读得怎么样?(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配乐朗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听得都快睡着了!这秋夜梦幻半的美真是更令人陶醉。

[思维拓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到了冬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可以干些什么?请自己站起来说说,把你的快乐和我们一起分享。

师:真是美不胜收,其乐融融。

三、整体回顾,感悟中心。

师:同学们,你们的交流你们的朗读,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看似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竟如此美丽,美得朴素,美得动人。现在我们真可以大胆地、自豪地说(出示课件)生接读:我们乡下人家,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老师也禁不住想吟诗一首(点击课件)

师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美,让我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做一个创造美的使者吧!

四、课外美餐

师:伴着欢快的乡间小路,我们赶快到课外去美餐一顿。请看——课外美餐,自由读。(同时播放歌曲)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和抓住人物言行来重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领悟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

教学难点:

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西门豹治邺,(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豹的写法)

导入: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用心读了就一定有收获。

“邺”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会这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子:“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结合上下文相机理解两个“闹”的不同意思。

二、分角色朗读,自主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注意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角色,读出感情。

人物说话时,课文都没有写他们的神态,请你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2、请同学们自己默默地读1-9自然段,静静地想一想西门豹问的这四个问题及背后的意图。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弄清真相

三、抓关键语句,深度感悟

过渡:西门豹该怎么办?

1、学生默读课文10-12,勾画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交流并反复朗读。

2、“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请同学们透过西门豹的言、行,体会他当时真实的想法。在勾画出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

3、学生先读描写西门豹语言行为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说自己的理解,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

4、问题探讨

A、思考:从西门豹表面的言行上看,他也相信有河伯,有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用课文中的语句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的探讨交流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将计就计。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既惩治首恶,又教育百姓。

B、你有什么其他好办法解决西门豹遇到的这个问题?

5、造成“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还有一个原因,西门豹又是怎样解决的?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相机板书:开凿渠道

四、情景写话,表情达意

1、请同学们轻声地通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西门豹治邺的整个过程。

2、表达感悟

师:就这样,西门豹救下了新娘,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如果你当时就在漳河边,你会想些什么?(课件)

请你选择以下你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角色,写写当时的感受。

你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侥幸活命的官绅,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生自由说。

师:西门豹听到你们说的这些话,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五、拓展延伸,回归主题

1、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时候的邺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生:人丁兴旺欣欣向荣

2、今昔对比

曾经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荣、人丁兴旺。今昔对比,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3、回归课题

师:西门豹这一治,治出了什么?

治了邺迷信的风气、治了老百姓愚昧的心、治了邺的水利发展了农业、治出了一个五谷丰登的邺,治出了西门豹的丰功伟绩,治出了西门豹的高大形象……

小结:

正是这样一个不信鬼神、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西门豹,揭穿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装神弄鬼的把戏,这个故事才流传至今。

六、作业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

1、请你为西门豹写一封表彰信,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2、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依旧存在,请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弄清真相

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开凿渠道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

2.摘抄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的句子,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和她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字。(重点)

2.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摘抄描写月光下景象的句子。(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来感受一下她独特的体验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二、作者介绍

吴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有:《歌溪》《风雨花集》《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等。

资料介绍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牵着、填上、庄稼、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葡萄:在词语中“萄”读轻声。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淘洗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坑坑洼洼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风俗洗濯。

浇灌浇水灌溉。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招待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闪闪烁烁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奇妙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写了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四、学习“会写字”

牵、鹅、卵、哦、填、庄、稼、俗、跃、葡、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和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哦、填、稼、俗、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牵、葡、萄”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鹅、卵”和上下结构的字“牵、葡”,学生练写。

鹅:右面是“鸟”不是“乌”。

卵:左右里面各有一点。

葡:里面是“甫”,不要忘记有一点。

牵: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反复诵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重点)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重点)

4.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歌曲《月亮船》)怎么样,好听吗?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语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

(洱海)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秋天月夜有着怎样的美景?

(月光明亮而柔和,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3.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时候”指什么时候?重点体会:这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画面,体会拟人、生动的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赋予了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

方法指导: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抒发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把真真切切的情,相容相沫的爱表现出来。)

5.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吧!

(2)哪些句子你觉得很美,触动了你的心灵?画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生适时评价。

(3)谈一谈,这些句子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的魅力。

(4)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6.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板书: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六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板书: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7.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8.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小溪、村道、果园、田埂,走过很多很

多地方,欣赏了月光下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在生活细微之处感悟的亲情,像作者这样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生活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西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们交流(教材课后题第2题。)

2.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七、课后练笔

你还记得月光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第六自然写一段话。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闻到:阿妈的气息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2.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不足之处:

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4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教学提示:

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

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学提示:

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

教学提示:

①感悟“驮”字的巧思。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③感受“妆成红颜”的巧思。这白头苍苍的芦苇,因为这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画面中。(配乐学生朗读)

3.让我们轻轻闭上双眼,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江水瑟瑟……让我们想象这样的画面听同学读,让我们一起背一背,把这样的画面印在脑中,记在心里。配乐背诵全诗。

三、自学第二首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四个方法自学《花牛歌》,在学习单上完成自评。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并相互评价。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花牛歌》。教师提示学生,“悟巧思”为挑战要求,可选择完成。

3.师生、生生结合自学情况展开交流。

教学提示:

①说景物。结合画面理解“剪秋萝”。辨别“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画面。结合语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闲自乐。

③悟巧思。感受诗歌反复的手法。根据学生的读悟情况,机动引导学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构思。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小结。

当我们再读到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尝试学一学。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6

教学目标:

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弃、毫、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隐蔽、宽敞”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作者笔下的“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同学们读一读!

什么是住宅?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住所称作住宅,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作者如此喜欢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蟋蟀的住址,一起走进多彩的昆虫的世界。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状况,教师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从题目中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是带着一种喜爱的感情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并进一步产生了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要求: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并思考文章从哪几方面来介绍住宅。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生字语,先同桌互读、互纠,然后全班交流,掌握音、形、义:

隐蔽隐藏搜索选择住址洞穴柔弱倾斜

平坦扒土宽敞随遇而安毫不可惜

(2)师生相互强调易错字:蔽、毫、倾,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理清文章脉络: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特点?(2—6)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修筑住宅?(7—9)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层面的细读,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读出文本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合理有效地衔接下一个环节)

三、潜心品读,感受伟大

(一)感知特点,初识伟大

1、默读2—6自然段,画出写住宅特点的句子,再用几个词语概括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

交流一:外部特点

课件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1)仔细琢磨,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向阳隐蔽干燥)这些特点好在哪里?

①抓住“骤雨”生发:

知道什么是骤雨吗?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

②抓住“九寸深,一指宽”生发:

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一下子就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朗读句子。

(2)想象引读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别的昆虫因为没有房子而飕飕发抖,你伏在洞门口,抚弄着触角,舒服地晒着太阳——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其它昆虫找来找去找不到阴凉的地方,热得直喘气,你呢,躺在自己挖掘的隧道里,那里面就像安装了空调一样凉爽——

课件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这个句子写法很特别?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2)想象引读

在明媚的月光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弹琴歌唱时,会唱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于“蟋蟀的住宅”外部特点一处,教师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的过程当成自己的生命经历;同时引领学生揣摩言语形式,将言语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交流二:品读“随遇而安”:

过渡: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联系上下文看看。

(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

指名朗读:“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3)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

教师小结:

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和其他昆虫这么一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信息量丰富的词语“随遇而安”,对文本语言精心品味,以此作为学生读书感悟的“发酵母”,再联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融情想象,全身心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

交流三:内部特点

(1)你感受到内部什么特点?板书:光滑简朴干燥卫生

(2)你觉得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喜爱佩服”等)

(二)解读修建,再识伟大

过渡:同学们,蟋蟀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它靠的是什么?(足与钳子)在你的想象当中,你觉得这种工具是怎么样的,书本上是怎样描述的呢?(柔弱简单)如此简单柔弱的工具,蟋蟀是怎样建造出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呢?

1、自读7—9,划出建筑时相关动作的句子,加深理解。

2、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它用前足扒土,还有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止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蟋蟀在建筑时的先后动作是怎么样的呢?

(2)同桌间互读,边读边思考,你觉得难度的是哪个动作,为什么?并相机进行朗读。

(3)课件出示填空:

“它用前足___土,还有钳子____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止___—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_____到后面,倾斜地______开”。

课件出示:结合“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这句话哪个词跳入你眼帘?

(2)自由谈体会并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像感悟的方法,对蟋蟀建筑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工程的巨大与工具的简单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建筑的艰难与蟋蟀不辞辛劳的品质。)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蟋蟀的住宅仅仅是一个小洞而已吗?(从住宅特点,从劳动工具等方面来谈)

2、总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我们不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你想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蟋蟀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师紧紧抓住文句中的这一个个韵味点和空白点,让学生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对言语作品进行“具象化”。从整个教学设计来讲,此环节就是第二步引导学生细读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感受蟋蟀的伟大之处。)

四、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对于蟋蟀如此平常的小昆虫,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如此可爱的小动物呢?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预设:因为用了拟人、打比方、列数字这些表达方法:因为他观察非常仔细,有耐心……)

2、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这是第三步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习得法,激活思。)

五、拓展延伸,亲近生命

1、感谢法布尔,让我们读到了如此怦然心动的文字。在《昆虫记》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课件出示:哦,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法)法布尔《昆虫记》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想说?各抒己见。

2、推荐书籍

孩子们,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自然界的平凡子民——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让我们像法布尔那样,亲近这些小生命,学会与所有的生灵——和谐相处。

推荐阅读:法布尔《昆虫记》

(设计意图:“语文的背后有有大文化。”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比视觉更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更深邃的精神价值,过一种和谐的、富有创造意义的生活。本课的收尾,试图通过引导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视界。)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妻、虱”,会写4个生字“昌”字;能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理解“注视、聚精会神”等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

3.品味有关词句,体会纪昌专心刻苦、有毅力、有恒心等品质。

4.了解寓意,明白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能联系情景发表意见。

5.通过2.3两节的学习,明白寓言的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29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

2、什么是寓言?指名说说。(如果不知道教师解析: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一个简短虚构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一个生活中的道理。)

3、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学习则寓言:《纪昌学射》

4.揭题板书“纪昌学射”,指名试读。教学“昌”字。

观察“昌”字,注意写时下面的日写得要大一些。

齐读课题

5、初步理解课题

从题目看,课文主要讲谁?讲他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感知大意,设疑读文

1、自读课文

师要求:

(1)注意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读完以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纪昌想学射箭,他拜了飞卫为师。开始飞卫让纪昌练眼力,先练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再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眼力练成后开始教他开弓放箭,最后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不能把练眼力说具体,教师引导)

(1)由课题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课题。从题目看,课文写的是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是写纪昌学习怎样开弓怎样放箭事吗?(生:不是)那么课文重点讲了什么?(纪昌练眼力的事,板书:练眼力)

(2)师傅飞卫两次让纪昌练眼力,分别是练什么样的眼力?(第一次: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次: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教师板书:牢牢盯住极小很大

(3)再指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练眼力”悟寓意

1、课文写了他2次练眼力,是课文的哪几节?(找到2、3两节)

出示这两个段落。

2、认真仔细地拿出你的笔默读这两节,批批注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整体去感知纪昌的品质)

3、师:从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纪昌的不懈努力感触最深,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纪昌的坚持不懈与努力付出的呢?请同学们用横线在这两段话中划出纪昌怎样练眼力的句子。

5、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1)师:第一次他是怎么练的?(板书:一)

指名,出示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2)师:你觉得纪昌练得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3)集体交流:(边交流边板书:躺、睁大、注视、)

睁大、注视

①师:“睁大眼睛,注视着”就是师傅要求的——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让我们体验一下,请你睁大眼睛牢牢盯住老师手中的粉笔一分钟不眨眼。

②请学生谈体会。

③比较体会。师:我们盯的是静止不动的粉笔而且也才一分钟而已,而纪昌呢?他的目标是什么?这样的练习做了多久?此时,你有了什么样的新感受?

①师:同学们,这就是织布机。出示图片(织布机)这边的横杠上只能坐一个人操纵它,底部的空间非常——窄小。看,这就是梭子,两头尖尖的,人们用它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织成了一匹匹布。纪昌就是躺在这样的织布机下练眼力的。此时,你想说什么?(织布机下面这么窄小根本没法躺,或是即使好不容易躺下了,他还得睁大眼睛牢牢盯住来回穿梭的梭子,身子一动不动的,他一定累坏了。)

(4)引读。师: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把纪昌的这一份坚持与努力,这一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读出来。听了师傅的话,回到家之后,就练习了起来。

第一天——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他感到眼睛累极了,酸极了。

但是他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又练习起来。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是在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一年过去了,他仍然在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两年过去了,他依然坚持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5)理解“相当到家”

师:结果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练到了什么程度?(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句中用哪一个词语概括说明了?(相当到家)师:这两处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这个破折号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补充说明了“相当到家”的具体程度。

(6)小结:纪昌的这个本领是怎么得来的?学生说,教师随机板书(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有恒心)

6、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1)师:纪昌有了这样的成绩真高兴,但师傅说他的眼力还不够。还得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才行。如果你是当时的纪昌,听了师傅的这番话,你心中有何感受?

纪昌二话不说听从了师傅的话,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就应该具备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二次他又是怎样练的呢?(板书:二)

出示句子: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2)自己默读这句话,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指名谈,教师一边板书词语:绑、吊、每天、站、聚精会神、盯。

(3)师:练着练着,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有资料载,纪昌这样的练习整整花了三年时间。

师:这次他又练成了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东西的本领。这还是离不开自己的——两年的时间练不眨眼,三年的时间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眼力,看到这样的纪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知写法,练复述

1、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节,都是写纪昌练眼力的。它们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好,或是只说了内容)

(1)教师引读:我们来看这两节,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要求纪昌——听了飞卫的话,纪昌怎么做?——结果?.第二次,纪昌拜见飞卫,飞卫再一次要求纪昌——纪昌怎么做?——结果?——

现在你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特点了吗?

(2)理清条理:先——再——最后——(师板书)

2、教师说明复述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概括比较简练,而复述则要求比较具体地能把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准备复述,指名复述。

五、谈成功悟寓意

(1)眼力练成之后,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最终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纪昌最后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还离不开谁?

(2)师:没有师傅飞卫的严格要求,也许纪昌也成不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同学们知道吗?成语中说的“百步穿杨”故事说的就是飞卫。他可是个真正的射箭能手啊!有了这样的师傅,使纪昌学射事半功倍,这真是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啊!

六、回课题,再悟理

1.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老师心中却又有了疑问,课文题目明明写的是纪昌学射的事,可为什么课文不写纪昌怎样练习开弓放箭,而却是详细写了练眼力的事的呢?

2.谈一谈。

师小结:是的,练眼力是射箭的基础。是开弓放箭的基本功。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那么详细。同样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任何本领都要自己肯下苦功夫,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行啊!比如同学练书法,要想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必须得扎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笔画。你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3、积累

师:最后,老师送你们几句话,也许能成为你生活中一个无声的老师。

齐读: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成功来自于恒心、毅力,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希望这些无声的老师能常伴你的左右,伴你成功!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8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了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开课时,我用课件播放白桦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白桦的形体美,再结合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十分深刻地介绍白桦的形态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被雪覆盖的真实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在雪花的映衬下像朵朵花穗争相开放,洁白的流苏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学生学习起来可以理解诗歌更深刻一些。

本节课遗憾的是少部分学困生不理解诗歌意思,不懂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没有过多介绍,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有关词句及上下文理解人物的想法,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体会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早就听说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学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故事(幻灯片:纪昌学射)谁愿为我们读读故事的题目?看到题目,有什么想问的?(有不同的吗?请3~5名学生)大家都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大家都能带着思考读书,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个别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请5名同学)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听的同学更要边听边想:

(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字、词、句读错的地方)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觉,你们在用心感受着纪昌,听完了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谁先告诉我们?

(请4~5名学生说自己对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理解,老师根据学生说的相机评价、激励)

三、品读课文,感悟纪昌苦练精神

纪昌(飞卫)已经走进了你们的脑海,我们也一起去走进他们的世界。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

“你要想学习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有请飞卫来为我们读读)

小纪昌们,师傅要我们……(生说:练眼力)

那就……练吧。

幻灯片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1、默读该段话:

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请1~2名学生说)

2、出示纪昌织布机下练眼力的动画。

3、再默读:

现在有什么想说的?

4、生畅言:

纪昌是一个__的人!

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纪昌以为──(生说:学得差不多了)。可师父飞卫却认为──(生说:还不够)。雷老师突然有个想法,这段请同学们自己学,我就提个建议(幻灯片):

建议:

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品味重点词句,并在组内说说你心中的纪昌、飞卫。

(学生小组读书、讨论、交流,老师了解情况)

谁来说说?

纪昌还是一个__的人!

(学生边说边讲自己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并请学生朗读该句。老师随机评价,并在学生说到用虱子练眼力的时候,播放该段动画。)

在大家心里,纪昌的形象已经越来越高大,刚才,大家认为(幻灯片:,纪昌是__的人!),现在(幻灯片:纪昌还是是__的人!)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

(幻灯片:纪昌__的人!)

我们一起再好好读读这段话: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四、体会对话,感受飞卫为师的高明

取得这么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这个好消息。这时候,飞卫才对他说(幻灯片出示):“你就要成功了!”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重复纪昌的举动,并扮演拍一名学生肩头的飞卫,学生扮演说话的飞卫,对这名学生说“你就要成功了!”如此不断重复多名学生,再让学生说感受。)

访问飞卫:

(飞卫呀,纪昌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好不容易练成了不眨眼的绝技,你怎么还说不够呀?)

(飞卫师父,之前你这样对待他,你就不怕失去这样一个好徒弟吗?)

访问纪昌:

(马上就要成功了,你最想感谢谁?为什么?)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话。

幻灯片出示:

1、从飞卫的三次指导中,你想对飞卫说什么?

2、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想对纪昌说什么?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自己和同学们说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项,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合作探究,引出寓意

在学生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交流,不同类型的都请几名学生说说。并在此基础上自然道出寓意(幻灯片出示):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学习者的恒心、毅力以及名师的指点,对练好基本功非常重要。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纪昌、飞卫,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纪昌”、“飞卫”。(三张幻灯片依次出示:刘翔与孙海平图片;邰丽华与十九名聋哑人舞蹈演员图片;“纪昌”、“飞卫”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班就有,谁来说说?

只要我们打好基础,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中间,就会出现很多个“纪昌”、“飞卫”。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已的花园里玩,很生气,就筑起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只有冬天,直到一天孩子们从墙洞里爬进来,春天也就来了,后来在孩子的启发下,世人拆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世人生活在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思考进入故事。

二、整体读文,把握。

1、自已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

2、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重点解决: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喧闹(喧哗热闹)、训斥(训诫、斥责)、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这几个词在理解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句子解决,如洋溢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孩子们在花园里玩时是什么样子?使学生体会孩子们在玩时的快乐。再联系生活,什么时候洋溢着欢声笑语?然后让学生自已说句子。

还有隆冬、瑟瑟、冷酷可能学生也有不懂,也可联系句子,或是用换词法,或让学生想象、做一下动作,马上就可以理解。

4、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名分段读故事,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纠正个别读音如: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5、指名说说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三、总结拓展

1、巨人在回来前,回来后,醒悟后态度的变化,使花园也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神奇呀,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2、请小朋友们在课下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比比谁读的童话最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在课下你们又读了多少童话故事呀?请大家来简单交流一下自已的感受吧!读了这么多童话,你有什么收获呢?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阅读《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请一个小朋友先来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们自读故事,分别画出,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A、指导回来前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回来后呢?请同学们把惨状突出出来,冷。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孩子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分组比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6、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孩子们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导学生想象劝说巨人回心转意的语言技巧,例如开始对巨人说话要婉转,然后再让他醒悟)下面我们就来读读下面的部分,请划出巨人醒悟后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巨人这时说的话,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呢?该怎样读呢?读好巨人的心情变化。

7、读了这篇童话后小朋友们是否有什么体会或发现。请谈一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拓展练习

1、先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进行再次体会,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再去读读有关段落,也可以与同学就哪个人展开评论。并把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在课下自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

第三课时

一、交流各自所读的童话

将各自搜集到的自已喜欢的童话,互相交流,然后小组结合商量以自已的形式汇报展示。挑个别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

二、改童话。

其实,我们人人可以创作童话。首先,让我们来改一改。

角色变换一下:把巨人变成智慧爷爷的角色,

把小男孩变成小巫的角色,题目变成《小巫的花园》。起因是:小巫和伙伴们在玩耍时发生了矛盾,于是他便把伙伴们赶出了自己家的花园,故事便开始了。

师生共同改写。

三、编童话。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奇异。它按人物形象,通常见的有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人物都是人,但这些人的性格、行动、等都特别离奇夸张,比如《皇帝的新装》。拟人体童话,是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主要描写自然的人特和他们的活动,借助超越常人和自然的、妖或宝来展开情节,如《神笔马良》。让我们学着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从童话的宝库中得到更多的宝物。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篇童话。先想好要揭示的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通过对比的方法寄托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20分钟后交流。

1、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编写童话的题目。

2、选择其中的1———2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

3、同学们每小组选出一篇童话进行练习表演。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2

教材简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媒体准备使用

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生自述。)(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学法指导】: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雄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选做【创造实践】: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二、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39;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

(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一定按顺序说)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势。①自由读,体会一下②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①同座分角色试读。

②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6、7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互相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四年级语文呢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上升特点,注重举一反三,实践运用。

教学重点:

正确识记形声字。习得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练笔。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搜集“扌、纟、贝”这三个偏旁的生字,搜集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读精思品佳句

1、自学预习

读一读下列语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2、检查自学成果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交流平台”中的三段文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花骨朵儿”,其中“骨”读为(ɡū),整个词应读出儿化韵。“顺顺溜溜”的“溜”读为“li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学,一方面快速回顾本单元优美语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将这三段文字读通,读熟,真正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3、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句话。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一只活泼的小燕子在空中飞翔

(2)小燕子身体特别轻盈,与水面的接触只是轻轻地一点。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把这种画面描述出来,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学生读得越出色,说明他的想象越丰富,感受越深刻。

学生读完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朗读方法——边想象画面边读书。

【设计意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的描述做到了细致,生动,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读懂了这段文字,当学生能做到带着自己感受读文本的时候,他就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运用方法尝试自学

(1)引导学生运用“边想象画面边读书”这一新掌握的方法,自学“交流平台”的后两段文字。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开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

(3)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画面:这朵荷花马上要绽开了,花骨朵儿已经包不住花瓣了。

感受:作者把花骨朵儿写活了。

学生通过朗读把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画面:一只轻盈的小瓢虫在收拢自己的翅膀,非常可爱。

感受:作者描写瓢虫的动作很细致。

学生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以检验学生对新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指导。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朗读方法,也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分门别类识生字

1、预习自学

在“___”上写出下列生字的偏旁,在“()”中给它们注上音节。

援___()掷___()捞___()

缚___()缭___()络___()

资___()贡___()贷___()

2、检查习题

教师指名公布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对于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

援扌(yuán)掷扌(zhì)捞扌(lāo)

缚纟(fù)缭纟(liáo)络纟(luò)

资贝(zī)贡贝(ɡònɡ)贷贝(dài)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汉字的读音:

“援”前鼻音发音,“贡”后鼻音发音。“掷”、“资”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汉语拼音知识和偏旁知识。但学习方式为学生自学。】

3、归纳整理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一板块中的三行生字,说一说每行三个生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以第一行的“援、掷、捞”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预习单,从而得出结论:这三个字有着相同的偏旁——“扌”。

以此类推,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生字也都有相同的偏旁,分别为“纟”和“贝”。

(2)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给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仔细观察这些词语。

教师提示学生:“救援”、“投掷”、“打捞”,做这些动作都需要身体的一个部位,那就是——手。

师生小结:“援、掷、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与手部动作有关。

学生拓展提升:“拍”、“打”、“挑”、“挖”的偏旁也是“扌”,这些字的意思也与手部动作有关。

师生总结:偏旁为“扌”部的汉字,其意思与手部动作有关。

(3)按照总结第一行生字字义的方法,借助文中词语,尝试总结二三行生字的意思。

“缚、缭、络”的偏旁都是“纟”,因此其意思都与丝线有关。类似的还有“纺”、“织”、“绸”。

“资、贡、贷”的偏旁都是“贝”,因此其意思都与金钱有关。类似的还有“财”、“购”、“贩”。

教师指导为什么以“贝”字作偏旁的汉字与金钱有关。

夏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所以当时造字时便以贝字作为与金钱有关的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利用偏旁来识记生字,理解字义,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识。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4、总结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仔细读一读这九个生字,找一找,每个生字的读音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以第三行三个生字为例:

资(次)贡(工)贷(代)

以上每个汉字都有一组成部分与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

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汉字也是如此

援(爰)掷(郑)捞(劳)缚(尃)缭(尞)络(各)

师生总结:这九个生字,其偏旁与字义相关,另一部分与它的读音相同或接近。这样的字在我们的汉字系统中称为形声字。

教师明确形声字定义:形声字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学生举例说明:

拍:“扌”是形旁表字义,“白”是声旁表读音。

纺:“纟”是形旁表字义,“方”是声旁表读音。

购:“贝”是形旁表字义,“勾”是声旁表读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总结提升,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形声字的定义及实际规律,还应给学生实际体会的机会,学生通过举例说明,会对形声字这一类型的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精挑细选析词句

1、布置预习

查字典,查找以下四组词语的意思。

(1)清香浓香(2)荡漾飘荡(3)轻巧轻快(4)灵活灵敏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明确词语意思。

清香:指清淡的香味。

浓香:浓郁的香气。

荡漾: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

飘荡: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轻巧:轻便灵巧,简单容易或操作轻松灵巧。

轻快:不费劲儿。

灵活:指敏捷,不呆板。

灵敏:反应迅速。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词的辨析能力,因此应首先明确这些词语的意思,不过学生既然已经掌握了查阅字典的方法,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

师生合作,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形近词

(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清香”和“浓香”的意思,找找二者之间的异同。

相同:都是表示嗅觉的词语,都和香味有关。

不同:它们所表示的程度不同,“清香”的程度浅,“浓香”的程度深。

(2)提示学生回顾课文《荷花》,想一想,荷花的香味属于哪一种?

结论:荷花的香味比较淡,所以,第一句选择“清香”。

(3)总结方法:形近词的运用是需要具体的语境的,因此,要区分形近词的差别,就要将这些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步骤,即查找词义,对比分析。然后再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

学生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1)学生运用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形近词这一方法通过自学解决这一板块剩下的三个句子。

(2)师生共同验证学习结果。

二、由表及里悟方法

1、布置预习

(1)安排学生借助文中拼音将以下两段话读熟: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独角牛的甲壳铁黑色,很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2)找一找这两段话中分别描写了燕子和犀牛的哪些部位。

2、检查自学成果

(1)指名朗读这两段文字。

指导学生将“似的”读正确,“似”读为“shì”,“甲壳”的“壳”读为“qiào”。

(2)描写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

描写独角牛的:甲壳、角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第二部分的学习目标是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要达到这目标,前提是充分领会例句的写作特点,要领会写作特点,首先要将文本读熟,这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深入体会写作特点

(1)剥丝抽茧寻找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成果二,找一找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分别有什么特点。

羽毛:黑色的

尾巴:剪刀似的

翅膀:轻快有力

(2)层层推进总结方法

要将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生动,首先应明确它由几部分构成,然后从颜色、形状、动作等方面明确每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3)巩固强化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按照寻找燕子外形特点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总结独角牛的外形特点。

独角牛:甲壳——铁黑色,很硬

角——像犀牛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要掌握描写动物外贸的写作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而由具体的文字到抽象的方法是需要一个递进过程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会写作手法。】

尝试写作

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描写它的外形特点。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当堂检测学习成果。

三、日积月累读经典

1、布置预习

正确朗读《忆江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谙”的读音,借助资料查阅“谙、蓝”的释义。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对个别字进行读音指导。比如“谙”读为“ān”,它在词中的意思是熟悉,“蓝”的意思是蓝草,叶子可制青绿染料。

解决了字词障碍后,学生再读整首词。

2、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1)指导学生反复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诗人提到的颜色。

景物:江花,江水

颜色:红,绿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还红。

引导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画面,把这种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再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的方法品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3)再读整首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师生合作交流:因为作者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美好春天的向往。

【设计意图:经典作品需要反复诵读,因此,这一板块的学习离不开读,学生在读中才能领会意思,感受经典之美。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也就轻而易举了。】

49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