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实施这一重大战役的一线主力是乡村干部及对口、驻点干部。想要了解我的脱贫攻坚故事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我的脱贫攻坚故事心得体会范文素材2020【5篇】,希望大家喜欢。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执教20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乐此不疲。成绩显著,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
2017年,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拉开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序幕。我以不推诿、挑重担的决心和担当,接手了这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初次开展工作,我完全是一个门外汉。我没有退缩,我从最基本的做起,白天收集资料、摸排贫困学生情况,晚上学习各种精准扶贫政策,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学校贫困学生具体情况和各项扶贫政策,我都了然于心。之后,我按照中、省、市、区打赢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在区教体局要求和张建娥校长指导下及时制定了学校精准扶贫一系列的计划、方案、制度等;迅速对全校3000余名学生再次认真摸排,精准识别,分类统计,建好台账;自查了学校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要求,及时汇报,严格按规定下发补助金,建立补助台账。三年来,我坚持扶贫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学校教育扶贫资助工作做到“六到位”:资助文件学习到位、政策宣传到位、资助程序落实到位、资助对象精准到位、资助要求安排到位和资助资料归档到位。
作为教育者,我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关爱、帮扶台账中的学生,如何提升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品行修养、心理素质和学业水平,我想办法并依据上级要求推行精准育人帮扶制,走近贫困学生、走进贫困家庭。依据学校实际,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帮教形式,成立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学生—学生帮扶,目标到人、责任到人,实现学校教师全员帮扶。
我也不例外,选择了所教班级里情况特殊的叶淼森同学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这孩子天资聪颖,酷爱看课外书,但学习习惯很糟糕,上课萎靡不振,没精力听讲,下课却生龙活虎,不完成作业,在同学中威信极低。与家长和一些孩子的聊天中了解到他家有4口人,爸爸开货车常年不在家,妈妈每天在外面打零工,还有一个弟弟上幼儿园。面对这样一户人家,该怎么办?我想了很多,如何帮、怎么扶,一直在我大脑萦绕。
我了解到他家贫穷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他爸妈知识匮乏,观念落后。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鼓励他努力学习,从小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的人生信念。扶贫先扶志,扶智即扶贫。我采取车轮战术,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优势,在学校除指导他学习外,我在班里还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他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同时,我经常利用放学时间去他家辅导学习,和他聊天谈心、检查作业,陪弟弟玩耍,每次临走前都会讲一个勤奋学习的励志故事。这样时间长了,2个小孩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通过不懈努力,叶淼森同学在慢慢成长起来。他的学习进步了,他的性格开朗了,他的行为健康了。他的爸妈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他们家庭教育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育扶贫,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
2020年疫情期间,我依然心系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号召帮扶教师们经常跟家长通过电话、微信进行沟通,宣传新型冠状肺炎的防控措施。线上教学工作开始前,让老师们细心询问孩子的网课工具准备情况,叮嘱网课注意事项,鼓励孩子加强自律、上好网课。要求线上批孩子的作业时,发现问题及时微信联系家长解决。在复课后,我专门组织了所有帮扶教师进行了一次大家访活动‥‥‥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更加坚强,更加执着,为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选择了坚守,就注定要为此奋斗,屹立不倒。
如果要让认识的人给我贴上一个标签,我想,绝大多数人想到的一定是“温柔”、“和蔼”。在天龙镇妇联工作以来,我一直把自己当成妇女们亲切的娘家人,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为妇女儿童谋福利,办好事。
天龙屯堡是一个古镇,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但妇女就业仍是一个大难题。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启动“锦绣计划”,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促进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创业就业。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帮助留守妇女自立自强的好机会。”于是,在我努力争取下,“锦绣计划”在天龙开班了。虽然计划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施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刚开始,镇里并没有几个人愿意报名来参加培训,都觉得耽误自己做农活的时间,或者怕自己学不会,害羞。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带着我们妇联的工作人员们进村挨家挨户地宣传,拉家常,算民生账,鼓励妇女们参加培训学习技能,还到平坝区里面寻找优秀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培训老师,并且我自己先出钱购买一些绣线、绣布给镇里的妇女们练习,还将她们绣好的作品装裱起来送给她们,让大伙们有成就感。目前咱们天龙“锦绣计划”培训班出来的绣娘在天龙古镇开办了“锦绣传习馆”,合资创办了“天龙屯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业还不到3个月,营业额就快突破10万元大关。手绣围巾、包、屯堡凤阳汉装、土织布男式唐装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我今年已经50多岁了,身体上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老毛病”,这眼看就快要到退休的年纪了,正是好好享享清闲的时候,但是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多做几年。就说之前吧,天龙镇决胜脱贫攻坚那次,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全镇共有贫困户888户3029人,这888户贫困户的一户一档资料摆满了扶贫办的两面墙,这是我主动接下的工作,核对这些一户一档。为了能够核准贫困户资料,我带着扶贫办的几个小年轻开始了挨家挨户的摸排走访工作。在走访中,详细记录贫困户家中的收入情况,询问贫困原因,又通过走访获得的情况仔细核对一户一档,帮助包保人细化完善帮扶台账。在那3个月的时间中,我在各村的乡间小路上来回奔走,一步一个脚印,用脚步丈量责任。走访了300多家贫困户,完成了全镇一户一档的第一轮督查工作。
当有人问我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命时,我这样回答他。“有的事看似是小事,但不用心去做就会坏大事。只有用心用情去做工作,才能做得好,如果我不尽力,也许工作也能应付得过去,但是只走形式不做实事,我的心里过不去。”几十年来,不管是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我都会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最重要的小事”,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一名乡镇女干部的温柔坚韧。
我叫路峥学,55岁。退伍转业后一直在赫章县古基镇工作。
2018年,镇党委决定派几位老同志联系村,担任驻村脱贫攻坚小队队长。组织找我谈话时,我坚定地说:“坚决服从安排,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古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就这样,我担任了古基镇水塘村脱贫攻坚小队队长。
水塘村,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山村,距县城约37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平均海拔1520米……有村民486户2520人,贫困人口多。在深入了解村情后,我才发现让全村脱贫任务很艰巨。
在认真分析驻村队员的情况后,我发现他们有经验的年纪太大,年轻的又经验不足。部队的历练和农村工作经验告诉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是,我组织召开工作队会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扶贫先洗“脸”。分完工后,我首先聚焦于环境卫生。水塘村的环境卫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贫困户的卫生由帮扶人负责落实,公共区域和非贫困户的,由村组干部负责落实。作为队长,我主动帮扶了9户贫困户。由于我的带头示范,做到分工明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水塘村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之后,我带领大家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以来,实施危房改造83户,其中贫困户14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户93人,完成通组路建设15.55公里……全村教育资助做到应助尽助,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全村贫困户档案资料全部完善……
我相信水塘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我叫赵惠兰,是新仁乡扶贫站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扶贫系统修改、数据质量提升以及全乡扶贫工作各类数据的归统,今天想讲述的是扶贫数据小变动背后联结的贫困户生活大变迁。
1172到0。这是全乡贫困户户数的变化。2017年,黔西县申请退出贫困县行列,10月,全县发起脱贫攻坚大决战,几个月内要将水、点、路、讯、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部补齐,未完成的任务全部倒排工期,于是数百名乡村干部前赴后继,奔往扶贫一线,从政策宣传到项目实施、从田间地头的农业项目到办公室的软件资料、从“5+2”到“白+黑”,一心扑在脱贫这件事上。
2018年9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文,黔西等14个贫困县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成为贵州省第二批脱贫出列的县区,正式摘帽。
截至2019年底,新仁乡建档立卡1172户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014到2019,五年时间里实现了贫困户从1172到0的变化,在这里,“0”成了满分。
163到0。这是全乡易地扶贫搬迁户数的变化。2016年以来,全乡累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解决163户703人的安全住房问题,2016年修建完工的化屋箐口安置点,最大程度保留和还原农户生活习惯,修建成了独栋小楼,42户人走出不通水电不通路的“麻窝寨”,住进乌江边崭新的家,其余121户告别大山,全部搬进了黔西县锦绣花都安置点,拥抱新生活。
离开破败的老宅,告别苦日子,搬进城里的村民,城市低保、子女就学、就业保障等后续服务陆续跟上,一个个后顾之忧得到解决。这时候的163到0,便不仅是扶贫系统内数据的变化,更意味着数百户群众的难题得到解决,搬进城市宽敞明亮的小楼房,无劳动能力未就业人口得到低保覆盖,子女到城里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0到1499。这是2015年至今全乡建档立卡户累计享受教育资助的人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扶志和扶智的关键。2015年至今,全乡120余名教师走访、核实、宣传,尽着教师和扶贫干部这两个身份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我结对帮扶的学生今年被贵州医科大学录取了,收到消息的时候觉得这是我教师生涯最具有成就感的时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但更多的是为这个孩子高兴,在基层工作五年多的我深知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要想改变最有效的途经便是读书,此刻深谙‘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道理。”今年8月,新仁乡教师曾宇松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道。
折溪小学教师李泽友将因父亲坐牢母亲改嫁无人监管的学生接到自己家照顾,爱生如爱子;新仁小学教师胡婧文几年如一日,为因残不能入学的孩子“送教上门”,送去温暖和关怀;教管中心教师李艳负责统筹全乡教育资助工作,即使是腿骨折不能动了也没停下来,而是把办公室搬回家,在家办公,按时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三尺讲台上,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脱贫战场上,他们成了战贫斗困的扶贫干部,教师就是这样,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只默默地用无数件平凡的小事温暖着学生,给其前行的力量。
据统计,2015年以来,五年时间里,新仁乡教育系统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落实教育资助1499人475.549万元,教育资助覆盖率达100%。
2600到10500。这是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杨华林家年收入的变化。初次到杨华林家走访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低矮破旧的土墙房,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在家门口的院坝里玩得一脸泥,那时候一家的生活全靠杨华林在外打零工,住房安全没保障,收入只够维持生计。
因为符合条件,于是村“两委”便为他家申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搬进黔西县锦绣花都安置点,2017年,杨华林还参加了技能培训,获得推荐就业到大方县恒大与禾恒瑞集团合作扶贫养牛场上班,每个月工资3500元,经核算,今年该户人均收入增长到10500元。2015到2020,五年时间,这一家人的收入从2600到10500,比过去增长了几倍,早已远超脱贫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这些年里,有太多“杨华林”们,在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覆盖和扶持下,或接受培训增长技能后外出务工就业;或依靠到户项目补助和特惠贷支持发展种养殖;或在公益性岗位上成为一名护寨保洁员和护林员,服务乡亲;或在民政兜底保障下安度晚年;我想,不论以哪一种方式,大家都在朝着更好的日子奔去。
我叫江代文,是道真自治县委统战部的一名普通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2018年3月,组织派驻我到洛龙镇洛龙村担任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
在近三年的驻村工作中,虽然充满艰辛和几许无奈,但通过认真走访群众,迅速熟悉了村情民意,努力向上争取帮扶项目和资金200余万元,帮助当地解决了人饮、产业路建设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得到了洛龙镇党政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时,就觉得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值了。
何家坝村民组是我的包保点,群众饮水主要靠一条大堰,既不干净又无保障,为此,经过多方求援,争取资金,引来山泉水、维修了蓄水池,亲自监工、亲自管护,让老百姓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赞扬。现在,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龙头一开,清水自然来的生活。
在抓好全省500亩以上坝区之一洛龙坝区的产业发展上。通过多次召开群众会和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有序流转了土地,实现了坝区土地800余亩土地达到100%流转,实现了种植辣椒500余亩、烤烟70亩、食用菌大棚136个,实现亩产值2万元的目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6日(大年初二) 正值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我放弃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一大早就回到所驻村,与工作人员一同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个多月没能回一次家,就连大年十四也就是一桶方便面就对付了。对所包保的100余户农户的何家坝村民组真正实现了辖区“全覆盖、无盲区、零错误”、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担当。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干,心里装着群众,老百姓就会记得你。”这就是一个驻村扶贫干部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