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最新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最新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有用。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一、说教材
《西门豹治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二、说学情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会读、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西门豹的语言、行为,了解他为人民做的好事,体会他为民除害,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为百姓除害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是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五大环节,分别是: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
(一)激情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提供图片、文字等信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名人,他们解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情感。主要让学生了解西门豹在历史上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出文中不明白的问题,主要解决“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找找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学生有困难的是西门豹问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些西门豹是怎么问的,所以我建议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第一个问题是怎么问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同桌读读两人对话,说说从对话中了解了哪些情况。我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胆质疑然后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一到邺地就进行调查?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
③新娘从哪儿来?
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4、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精讲点拨
1.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2、通过全文的理解,你们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五)巩固拓展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
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发生、发展
调查原因、掌握证据体察民情惩邪恶
西门豹治邺高超:严办首犯,教育百姓兴修水利造福多
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识蛐蛐吗?它的学名叫蟋蟀。你对蟋蟀有哪些了解?
2.蟋蟀不仅会叫、好斗,而且有高超的建造住宅的本领。今天我们来学习《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布置预习
1.学习本课生字,说说书写时注意的问题。
2.读读课文,找出描写蟋蟀住宅样子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3.读课文,想想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
4.质疑。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宅”、“慎”、“址”、“骤”是翘舌音。“燥”是平舌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
4.组词练习
慎()址()掘()崛()搜()
镇()扯()倔()屈()艘()
燥()操()澡()蔽()朴()
躁()噪()藻()撇()仆()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部分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哪部分写了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8至10自然段):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五、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蟋蟀出名的原因?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蟋蟀为什么因唱歌和住宅而出名?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分几层意思写蟋蟀住宅的特点?
(1)住址的选择;
(2)使用的工具;
(3)屋内外的情形。
2.逐层深入理解:
第一层: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2)“慎重”什么意思?找出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体现在什么地方?
(3)蟋蟀有特别好的挖掘工具吗?柔弱的工具指什么?
第二层:
指名朗读,自由说说蟋蟀的挖掘工具怎么样。
第三层:
(1)图文对照,默读思考:蟋蟀的住宅从外部到内部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师生交流归纳,板书:伟大的工程
(3)指名读第三层。“伟大的工程”对什么而言?(柔弱的工具)
3.指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二段。
七、小结
让学生对照板书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作者写蟋蟀怎样建造住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动工时间,再写怎样挖掘,最后写不断整修)
3.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同桌讨论。
(1)勾划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2)“休息一会儿”和“不大一会儿”说明什么?“‘我’看得有些不耐烦”又说明什么?
(3)蟋蟀是随什么来对它的住宅进行长时间的修整?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说明了什么?
4.汇报自学情况。
5.让学生总结第三段内容,并让学生用简炼的词语进行板书:(初寒动工、不懈工作、长期整修)
6.教师归纳讲解。
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马虎,可见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板书:辛勤劳动)
四、小结
播放录像,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蟋蟀住宅的?
五、朗读全文
找出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并讨论其妙处。
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七、布置作业
运用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一篇短文。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有关词句及上下文理解人物的想法,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体会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早就听说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学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故事(幻灯片:纪昌学射)谁愿为我们读读故事的题目?看到题目,有什么想问的?(有不同的吗?请3~5名学生)大家都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大家都能带着思考读书,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个别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请5名同学)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听的同学更要边听边想:
(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字、词、句读错的地方)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觉,你们在用心感受着纪昌,听完了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谁先告诉我们?
(请4~5名学生说自己对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理解,老师根据学生说的相机评价、激励)
三、品读课文,感悟纪昌苦练精神
纪昌(飞卫)已经走进了你们的脑海,我们也一起去走进他们的世界。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
“你要想学习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有请飞卫来为我们读读)
小纪昌们,师傅要我们……(生说:练眼力)
那就……练吧。
幻灯片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1、默读该段话:
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请1~2名学生说)
2、出示纪昌织布机下练眼力的动画。
3、再默读:
现在有什么想说的?
4、生畅言:
纪昌是一个__的人!
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纪昌以为──(生说:学得差不多了)。可师父飞卫却认为──(生说:还不够)。雷老师突然有个想法,这段请同学们自己学,我就提个建议(幻灯片):
建议:
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品味重点词句,并在组内说说你心中的纪昌、飞卫。
(学生小组读书、讨论、交流,老师了解情况)
谁来说说?
纪昌还是一个__的人!
(学生边说边讲自己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并请学生朗读该句。老师随机评价,并在学生说到用虱子练眼力的时候,播放该段动画。)
在大家心里,纪昌的形象已经越来越高大,刚才,大家认为(幻灯片:,纪昌是__的人!),现在(幻灯片:纪昌还是是__的人!)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
(幻灯片:纪昌__的人!)
我们一起再好好读读这段话: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四、体会对话,感受飞卫为师的高明
取得这么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这个好消息。这时候,飞卫才对他说(幻灯片出示):“你就要成功了!”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重复纪昌的举动,并扮演拍一名学生肩头的飞卫,学生扮演说话的飞卫,对这名学生说“你就要成功了!”如此不断重复多名学生,再让学生说感受。)
访问飞卫:
(飞卫呀,纪昌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好不容易练成了不眨眼的绝技,你怎么还说不够呀?)
(飞卫师父,之前你这样对待他,你就不怕失去这样一个好徒弟吗?)
访问纪昌:
(马上就要成功了,你最想感谢谁?为什么?)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话。
幻灯片出示:
1、从飞卫的三次指导中,你想对飞卫说什么?
2、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想对纪昌说什么?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自己和同学们说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项,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合作探究,引出寓意
在学生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交流,不同类型的都请几名学生说说。并在此基础上自然道出寓意(幻灯片出示):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学习者的恒心、毅力以及名师的指点,对练好基本功非常重要。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纪昌、飞卫,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纪昌”、“飞卫”。(三张幻灯片依次出示:刘翔与孙海平图片;邰丽华与十九名聋哑人舞蹈演员图片;“纪昌”、“飞卫”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班就有,谁来说说?
只要我们打好基础,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中间,就会出现很多个“纪昌”、“飞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__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修筑垛子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智慧供
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快略读一边课文,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精读课文
(一)、远观长城
1、师:这么短的时间就知道了这么多,真不简单。但同学们知道吗?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理解到长城的内在精神。所以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有没有哪个句子读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眼前浮现出了长城的壮丽景象一样?开始——找到了举手告诉老师。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2)、师: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长度、姿势、气度)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相似,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相似......
(3)师:刚刚你们说长城和长龙都很长。长城有多长?用书中的话告诉老师。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
师:你们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长江,这是黄河,这——是长城。它东从山海关经辽宁、河北,西至宁夏、甘肃到嘉峪关,横跨11个省及直辖市。长不长?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真有长龙吗?长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真真切切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他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壮丽。所以当你体会到这一点,再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1: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用心读。
生2: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生3:一条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让我们一起——(齐读)
3、师: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看起来真——板书:长、壮观、雄伟)
(二)、近看长城
1、师:这就是壮观的长城,这就是雄伟的长城。你绝对不会甘于远远观望,让我们走近他,观察他,触摸它,体会他。细看长城,你又会有另一种感觉。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都从文字当中,看到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你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
预设(1)、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你愿意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脚下的长城?
——高大坚固。(板书)你还能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引入预设2)
预设(2)、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好!你从城墙顶上了解了长城。还有吗?(出示长城图片)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你看到了城墙外沿的构造,有垛子,能告诉老师,哪里是垛子吗?瞭望口和射口呢?还有?
生: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师:好,你发现了长城的城台。(点击)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词语,你是否知道了,长城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啊,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来防御外族侵略。所以他必须建造得——坚固。(哪句话说出了他的坚固?引入预设1)
3、师:现在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各个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而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却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耸立。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建造得真——坚固、高大、精巧)
(三)展开想象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的,面对这样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谁见了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因为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近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疑问、让你浮想联翩?
(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那句话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预设(1)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哪些文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哪些又让你体会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呢?(引入预设3、4)
预设(2)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因为这长城就是劳动人民一点一点修筑的!还有那句话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引入预设3、4)
预设(3)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
师:多少块条石?有多重?
a:那么重,用塔吊车应该会轻松不少吧?那他们是怎样把石头抬上去的?
b:那得多少人啊!你看————(引读)
预设(4)
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为什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年代久远)对啊!六百多年前,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年代!条件落后,这山更——险峻。任务却—重!(引入预设3)看————(引读)
在烈日炎炎下,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
在冰天雪地中,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
在饥肠辘辘中,是这些思乡心切的人——
3、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生命啊!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城砖条石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这里面有多少献血,这里面又充满着多少智慧,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带着你所有的联想所有的赞美,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齐——(齐读3段)。
4、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透漏出的画面,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对,这是联想。是踏着方砖,扶着条石不由自主地与历史重逢。所以现在,你还认为长城仅仅是雄伟壮丽、高大坚固吗?此时此刻,长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长城它让你感觉————?
(长城,我为你——骄傲、自豪)
(四)赞美长城
1、师:是谁最初设计了长城,是谁一步步建筑了长城,是谁一次次守护了长城,又是谁在千百年后赞美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书中的那句话来评价长城?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你,连作者也这样说——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作者,全世界去过长城的人都想说——
师:是你们的朗读提醒了我,这句话不应该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同学们,想再看看长城吗?(视频)同学们,这就是长城。这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这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长城。山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同学们,巨龙已经腾飞,必将在你们的欢呼声中飞得更高更远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齐读——
一、导入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夜晚(),天上(),地上()。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③啊!()。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理解字词练中悟情《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欣赏图片,了解荷兰。读课文想画面,体味“牧场之国”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田园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联系前文,激趣导入。
1、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乡下生活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将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度,请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2、课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助,认读生词。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你知课文中所指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板书:荷兰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绵羊成群)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 学生自由默读,品味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个别的学习指导。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
教学预设
预设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2、师小结: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同的魅力。
3、指导朗读
预设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想象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预设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文中那些地方提到这句话?一共提了几次?画出句子。
2、理解“真正”的含义吗。
3、教师小结: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图文结合,欣赏牧场之美。
1、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辽阔无垠的草原,碧绿的、宁静的牧场;丝绒般的草原与流淌的运河相伴在一起;牧场上,羊儿在悠闲地享受阳光,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膘肥体壮的马儿飞驰到远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赞美牧场之国。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它特点。
2、赞美荷兰。
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通过对于题目的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为在后面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对于比喻句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别。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有效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实现课内外融合。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
1.我们认识了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那只鹅架子十足,是那样的可爱又可笑,今天这只公鹅会有哪些特点呢?学课文之前,我们大胆推测一下。
板书课题:白公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两只鹅到底有什么异同,两位作者的写法又是否一样呢?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同桌或小组互相检查,纠正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1、师:我们先来看看两只鹅有什么异同吧。大家先回顾旧课内容,再度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2、合作,将上表填完整。教师抽几组汇报。
3、讨论:两只鹅的“步态”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两只鹅都很傲慢、有派头。
不同点: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
4、师:大家回忆一下,两只鹅,其中一只是怎样吃东西的,另一只是怎样写“玩相”的,学生在课文中划出重点词语来说明鹅的“玩相”。
5、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得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比较写作方法,品味语言
1、师: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两只鹅的异同,接下来再来比较一下作者的异同。比较他们的写作方法。先来找找相同点。
小组合作,汇报,教师总结:
在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
在描写方法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鹅以人的情感,使人读起来比较亲切。
两位作者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语言风趣幽默。
2、不同点,师生讨论总结:第一语言风格不一样;第二叙述的语气不同。
3、师:观察文中插图,想象一下:此时公鹅可能正在干什么?然后试着用作者的口吻把画面说一说。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2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良好的背景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但我们身处北方,因此对走月亮这一习俗不够了解,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多做以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并能熟练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秋夜月景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并配上音乐《弯弯的月亮》。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音乐《弯弯的月亮》,文章内容随着朗读滚动着显示在屏幕上。
2.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4.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思考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重点的语句。)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用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一句。
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省略号表示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并组织学生交流。
仿写:那么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生答:排比
那么你能否用走过…走过…走过…造一个句呢?
3.带着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指导学生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
4.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反复出现既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连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线索。
5.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你的“摘录本”上,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五.作业
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感到非常幸福的时刻?同桌之间讲一讲,之后再用笔写下来,字数三百字左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总结
五、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生:好听)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走月亮》(板书课题7《走月亮》)走月亮是什么意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那这句话“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是怎么感受的?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师:这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读读它蕴含的感情吧!生读文有的同学说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那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哪吸引了你?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4)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德育目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找出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对话,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简介
本单元的主题是:(破除迷信),“迷信”是什么意思?
快速浏览看这单元有哪些课文?
二、释题
1、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
2、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德育目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找出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对话,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完成第一个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新词分钟)
生字:认读课文后要求学会的生字
词语:邺、荒芜、人烟稀少、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2、交流
五、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完成第二个目标)
1、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2、交流:
六、再读课文,找出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对话,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完成第三个目标)
1、自学。
2、交流:
a、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b、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c、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了解了情况,那西门豹是怎样做的呢?你又怎样评价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课题:
25童年读《水浒传》第二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自读自悟,知道"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从中感悟"我"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读书收获(能拟出小标题更好)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武松打虎,百听不厌;
(2)盼望长大,能读《水浒传》;
(3)答应买书,破涕为笑;
(4)买来新书,爱不释手;
(5)细读《水浒传》,无比喜悦;
(6)成绩提高,读书有益。
2、小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作者就是这样写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楚。
3、质疑释疑。
二、引导精读,自读自悟
1、那么"我"究竟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呢?请找到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2、重点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回答,‘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3)课件出示语句,品读感悟:
①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有些内容还不理解,我仍然津、津有昧地看下去。
(从中感悟到作者非常喜欢《水浒传》这本书)
②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放学回来的路上,还坐在草地上看个没完。师生配合读这句话,学生谈体会。(作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抓紧一切时间看,说明沉迷其中,对《水浒传》的达到痴迷的程度)
3这一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
从"反复"一词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读的次数多,读得细致)
(4)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三、引导质疑,感悟表达方法
1、结合课题,引导质疑。
课题是:童年读《水浒传》那么课文只写第4,5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不就行了吗?课文的第1、2,3,6自然段与中t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摞文通过写童年的"我"读(水浒传》的情形,表达了"我"对这部书的喜爱之情。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都能体会安丁才《水浒传》的喜爱。第1,2自然段是"我"爱上《水浒传》的前因;第3自然段写了"我"为《水浒传》而哭笑,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6自然段是"我"读《水浒传》后的好处,交代了"我"爱读《水浒传》的后果。文章围绕中浑然一体,所以少了哪一段,都不完美。
作者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反映"我"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1、爱读书吧!读书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请大家课外读一读《水浒传》这一名著。
2、童年的你读过哪些文学书?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25童年读《水浒传》
武松打虎,百听不厌;
盼望长大,能读《水浒传》;
答应买书,破涕为笑;
买来新书,爱不释手;
细读《水浒传》,无比喜悦;
成绩提高,读书有益。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