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培训总结范文

| 胡灵0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悟。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与络脉。有直行主干经脉和侧行分支的络脉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构成的体系。经络中由经气活动。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十二经脉由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组成。共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其阳经分布于阳侧,阴经分别于阴侧,但是足阳明胃经徇行于前腹部,足厥阴肝经上达诸阳之会的巅顶部,并且在内踝8寸上于足太阴交叉。徇行过程中十二经脉由各自所属的脏腑及联系的脏腑器官。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交接,同名的阳经于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互相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其交接规律为“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形成了一个气血循环,使经经脉之气营运不休。奇经八脉为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部隶属十二脏腑,无表里关系,但是其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了统摄有关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腧穴部分包括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还有特定穴的特殊应用。腧穴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包括十四经穴、奇穴与阿是穴三大类。腧穴有近治和远治作用,部分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特定穴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的腧穴,包括依经气运行特点具有不同作用的五腧穴:脏腑原气输注流经和留止于四肢部的原穴,十五经脉别出的络脉的络穴,十二经脉和阴阳跷脉之经气淀聚的郄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汇聚于胸腹的募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下合穴;脏腑奇穴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八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的交会穴。

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分了四大部分。除了上、中、下这三篇以外,主要上篇分了2个部分,一个是定位,另一个是穴位的功效。既然学校和老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讲课,那么就一定有他的用意。在初学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去模仿、去接受老师总结出来的有一定实践价值的东西。看课外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以课本为正统,不要对其他的书尽信,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得临床经验,也就是没有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因此,不要对学习求广而不求深。广可以经过以后的学习慢慢的去拓展,而深必须现在去做。因为只有打好了牢固的基础,才有可能对以后的临床其到促进与推动作用。

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背诵十二正经以及任脉和督脉的经络循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记混淆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后又开始背诵腧穴歌诀,歌诀的背诵就相对简单了。在背诵了经脉循行及歌诀后感觉学起腧穴来就比较有思路,而在学习腧穴的过程中也复习了经脉走形及歌诀。

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学校还为我们开设了针灸实验课。在实验课上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始按照规范正式在他人身上进针、做手法。刚开始,我还是对此抱有敬畏态度的,经过本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同学身上进针了,体会很深的第一次体验了扎针与被扎的感觉,第一次用艾柱对同学进行艾灸,第一次被艾灸。在针刺别人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针下得气。在被针刺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经络气血的传递。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惟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技术,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医药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我们学习了间接灸,包括隔盐灸、隔姜灸等隔物灸法;以及悬起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针灸在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针灸在治疗上有几项原则:第一,补虚泻实——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临床中大多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配合呼吸、疾徐、开阖、迎随四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病证、不同穴位的特点运用不同手法。第二,清热温寒——热性病治疗用“清”法;寒性病治疗用“温”法。第三,治病求本——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第四,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治疗失眠一类的疾病,若白天针刺治疗应刺以“兴奋”类穴位,而夜间治疗应刺以“安静”类穴位。

针灸应用为学习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后,培养运用针灸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须把上述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由此,知道基本功对于以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学习,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没有将中医融会贯通,是谈不上创新的。“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我们学习中医针灸,不仅要诵习经典,而且要心存大众。医术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只有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才能更有动力学习。校训讲“继承创新”,可见继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一知半解的就去给人治病只会害人害己。所以我们要学习针灸,首要的是诵习经典,前人的智慧是无法想象的,尽管限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中医针灸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依靠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探究不清楚的。所以研习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快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理论总是要和实践相结合的。泥古不化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我们要将前人的经验和现实密切的联系起来,进而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针灸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在见习实习课中,多动手,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针灸治疗的知识和技能。

篇二、针灸培训总结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学科。

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成为经络系统。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腧穴是人体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点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主治特点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循行侧胸部及上肢内前缘。主治咳、喘、咯血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上肢外前缘,上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颈,止于鼻旁。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胃肠病、神志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足阳明胃经循行鼻唇部,过耳前;主干线从颈下胸,内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胸腹第二侧线,下循下肢外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治之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等。

足太阴脾经下循小腿内侧中间,经膝股部内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止于舌。分支一注心中,另一分布胸腹第三侧线,止于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目系,络小肠,从肺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后缘,入掌中,止于小指桡侧端。主治心胸、神志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上肢外后缘,绕行肩胛,内线入缺盆,下行络新,属小肠。上线从缺盆至目外眦,,分支止于目内眦。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循行被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头顶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从头项向下,循行于脊柱两侧,内属膀胱、络肾,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下行背腰部主干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下行小腿后侧,止于小趾外侧端。主治头面五官、项、背腰、下肢病证等。

足少阴肾经斜走足心,沿小腿、腘窝、大腿内后侧上行,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分支上行腹胸正中线旁。主治妇科、前阴、肾脏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中间,止于中指端。主治心、心包、胃、神志病,就循行部位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上肢外侧中间,上肩,循耳部、面颊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主治头、目、耳、面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等。

足少阳胆经胸胁,目、耳部;从缺盆发出内行支入胸中,过膈,联系肝胆;外行支下行大腿外侧止于第四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主治肝胆病,册头、目、耳、咽喉、胸胁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足厥阴肝经经足背、内踝前,上行大腿内侧,联系阴部如体腔,联系肝胆,上行与督脉交汇于颠顶。目系支脉注于肺中。主治少腹痛、泌尿生殖病证等。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会阴部,上行于脊柱内侧上达顶,下止于唇内龈交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部位及内脏病证。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会阴部,在腹正中线上行,过面部,联系于目。主治少腹、腹腰、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部位疾病,及内脏疾病。

针刺治疗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包括针具。医者手指、针刺部位及诊室内的消毒。进针主要有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后者包括指切进针、夹持进针、舒张进针。行针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及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毫针补泻手法有单式补泻法,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及其他补泻手法,以及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

灸法主要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其他还有灯火灸和天灸。施灸一般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壮数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以燃火、抽气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额目的。拔罐方法有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在本学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针灸腧穴各论的学习占有很大的比例,需要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及操作方法,这是针灸学的基础,需要下功夫花时间的。针灸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需要去学习去钻研,而我只学习到了其皮毛,真正深奥的东西还未曾涉及。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我应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多实践加深对针灸的理解,从而能在今后的临床之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篇三、针灸培训总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x,也是这个意思。

篇四、针灸培训总结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篇五、针灸培训总结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悟。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与络脉。有直行主干经脉和侧行分支的络脉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构成的体系。经络中由经气活动。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十二经脉由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组成。共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其阳经分布于阳侧,阴经分别于阴侧,但是足阳明胃经徇行于前腹部,足厥阴肝经上达诸阳之会的巅顶部,并且在内踝8寸上于足太阴交叉。徇行过程中十二经脉由各自所属的脏腑及联系的脏腑器官。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交接,同名的阳经于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互相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其交接规律为“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形成了一个气血循环,使经经脉之气营运不休。奇经八脉为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部隶属十二脏腑,无表里关系,但是其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了统摄有关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腧穴部分包括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还有特定穴的特殊应用。腧穴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包括十四经穴、奇穴与阿是穴三大类。腧穴有近治和远治作用,部分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特定穴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的腧穴,包括依经气运行特点具有不同作用的五腧穴:脏腑原气输注流经和留止于四肢部的原穴,十五经脉别出的络脉的络穴,十二经脉和阴阳跷脉之经气淀聚的郄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汇聚于胸腹的募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下合穴;脏腑奇穴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八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的交会穴。

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分了四大部分。除了上、中、下这三篇以外,主要上篇分了2个部分,一个是定位,另一个是穴位的功效。既然学校和老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讲课,那么就一定有他的用意。在初学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去模仿、去接受老师总结出来的有一定实践价值的东西。看课外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以课本为正统,不要对其他的书尽信,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得临床经验,也就是没有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因此,不要对学习求广而不求深。广可以经过以后的学习慢慢的去拓展,而深必须现在去做。因为只有打好了牢固的基础,才有可能对以后的临床其到促进与推动作用。

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背诵十二正经以及任脉和督脉的经络循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记混淆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后又开始背诵腧穴歌诀,歌诀的背诵就相对简单了。在背诵了经脉循行及歌诀后感觉学起腧穴来就比较有思路,而在学习腧穴的过程中也复习了经脉走形及歌诀。

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学校还为我们开设了针灸实验课。在实验课上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始按照规范正式在他人身上进针、做手法。刚开始,我还是对此抱有敬畏态度的,经过本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同学身上进针了,体会很深的第一次体验了扎针与被扎的感觉,第一次用艾柱对同学进行艾灸,第一次被艾灸。在针刺别人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针下得气。在被针刺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经络气血的传递。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惟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技术,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医药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我们学习了间接灸,包括隔盐灸、隔姜灸等隔物灸法;以及悬起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针灸在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针灸在治疗上有几项原则:第一,补虚泻实——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临床中大多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配合呼吸、疾徐、开阖、迎随四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病证、不同穴位的特点运用不同手法。第二,清热温寒——热性病治疗用“清”法;寒性病治疗用“温”法。第三,治病求本——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第四,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治疗失眠一类的疾病,若白天针刺治疗应刺以“兴奋”类穴位,而夜间治疗应刺以“安静”类穴位。

针灸应用为学习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后,培养运用针灸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须把上述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由此,知道基本功对于以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学习,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没有将中医融会贯通,是谈不上创新的。“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我们学习中医针灸,不仅要诵习经典,而且要心存大众。医术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只有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才能更有动力学习。校训讲“继承创新”,可见继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一知半解的就去给人治病只会害人害己。所以我们要学习针灸,首要的是诵习经典,前人的智慧是无法想象的,尽管限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中医针灸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依靠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探究不清楚的。所以研习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快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理论总是要和实践相结合的。泥古不化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我们要将前人的经验和现实密切的联系起来,进而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针灸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在见习实习课中,多动手,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针灸治疗的知识和技能。

针灸培训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医生工作情况的总结范文5篇

医生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大全5篇

医院实习心得体会怎么写5篇

护士个人述职报告2022最新(简短)范文5篇

康复护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2中医工作计划大全范文5篇

成长自我总结评价范本十篇

迎接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6篇

建团百年主题团日活动总结精选6篇

医护人员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1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