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心得与总结

| 丽丽21147

  每个人都期望留下一份遗产。山姆·沃尔顿留给我们的就绝不仅是创业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数字,而是一笔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正是凭着他不凡的心智和坚韧的毅力,成就了不朽的商业模式。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创业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创业心得与总结1

  王石:致年轻创业者的三个锦囊

  上周五(4月11日),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创新工场进行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王石试图透过近些年来的感悟及对过往的回顾,在宏观上为创业者们指明一番方向。

  创业是为了填充自己的好奇心,结果是水到渠成

  我的人生目标,可以说非常清楚又非常不清楚。一方面非常清楚,不甘于现状,对未知世界抱有兴趣。我现在62岁,但我还是和年轻的时候一样充满了好奇和不满足。

  另一方面又非常不清楚。我要做的事情真正的具象是什么,不重要。不要急于确立一个目标,但是你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往往把手段或结果当做一个目标。因为你要解决你的生存问题,你要实现你的野心。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会跟那个放羊娃一样,养羊娶媳妇生娃养羊。我不相信比尔盖茨当初辍学在车库里是想成为世界首富。

  万科的创业和你们的创业完全不同,我不知道做什么,什么能赚钱做什么。万科在两年内就迅速多元化,外贸,蒸馏水,拍电影拍电视。这种情况一直到93年,成立十年后,才开始考虑要做什么。

  为什么选定房地产行业?第一没有特许经营,第二中国的城市化进行门槛低,空间大。我们计划用五年完成主业转型。你怎么衡量调控完成?80%的收入来自这行或者70%的利润来自你的主营业务。实际上万科用了9年时间。

  所以简单来说,无论是行业不同竞争局面不同,但人生的目标怎样,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没什么差别。

  在中国我相信,任何行业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任何行业只要你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你都有前途。

  你们知道万科下去要做什么吗?万科正在和NASA南加州大学搞3D打印机。

  智慧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我曾经被告过很多次,中纪委专门来调查我,我记得很清楚,说的是关于我在香港的问题。有人说你在香港既买房又有存款,我们现在对香港的投资还没开放,你得讲出来嘛。我说你就告诉我有什么?他没办法,就说,房子不止一处,钱,七位数字。他不说我还心平气和,他一说我还特委屈,小看人!我说为了七位数我就犯法了?你要跟写举报信的人说,造谣你得多造点啊,这是我身份的象征啊。

  这是想说明什么呢,真正的阻力来自内部。这一方面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没什么区别。

  08年经济危机,砸了四万亿,现在还敢砸四万亿吗?混合制经济是一个智慧的做法,强权要松一些。为什么智慧呢?现在国营民营好像对立,但是混合制把两者融合起来,万科就是混合制经济的代表。华润,央企,在A股持有12%,B股加起来15%,混合制经济最符合中国国情,恰恰万科也是这样设计的,你可以说是运气,也可以说是智慧。

  华润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成立的公司,虽然它现在是国营的,但是它的思想和运作都是市场化的。

  如果十年之后,万科那时在中国的房地产住宅市场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又是一家香港家族控股的公司的话,中南海会怎么看?相反,如果我们是一家红头、国营的企业控股,中南海又会怎么看呢?

  追求现代企业制度,弱关系文化是最好选择

  企业最难处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际关系。第一批的元老一定是强关系,早到三个月的就是老人,早到两年的就是元老,很快你们就发现元老很难受,他们忠心耿耿,但是他们排斥新来的人,强关系后的你怎么平衡。我83年到深圳,从84年开始,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平衡新人老人的关系,平衡各种派系。这么多年过去了,万科形成了一种文化,叫做弱关系文化。

  弱关系怎么维系呢,就是契约。契约有几个要求,自愿、公平、执行。按我现在的年纪,外甥、子女辈的,算下来有很多亲戚,在万科一个没有。我当过兵,万科没有我的部队战友,没有儿时玩伴、机关干部。所以你才有平等公平。万科有很多清华的、北大的。你不用和董事长认识,你只要能干。

  有人说,创业公司刚开始什么资源都没有,刚开始需要强关系,大家一起往前走,当渐渐有名气和资源,再慢慢转换为弱关系。

  这个逻辑其实涉及一个问题,是按西方的制度的透明的方式管理,还是按照传统的中国的思想来进行。其根本上就是最后谁来裁定你错你对。西方有行业协会、律师协会来裁定,但中国来讲就是官本位,靠官。中国没有契约精神,或者说跟西方的含义不一样。它甚至把毁约的原则都定下来了。

  大前年我到美国之后,万科管理层批了到美国投资,最后他们派不出总经理来,第一得懂房地产,第二得了解万科,至少会讲英文、在海外生活过的。在万科就找海外毕业的、懂房地产的、在万科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发现找不到,或者说符合条件的人家不愿意出国。没办法,只能在外面招。现在进行的异常顺利,这就是弱关系,契约精神。(www.lz13.cn)这是个成熟的市场,市场各个方面信息透明。

  那个项目在旧金山,我在东部,参加动土仪式,我到工地一看,我在中国没有拿过这么好的地。第二个项目在纽约的东城,曼哈顿,67大街,这个项目就是我梦想的项目,我就想着我心目中想的东西怎么就这么立在这。

  我们说做中国梦,但我现在反而把美国梦做上了。因为我追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追求的透明、规范、法制、团队、品牌,在美国都实现了。

  所以,一旦形成强关系要转的时候,非常难。如何把强关系转成弱关系,如何把传统企业优良的继承下来,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你未来不可能持久。这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到现在真正的共性的问题。

  创业心得与总结2

  没钱,没人,没技术,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年入千万?26岁的锐锋网创始人张晓真,却因此在2014年中国福克斯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中名列榜首。

  张晓真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困,就想办法自己赚钱。他在淘宝上开设了自己的手机专卖店,虽然赚不了太多的钱,但够学费和生活费,也让他学会了自立。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就业的压力令张晓真寝食难安。张晓真决定自己创业,为了寻找创业项目,他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英国的一家公司,专门回收手机,市场越做越大。而此时,国内旧手机市场空缺,且消费者更换手机的频率越来越快。张晓真决定做自己比较熟悉的手机市场。

  有了目标,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张晓真想到了风投机构。要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人给投资就好了。同学们都说张晓真疯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嘲笑反倒激发了张晓真的斗志:没有行动怎么会知道结果?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商业计划书,并做成了只有一页的中英文双版,简单说明了自己的创业构想。

  第一个月,他向100多家风投公司投去了自己的计划书,没一点回音,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他继续投,每个月都投出去100多份,结果都是石沉大海。但他并没有灰心,继续投。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个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凯鹏华盈中国基金上海办事处的电话,邀请他前去商谈他的商业计划。原来这是一家世界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这让张晓真非常兴奋。到了上海和这家企业高管见面后,对方觉得旧手机市场前景可观,决定给他几十万元创业。

  回来以后,张晓真就创办了锐锋网,租了一个车库作为办公场所,还请了一名员工做内勤,负责在网上接单,自己则到处找业务。

  随着二手手机回收量与日俱增,张晓真获得了较丰厚的利润,可他觉得靠转卖二手手机并非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就在这时,他看到一则消息,1吨的废弃手机却能提炼出一两百克的黄金、100公斤铜、3公斤银及其他金属。

  张晓真开始琢磨向废旧手机的拆解回收利用转型。可是,国内多数企业都只有拆解业务,没有回收提炼的技术,寻找合作方又是一件头疼的事。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说是看到一则新闻,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考察了比利时最大的贵金属精炼厂优美科。

  张晓真马上上网搜索这家企业,发现这家企业是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年销售额超过100亿欧元。(www.lz13.cn)而且,该企业在上海也有分公司。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张晓真决定去拜访这家企业。因为没有预约,张晓真被拦在了门外,他不甘心就此放弃,滔滔不绝地向接待员说起了他的经营理念和计划。软磨硬泡下,终于见到了优美科中国区的负责人。

  两家企业一拍即合。仅一年时间,他们二手和废旧手机的回收量达到了60万部,销售额超1000万元。提取的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金属数量相当可观。

  回收旧手机是一项环保事业,这让张晓真受到了福布斯的认可。他却谦虚地说:“坚持是成功的法宝,不要好高鹜远,弯下腰,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件事,梦想就会离你更近。”

  创业心得与总结3

  我有时候看《非诚勿扰》,感觉好像每个男嘉宾都想创业。他们很可能过高估计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据有人统计,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4%。我没有办法查到这个统计中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公司能盈利就叫成功,还是公司能上市才叫成功?不管怎么说这个数字都太低了,要知道买福利彩票中奖的概率都能超过6%。

  不过就算在美国开公司,失败的可能性也大于成功。统计显示,美国的一个创业公司,五年之后没有倒闭,还在继续生存的概率,是48.8%;而十年之后还在继续生存的概率,则是29%。有意思的是这个生存概率曲线几乎不随时间改变——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公司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还是90年代成立的,不管你成立的时候正好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衰退,你的未来的生存概率都是注定的。

  至于那些“时势造英雄”的新兴产业中的公司,因为一窝蜂上马,失败率可能更高。按照Tim Haford的Adapt(《适应》)这本书的说法,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大约有两千家汽车企业,其中存活下来的只有1%。

  所以如果你要创业,尽管我内心充满良好祝愿,我的最理性预测却是你将会失败。

  而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恰恰是明知道很可能失败却还要干。这帮人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善于计算概率,而是因为他们过度自信。

  马克思曾经引用过托·约·登宁1860年在《工联和罢工》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

  “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说的是非常高素质的资本家。一般人但凡有点稳定收入,是不会为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而铤而走险的。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谈创业,只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心理学家对人性有一个基本认识,叫做“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个原理说当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它甚至可以被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超过对成功的渴望。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介绍了一个经典实验:

  “我们简单地通过抛硬币来决定输赢。如果正面朝上,你就输给我100块钱;如果反面朝上,你就赢我150块钱。你愿意赌一把么?”

  我们可以想想这个赌局。输赢的概率分别是50%,这样你如果赌,预期收益将是——100×50%+150×50%=25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赌一万把,你大概平均可以赢25万元,非常不错的买卖。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只赌一把——一旦输了你就会输掉100元钱,当然赢的话可以赢得更多,然而你毕竟面临输钱风险。如果按照资本家的思维方式,这个赌局等同于你拿100元投资,其平均利润率是25%。有多少资本会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为了这个利润“活跃起来”呢?

  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曾经找不同的人群做过无数次这个实验,或者这个实验的变体,结论都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实际上,要想说服大多数人同意赌,你必须把赌赢的回报提高到200元。也就是说在人们心目中,损失100元,就好像赢得200元一样重要。这还说的是一两百元的小钱。

  考虑到心理学家一般没有多少科研经费,他们大概没做过赌注是100万元的大规模实验,但我们可以想见人们会要求一个更高的回报率。人们很乐意花一两元钱买明知道中奖概率很低预期收入为负数的彩票,但是赌注一旦增大,哪怕预期收入是正的,也只有亡命徒或者资本家才愿意玩。

  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多人乐意把手里的钱通过房产或者股票的方式投资,哪怕冒一点风险也无所谓。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个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亚裔的本性似乎是非常不喜欢风险的。

  比如据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介绍,今天的日本人就非常不乐意冒险。可能因为是受到198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的打击,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只知道存钱而不敢投资。哪怕日本银行实行零利率,人们还是存钱。可能在某些人看来银行实行零利率是对老百姓智商的侮辱,但日本人明明知道外国银行的利率更高,也不愿意把钱转出去存。

  我曾经看过几集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这个节目中有几个群众演员分别声称自己有个什么事迹,而节目参与者的任务则是判断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如果判断对了,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个旅游的奖励。最低档次的旅游是去香港,第二档是普吉岛,更高档的包括去欧洲和迪拜这种比较贵的地方。在我看的这几集中,所有连过两关的参赛者全都选择了放弃下一关,直接去普吉岛了事,而理由则是“我已经去过香港了”——在这些参赛者看来,过了一关还要过需要理由,而过了两关不过了则不需要理由!

  我看美国类似的过关节目,参与者一般都是勇往直前,如果最后不是输赢涉及到几十万美元,他们很少放弃,从来没见过才过两关就主动打住的。所以我认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裔,跟西方人相比是更不爱冒险的,也许是土地文化与海盗文化的区别吧。

  人生面临一个风险悖论。如果你一辈子谨慎小心,干什么事情都谋定而后动,你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去;而如果你勇于承担风险大胆尝试,你可能特别失败,但也可能特别成功。那么平均而言,我们到底应该更冒险一点好,还是更谨慎一点好呢?

  根据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答案是冒险更好。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在这篇论文中两个搞政治学的研究者,英国的Dominic D. P. Johnson和美国的James H. Fowler,搞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设想了一个每个人凭自己的能力争夺资源的世界。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值”,以及一个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那么那些过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评估值,显然大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值。在这个世界里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份资源的时候,都可以选择是否“争夺”这个资源。

  如果你选择争,而恰好没人跟你争,那么这个资源就是你的了,你在进化中的“适应值”就会增加 r.

  如果你选择争,而有另一个人也选择争,那么你们二人就要产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会损失适应值 c,但那个能力值高的人将会取胜并因为获得资源而增加适应值 r. 也就是说在冲突中取胜的人获得的适应值是 r-c,而失败的人白白损失适应值 c.

  每个人根据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和对周围其他人能力的判断(这个判断也可以与其他人的实际能力不同)来决定是否参与争夺。

  整个游戏被设计成进化模式,那些获得更高适应值的人,将会有更大的存活和繁育机会。研究者进行了几十万次模拟,看看在进化中什么样的人能够最后胜出。结果发现只要获胜的奖励足够地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如果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当那些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还在苦逼地计算得失概率的时候,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女,最后落在了各方面条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www.lz13.cn)它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输给野蛮的少数民族。

  如此算来,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人,它的运行规律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些过度自信的人失败的次数,也会比一般人更多,如果要死的话会死得非常快——但是只要他们没死,只要他们还在继续尝试,那么他们最终成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苹果教主乔布斯小时候第一次开公司要卖电路板,他的合伙人沃兹尼克表示反对,因为他合理地判断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买,公司不可能赚钱。但是教主说“好,就算赔钱也要办公司。在我们一生中,这是难得的创立公司的机会。”

  换句话说,教主的创业决定根本不是精心计算出来的,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冒险而冒险。这种玩法居然没死,这似乎不能说明乔布斯的目光远大,而只能说明他的运气。而运气,本来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创业心得与总结4

  比尔是美国费吉尼亚州的一位在校大学生,他的家庭非常富有,父亲有两家公司,母亲是律师。但当他离开家上大学时,却拒绝了父亲的资助。临走时他信心满满地对父亲说:“我只需要带点车费就行,上学的费用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一脸吃惊,但是看到比尔那么自信,只好答应了。

  刚到大学,比尔就跑到一家餐厅,他请求店主,说自己愿意为餐厅送外卖。因为大学里面是不允许开商店的,很多餐厅都开在学校外面,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店主很快就答应了,并且答应他每销售一份外卖,能获得1美元提成。比尔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取更多的提成,用自己车费仅剩的20美元给餐厅印刷广告,然后把全校每个寝室都跑了个遍,发广告做宣传。当天就有人陆续打电话过来订外卖,这是比尔意料之中的:学校寝室距离外面很远,肯定会有学生不愿意多走路,宁愿多花高一点价钱。以后的一个月里,外卖销售量迅速增长,比尔从一天拿30美元的提成增长到了每天200美元!

  令人意想不到是,当这份工作做得如火如荼时,比尔居然辞职不干了。他拿着挣来的五千多美元,到即将毕业的学长那里收购二手自行车。在学校,有些同学为了方便买了自行车代替步行,快毕业时,自行车不方便带回家,只能当做垃圾卖掉。比尔意识到了这一点,便立即做出了行动,到学长们那里进行宣传,称愿意高价回收二手自行车。大家一看有人愿意高价回收旧自行车,都很愿意把自己骑旧的自行车卖出去。这样一来,比尔很快就收购了几十辆自行车。接下来,他边发广告边把收购来的自行车进行修理、刷洗,之后又成立了一个自行车出租“公司”。

  这次,比尔又抓住了新生们的心理。因为很多新生,想买自行车,但平常上课没时间出行,只有周末才骑车出去玩,买新的到毕业时自行车只能当垃圾卖出去,很浪费,所以比较犹豫。这下听说有人出租自行车,自然打消了买车的念头。于是,比尔以10美元一天的价格出租自行车,平常每天能租出去二十多辆,周末时自行车被一租而空。看到自己的“生意”十分火爆,赚到钱后,比尔继续收购自行车,增加出租量。

  一年以后,比尔正式成立了出租公司,他花钱请了一些人员,把出租自行车的范围扩展到周围好几个大学,还开了几家自行车店面,出售新自行车。毕业时,他的出租公司和自行车专卖店加起来的销售额已经达到父亲一家公司的销售额!

  有人问到比尔创业的感受时,比尔答道:“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能走到今天,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点敢想敢做的勇气而已。”因为敢想,所以梦想一直都在眼前;因为敢做,所以成功并不遥远。

  李开复说:“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暂,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冒一些风险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可能会后悔终生。”

  创业心得与总结5

  赚大钱的逻辑:那些说靠能力的人都快醒醒吧

  我自己一直在反思这些年里的很多事情,突然发现所有的成功失败,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个人能力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趋势给决定了,我很多年前写了篇叫《我为什么看空中国股市》,里面我提到我自己为什么离开股市,突然只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能力不如别人,勤奋不如别人,运气不如别人,我凭什么跟人在一个能力充分竞争市场上赚钱?

  我唯一盈利性的机会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猪都会赚钱的时候,我才有赚钱的机会啊。也就是风口来的时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时候,满大街都会听到谁赚了多少,赚了多少,于是我就能有机会赚钱了,如果在一个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场上的时候,我发现赚钱一般都是辛苦钱,也就是跟人比体力才能赚钱,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调研,那些都是辛苦钱。而可悲的可能是竞争越充分的市场,你会更可悲的发现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赚钱的。

  后来衍生出去看很多问题,发现其实不单是股市,任何行业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中国去美国读书,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涂的名校啊,我们这些垃圾被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这些垃圾在国内啥事情也没干,结婚生子,然后没事只能买房子,一套两套三四套,然后就发现那些国外读了n年的书的同学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国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是我们能力强么,不是的,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大发展都格局里,能力其实是不需要的,我们自己也很悲催的发现,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们;

  他们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更早的接触社会,更早的在外贸领域做业务,而你因为可能是大学毕业,选择也比较多,反倒不如他们有更好的积累,尤其在过去十年赚钱最多房地产行业,一般比拼的其实也是胆魄而非能力,我们东阳是建筑之乡,很多人很小就跟着走南闯北做工程,然后在过去十年里,一个个都赚了很多钱,反观我们自诩名校毕业,其实是不如他们的,当然现在趋势也在变化,互联网出现的格局里,房地产衰退之下,这个趋势不同了,盈利逻辑也跟着变化了。

  我前些日子碰到一个ut出来创业的小伙子,当年ut 可能在全国招聘的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他打败了无数的人终于挤进了ut,而那些被他打败的人,黯然的走进了阿里的大门,彼时的阿里容纳了一帮乌合之众,很多都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名校几乎没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进了ut的天才,现在要出来创业了,那些没办法只能去阿里的人,一个个身价过亿要给那些牛逼哄哄当年逼的他们无路可走的牛人们投钱去了,能力决定一切么?好像还真不是。

  前些日子,跟黄晓捷师兄谈话,他谈到他2001年在五道口读书的时候逃课去卖空调,希望发家致富,结果卖了一年多,晒得黑黑的回学校,然后说了一句话,叫辛苦不赚钱。跟我所思考的几乎是一致的,这简直就是句真理,这个世界上,赚钱的事情,从来不是辛苦的事情。

  你们比辛苦,比的过那些富士康的工人么,比得过农民伯伯么?但是他们比你更赚钱么?所以世界上,如果一个行业要靠比能力来赚钱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赚的只能是辛苦钱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还赚不了辛苦钱,例如现在一堆苦逼的淘宝电商。

  现在创业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大家说,创业有时候选择大方向很重要,因为赚大钱和赚小钱说白了,其实都会很辛苦,都很艰难,你路边开一个小店铺要做成赚钱,其实也不见得比做好一个国有企业要容易到哪里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样辛苦,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时候,大格局大趋势就显得非常重要,尽量去做一些趋势性的机会的事情,市场整体向上的机会,只要做的稍微好点,总还是有机会的,而有些行业,你在怎么做,其实都注定了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好。我们做投资的要去投资一个赚的是辛苦钱的时候,那就会发现我们赚取的只能是社会平均回报率,于是我们到最后发现得出的结论其实也还是尽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趋势性的投资机会,在大趋势性的格局里,在进行一定程度的铺量投资,能力无法量化,很难确切的预测,而大趋势的视野还是有一定的逻辑可循。

  周鸿祎有篇文章貌似是说,趋势之下无可抵挡,孙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话叫,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在牛逼,你也无法对抗历史的潮流,这就是趋势的力量。但是问题来了,趋势到底是什么呢?

  趋势是什么很难定义,我们其实看趋势这个东西吧,倒是有几个特征挺有意思,第一个特征其实是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的时候,才有意义,太早看到趋势其实毫无意义,你会错过太多的东西。

  也是为什么很多聪明人都赚不到钱的原因,趋势看到了最后就是虚无主义者,因为觉得这个也就这样那个也就那样,都没啥意思,看的太远的人,其实挺适合做先知,当然也很容易成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义更是不大,哥白尼在中世纪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于是就被火烧死了,太多太多聪明人死在了不在当下生活的故事里去,等好不容易撑到风口来的时候,他已经先没了。

  而如果,趋势都被人看到的时候,其实趋势的意义也就没了,当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时候,真理就会沦落为常识,你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和优势来成为一个布道者了,在现实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前些日子听到一个农民说,政府让我们种葱,我们就种蒜,政府让我们种蒜,我们就种葱。这个就是极为简单的朴素的趋势性发现的案例。当趋势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时候,你其实只能回归到赚辛苦钱的逻辑里去,记住辛苦钱往往不赚钱的真理吧。

  在这个特征里,我们收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提前预判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们尚未发现,而你却提前发现,也提前动手了,那你或许能有先发性优势。


创业心得与总结相关文章:

1.做家教心得体会与总结

2.团队合作的心得和感悟范文10篇

3.最新大学毕业心得感想与总结

4.最新投资理财心得体会

5.202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个人心得体会总结5篇

6.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感悟10篇

7.幼师培训心得感想与总结

8.企业管理工作心得总结

9.自考本科学习心得体会与学习总结

10.家教心得体会与教学总结

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