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五篇

| 陈惠21147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开播了。愿我辈青年团员传承五四精神,认真领会总书记寄语,努力拼搏,砥砺前行,把个人梦想融入伟大“中国梦”,把个人前途融入祖国前途,主动扎根人民,书写无悔青春。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五篇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1

“老师是最有文化、最值得尊敬的人。”小时候,李晶的父亲常给她这么说。长大后,她也成为这样的人。

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婉拒企业的高薪聘请,2009年,24岁的吉林姑娘李晶从湖北文理学院毕业后来到湖北省十堰山区胡家营小学支教。3年的艰苦锻炼,让李晶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名乡村教师,为农村孩子点燃希望之灯。

2012年,李晶顺利通过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教师招聘考试,来到沙洋县一所偏远乡村学校——拾回桥镇老山小学任教。学校距离集镇11公里,90多名学生中多是来自云南、河南、湖北恩施地区的移民家庭,而全校8名教师都已年过半百,她是学校唯一念过大学的女老师。于是,她一个人担负4个年级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只为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平日里,李晶就常陪孩子们在校园里的“菜地”种菜、浇水、施肥,和他们捉迷藏、玩游戏。有一年教师节,有的孩子看到电视上的学生给老师送花,也学着给李晶送“花”——一棵白菜。但李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花。

学生放学或放假,李晶就去家访和上门辅导。发现班上的一名学生家里困难,同快90岁的太奶奶和6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李晶便做了这孩子的“爱心妈妈”,给镇领导写信为他进行爱心救助,通过“众筹”平台募集助学资金。

“在乡村,还有一些这样的孩子,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他们理应享受公平教育。”这也更加激发了李晶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使命感。

李晶的妹妹李双在姐姐的影响下,也放弃在大城市工作,报考了湖北省的农村教师,和李晶成为扎根拾回桥镇农村教育的“姐妹花”。

2015年春节,李晶的父母也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举家迁至沙洋县拾回桥镇,好让她们能有更多精力投身工作。3年后,李晶的爱人李建伟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如今,李晶一家都在沙洋县扎了根。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2

当今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奋斗的时代。当代青年正处在中国梦的黄金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在这个时代,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去施展手脚,与此同时,面临着更多的诱惑、竞争和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青年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就显得尤为可贵。崇高的理想会带领我们走入不平凡的境界,坚定的信念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我们唯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在过去的百年中,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和英勇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

今日恰逢_大四学生拍毕业照的日子。从青涩的入学照,到端庄的毕业照;从翠绿的军训服,到黑色的学士服,在大学的四年间,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毕业后即将踏上的社会旅途中,我们既要有追梦的激情和理想,更要有圆梦的奋斗和奉献。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连接祖国和民族的今天、明天及未来。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3

新冠疫情以一种特殊方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也应该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青春是色彩斑斓的,责任是沉重的。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责任,他们用青春热血,扛起救国家于水火的重任。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是广大青年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在我们青春绽放的时候,就是实现为人民服务誓言的时候,就是充分体现青春价值的时候,青年一代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他们用青年的担当与责任,让周围人感受到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用心照顾每一位患者,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拼搏奋战,直到我们战胜疫情。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愿每一位前线的医护者平安健康,愿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愿每一个人都能做好防护,愿明天会更好。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疫情终会被我们打败。

他们都是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最闪闪发光的最美丽的人。他们不辞辛苦,将初心和使命扎根在自己选择的地方,将热血和热情播撒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为了贯彻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们有人抛弃了升职的机会,有人放弃了更舒适的生活。他们是最美的人,是最美的基层英雄。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4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青年寄语:“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不负韶华,未来可期。霍姆斯说过,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

当代好青年既要“学高”也要“身正”。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新时代好青年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于青年干部而言,锤炼坚强党性、坚定政治立场是为明大德,明大德当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谨守社会公德、培养道德意识是为守公德,守公德当出以公心,自觉维护公共范围的正常秩序和公共生活,待他人要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待事物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当代青年要在加强公德建设和提升公德意识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严格约束自身操守和行为是为严私德,君子修身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新时代好青年要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中踏踏实实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勤俭、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在自重、自省、自律中扎扎实实干事。

青年总是活力四射的 ,青年是能在雨中起舞的,青年是可以惊艳岁月的。哪怕房檐跟屋梁把生活压的再低,向上的青年总会看到另外一片天空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中国青年有担当,有理想,我是新时代新青年,我因奋斗而自豪!我们肩负着多重角色,承担振兴民族的责任,同样也肩负着青春,用青春之气为祖国、为工作注入新血液!

作为青年,在五四青年节收到总书记的寄语,我倍受鼓舞。我要始终牢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发扬五四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宽带网络优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练就过硬专业本领,同全体移动人一道,同亿万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精神科康复护士,我愿用爱、责任与担当,沿着南丁格尔之路不断前行,让青春在自己岗位放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工作作风,严格把控护理质量,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和先进的康复理念,为精神科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我院的发展壮大添彩。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首场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5

一座座村庄,犹如社会的神经末梢,感知、汇集着基层老百姓的喜忧冷暖;一个个村官,官职虽小,但是承托老百姓期盼的“父母官”,也是不少国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最后“接棒人”。

而今,不少大学生干净利落地接下了这一棒。

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为乡里百姓谋出路,为乡村振兴添助力,有的带头脱贫攻坚,有的夯实基层党建,还有的扎根服务一线,聚焦民生难题。他们挥洒的青春,正在这片乡村土地上盛放。

“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我是农民的孩子,让乡亲们富起来,是我的梦想。”追着这一梦想,杨媚2005年不顾父母反对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后,她又到了重庆市荣昌区最边远的乡镇之一——吴家镇双流村做起了村官,一头扎进“土堆堆”里,想着“要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她走村串户,对全村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萌发了建蔬菜大棚、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的想法。但村民对这一想法多是观望和迟疑。于是,杨媚把自己的嫁妆和计划装修新房的13万元拿了出来,流转土地6亩,建设了8个标准化蔬菜大棚。没钱请工人,她就自己耕地、育苗、栽种、施肥、采摘,还在大棚旁搭了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窝棚。因窝棚不通电、不通水,冬天棉被湿冷,夏天又像在蒸桑拿。

那段时间,杨媚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夜里两点还打着手电筒在大棚里摘黄瓜是常有的事。“日子特别苦,但想到能带动群众富起来,自己感觉很充实,一咬牙也就这样挺过来了。”一年后,村民的黄瓜才刚刚种下去,杨媚种的黄瓜已经开始采收,批发价卖到3元多一斤。

“村官的黄瓜卖了!”这下全村炸开了锅,来看“稀奇”的村民络绎不绝。不少村民问,“杨村官,这是什么品种”“这么早就卖了!现在价格好哟”……在杨媚的示范带动下,2013年,50余户村民陆续建起了近100亩蔬菜大棚,当年实现经济收益150万元。

如今,双流村有100余户村民建立起了600余亩蔬菜大棚,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00多元,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回双流村就业创业。

同样是大学生村官,同样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人民政府派驻远新村干部齐晓景,把自己炼成了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大咖”——先是学习食用菌栽培接种技术,尝试草莓种植,并组建展翼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又聚焦城郊型旅游农业,发展家庭农场,开办电子商务,把农民的黏豆包、笨鸡蛋等产品直接配餐到户,带动了100多户农民年均增收两万元以上。在不少村民眼里,齐晓景就是农民的“财神”。

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