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和学生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防灾减灾宣传周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防灾减灾日”,5月为防震减灾宣传月。
一、明确活动主题
活动开始,学校就将今年的防灾减灾实施方案通报给全体师生,积极发动全体师生投入到“防灾减灾”活动中来。
二、组织领导
学校在5月初就成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三、积极组织相关活动
(1)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2)5月12日是我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 (3)减灾知识进课堂 安全意识传万家 (4)学习减灾知识 营造安全家园
2、组织各班开展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
(1)出版了一期《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栏。(2)各班组织学生观看宣传展板,并要求三到六年级同学写出观后感。(3)各班利用班会或专门利用安排时间,组织本班同学都分享了同学之间的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和我发现的家庭灾害风险隐患交流。(4)在5月8日,开展了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5)各班均能在本周上好一堂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主题班会课。
地震灾害是全世界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不能解决人员伤亡问题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预防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停的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巨大的力,当这股力累积倒一定程度时,岩层会变形、弯曲。一旦承受不了这种变化时,岩层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缠身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地震,另一类是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包括:火山地震、陷涡地震等。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幸存的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矮小的房间、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户外的场合遭遇地震时,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
当大地剧烈摇晃,使人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身边的建筑物。但是你完全想错了,这些看上去结结实实、安安全全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很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厚毛巾等物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但是,要逃生,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不该有的损失。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不能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这样反而伤害自己。应该尽量闭目养神,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容易产生动摇。
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同学们,地震发生时,只要能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有危险的。有时,地震并不像你所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灾难性地震还是少数。
只要沉着、冷静地静观灾变,就有可能躲避这次地震。
根据钦北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学校认真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开展了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探索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学校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为目标,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开展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增强师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其次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重视学科渗透,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防灾减灾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力度大。提高了学校师生对防灾减灾教育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也有力提高了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以教育讲座宣传,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1、学校共同努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的氛围,让全体师生明确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宣传安全教育防灾的重要性,各班以安全教育课活动课为阵地,向学生讲授防灾救灾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2、各班利用板报,展出防灾减灾图片、防灾减灾科普挂图等,制作了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板报、手抄报,以“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为题,专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活动中,我们向全校师生征集安全主题手抄报,并从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3、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学生收看“地震来了该怎么办?”网络视频,了解地震的发生与避震措施,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临危不惧扑救大火,在大水中武警官兵同恶浪搏斗,挽救了在大水中将要走到尽头的一个个生命。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团结意识。
4、组织学生听“防灾减灾”安全知识讲座,提高防震减灾意思,增加知识。
5、组织学生学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交流讨论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广大师生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防震减灾”。
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震前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比人先知先觉的科学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动物的异常现象在我国古代地震资料中早有记载。
震前植物异常
震前植物异常现象与气温、地温变化有一定的关系。震前气象异常
临震的气象异常种类繁多,形式多变,主要包括震前风、霜、云、雨、雹、雪、声、光、电、气压、地温、气温、旱涝、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丰富的。震前出现兰、白闪光,红绿光。
震前地下水异常
地震发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于地层之中,地震前应力的变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发浑、发响、变温、变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学成份的变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异常现象。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地震后被埋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教育工作,突出“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的宣传主题,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积极与县防震减灾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崔校长任组长,张广林任副组长,各部门主任及各年级主任为成员,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围绕“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的宣传主题,向全校师生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挂图、横幅、标语、年级集会、召开主题班会,出一期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宣传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知识。
三、精心组织,营造深厚的宣传氛围。
1、5月9日(周一)学校在校门口电子屏上显示关于今年防灾减灾宣传主题的标语:“人人参与,减少灾害风险,防灾减灾,建设和美荥阳”。
2、我校利用5月10日(周二)的升旗仪式(因周一体育特长生考试,升旗仪式调整到周二),对全校师生进行了防灾减灾周活动的宣传与动员,并向全校师生做了有关防灾减灾知识演讲。
3、防灾减灾周期间,利用每天的校园广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震减灾舆论氛围。
四、5月12日(周四)利用中午课间操时间,我校组织了防震减灾演练教育和紧急避险训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掌握基本防护技能。
同时,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地理课、班会课,技术课等教学中落实防震减灾知识内容,并确保教学时间,在内容上,突出知识性和常识性。
五、组织全校师生对学校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每个班级都写出了检查报告,并报到了教导处,教导处整理总结后,将存在的安全隐患汇总到总务处,要求立即整改。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安全建议,由教导处上报给校安全领导小组,由行政会讨论决定改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