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 (Study Tour),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游学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旅行,或许是人类欢迎的活动之一了。无论一个地方记载的多么详细,我们总要亲自行万里路,一睹其真容。甚至说我们越是了解一个地方,就有着越强烈的向往。正因如此,才会诞生旅行家这个自由职业。他们或是将照片编成册,或是剪辑成视频,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众人分享。然而在照相机远没有发明之前,也毫不影响旅行家的出现,从晋代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到明朝“千古奇人”徐霞客,抑或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这些名字,早已成为了旅游的代名词。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写游记。这是当时仅有的记录方式,但古老并不代表落后。图像固然能直观的传达我们看到了什么,但在表达感悟中就略逊一筹了。而文字则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心灵交流,即使历时三百七十六年,现在看《徐霞客游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弘祖当年遍览华夏16省大好河山的豪迈。当然,文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往往代替了客观景物,别说是不同的人,就连一个苏轼,都能看出六种庐山。但在很多时候,这恰恰正是其魅力所在。今年1月底,我跟随生环学院的团队,展开了宝岛台湾的10日游学。足迹所到,南起高雄,北至台北,中临台中、南投,可以说游历了宝岛大部分知名的景点;时间跨度上,既参观了始建于民国的慈云寺、故宫博物院里唐宋的窑瓷书画这些蕴藏着历史积淀的载体,也见识到现代化台湾地标——台北101大楼以及辉煌熠熠的夜景。来到这里,我们总会想要留下些什么。笔者纵然不敢以旅行家自居,但仅仅成为每年三百万游客之一,也似乎有点流于平庸了。从我开始创作道路的那一天起,边走边写就成了我旅游的习惯,“诗行天下”不仅是一部央视的纪录片,也是我的梦想。尤其是台湾这个几乎是无处不成诗地方,它赐予了我太多的灵感。于是乎,众人眼里看见山水与人文,而我看见的,则是诗句的雏形,大有一种“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感觉。
此次游学,一共创作了8首格律诗,几乎是每天一首。虽然篇幅不大,但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有涉猎,而且并不流于机械的记录,每首诗最后两句赋上了当时的感想心境。将其排成组诗,起名为“诗行宝岛墨韵台湾”。其中较为工整的作品投稿到杂志《当代校园文艺》中,也算为台湾做个宣传。回杭以后,还饶有兴致的为它写了开头语,这里也无妨献丑,权当是引玉之砖吧:
山是诗,水是诗,台湾无处不成诗。四面环海的宝岛台湾,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风貌。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注定让游人神往不已。游山玩水,就免不了要吟诗咏赋。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就请跟着笔者的脚步。你会发现,台湾与我们,不过是一首诗的距离。
你是否也幻想过有一天能静静伫立在英国这片安静的土地上,感受英国的人文情怀。本篇将为你讲述真实的英国游学感想,看看这些从英国游学后回来的人的英国游学感想,看看这些人在英国的真实见闻是什么,是怎样自信的说出英语,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的。
一、英国游学感想:课堂文化
英国的课堂看起来是自由灵活的,但是实际上每一堂课都有这堂课的教学指标,学校比较注重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养,并且学校有独特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多英国游学感想提到英国的课堂内容丰富有趣,有一定的创造性并且学生大多数人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是中国教学还比较欠缺的一些方面。另外英国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也是课堂文化的一大特点,师生之间是平等友爱的。
二、英国游学感想:建筑风格
英国的城市一般都保留着有古典气息的建筑,一次又一次的维修翻新但是都没有改变属于英国的人文气息,属于英国的传统风格。去了英国回来的学生在英国游学感想中说道:“英伦风格的建筑大多数都有很浓厚的教堂元素,给人的感觉是神秘、庄周、严肃,英国的教堂为哥特式,教堂顶端为彩色玻璃,显得很古朴动人。”
三、英国游学感想:人文情怀
“英国人的文明礼貌真的让我感到赞叹和由衷佩服。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听到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词。在路上陌生人总是用微笑与你示意,在公共场合大家都自觉排队。”从这些真实的英国游学感想可以看出文明礼仪的意识已经融入英国人的血液中,英国人大多数比较严谨谦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透露着平等的思想,尊重每一个人。这对去英国游学的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回想起来,我能够有这个机会到英国去感受真正的英伦文化,真的要感谢我的父母。临行前,爸爸跟我说,你没走出去过,你会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世界。”从国外游学回来后有人在英国游学感想中感叹道。确实,孩子需要在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遇见新的风景,然后成就新的自己。
每一次游学经历都是人生中非常难忘的时光,参加游学的学生能够全面感受体验这个国家的文化及生活环境,先检验自己的国外生活能力。
出发时,孩子们心中除了对游学生活的向往之外,难免也会有对亲人的依依不舍。飞机上睡不着的时候,我也暗暗告诉自己说,一定要把孩子们照顾好,不辜负家长的委托。但后面行程中发生的事情,让我对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
孩子们带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到达悉尼的第二天早上,大家办理退房手续的时候。开始以为他们收拾行李都要很长时间,但没想到从收拾行李到办理退房手续都是大家自己完成的,而且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有的小朋友还主动给其他成员帮忙。真是有条不紊,我呆住了。
在分到寄宿家庭之后,孩子们难免会有害羞,不敢开口说话的情况。洋爸妈们为了能让孩子们能更快融入家庭,为他们准备了很多节目:骑马,看海,包饺子…一系列活动下来,不到一天,孩子们就和各自家庭的洋爸妈们融洽相处,玩在一起了。
成长,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
和寄宿家庭成员度过了愉快的周末之后,就是大家非常期待的校园生活了。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环节,怕孩子们来到异国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下子要和许多陌生的外国小朋友一起上课,会适应吗?
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我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在一个有趣的破冰游戏之后,大家很快和当地学校的小朋友熟络起来,各自交到了外国小朋友,午饭休息的时候他们还会和外国朋友们一起聊天呢,好不热乎!
让我印象深刻是在澳洲坚果园的时候。能够和澳洲的袋鼠、羊驼亲密接触,孩子们兴奋不已。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考验大家的勇气。看到工作人员手中拿着的蟒蛇,很多同学惊呼起来,接下来就是勇气大爆发的时候了:谁敢也像工作人员那样上前去拿蟒蛇吗?开始我以为,有一两个人敢上前,就很好了。
的确,开始的时候大家虽跃跃欲试,但都不敢上前。过了一会,才陆续有人上前,表情虽万千,但终于,他们克服了恐惧心理,一一上前体验着勇气之战了。
成长,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不怕。
插班当地中学的生活,在角色扮演了解澳洲购物习惯,小镇漫步、篮球运动、板球运动等兴趣活动课中,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便到了在校的最后一天了。最后一堂课的主题是“感恩”,孩子们用精美的贺卡表达了对寄宿家庭的感谢,一张张精美的卡片,寄托着他们对寄宿家庭的美好祝福。成长,是学会感恩。
经过这一次的澳洲游学之旅,除了收获了沿途美丽的风景之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成长。或变得独立了,或变得开朗了,或变得自信了,或变得目标清晰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游学,于我,于孩子们,终生难忘。
在一个阳光柔和的下午,学生老师们都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登上了驶往广东的火车,他们对广东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在这次的旅途中,铭刻在我心底的就是广州的“笑翻天乐园”、香港和处于深圳的华大基因了。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我们前往香港时,要过几个关口,当乘坐的大巴车驶入香港时,我们发现香港使用的是繁体字,并且每个标牌都有英文,因此可见香港发达的经济。香港即使山地多,但是它是一个极其繁华的特别行政区。在绿油油的山坡上,不时就能看到几栋高大的建筑,香港是被海水包围着的,这就好像一片绿叶丛在蓝色的背景的衬托下不时被几朵白花点缀着,格外美丽。
香港人民的平均年龄比中国大陆的高,原因是香港人的自立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就算年纪大了,也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工作,他们不依靠谁,一切靠自己。而且他们的品行都很优秀:排队时没有插队的,公路边没有乱扔垃圾的,公共场所没有大声喧哗的……
在香港,真的能学到许多。总有那么些人整天想着要找谁依赖着,可事实上又有哪些人能够让自己一直依赖下去呢?只不过是一时罢了,自己的路,总要靠自己永远走下去,不留遗憾!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里面进行参观,在里面的多功能厅里,刘欢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基因的知识:可以通过基因来复活古老物种,可以通过转基因来研制出新奇的生物,而且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着用好的基因研制出有利于人类的生物,工作正在进行时……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基因是那么奇妙,还有许多我们陌生的事物,有数之不尽的生命等待着我们去了解探索。而我们现在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未知事物,增长见识。
在这次旅途中,我们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集合总有人迟到,不团结,爱低头玩手机,可在老师的督促下,同学们都一一改掉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通过这次游学,我收获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一路上的老师同学们的陪伴和关心,增进了我们的情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真是受益匪浅啊!
在这龙舟争渡、粽香四溢的端午,我们五十多人,一起踏上了井冈山研学之路。游玩、远离被作业支配的恐惧,本应是值得庆祝的好事,可为什么偏偏是端午啊?如此美好的端午时光,不是应该和家人一起看龙舟、吃粽子吗?虽然我很不想去,但还是去了。
7号上午六点半,我们坐上了一辆大巴,共同前往目的地——井冈山。一路上,车很稳,山水很美,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一醒来,离目的地就很近了。我们下了车,来到了我们的大本营——“沃土胜境”。李教官先让我们站好队,按名字把军装发给了我们,叫我们五分钟换好后下来。等我们全下来后,李教官叫我们一二报数,分成了两大阵营——“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我当然是最强的“二十八团”的一员了。他还让我们自己取队名、画队旗和定口号。我们团的口号我现在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他们的口号我记得有两句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竟然用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匆匆准备了一下后,李教官带我们做了个游戏:所有人围成一圈,他在中间说一些指令,前面都要加“教官说”才有效,否则作废。有十二位同学游戏失败(我不在内),必须表演节目。他们都表演不出什么,于是教官让他们每个人说一个“一”字开头的成语,不能重复。后来再他们说的成语前面加一个“我在厕所”,于是便有了“我在厕所一飞冲天”“我在厕所一发不可收拾”“我在厕所一鸣惊人”这样令人捧腹的句子。之后,所有人乘车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
到了山上,我们没有先去博物馆,而是先去填饱肚子,毕竟饭点已到。谁知到了餐厅还不能开饭,还要先吼几遍餐前训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饮食约而精,长者先,幼者后。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须端伸正义。”念得不好还要重念。
吃完饭后,我们休息了一下,然后步行去了博物馆。我觉得我们是“身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好尴尬。博物馆内,有专门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不过我什么都没听清楚。然后我们去了烈士陵园,在山上不能打伞,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不过此时,我们就显得高大上了,因为我们的古装很统一,而且是军装,体现了对烈士的尊敬和怀念。烈士陵园台阶共有109级,第一组60级,象征着建园时间是井冈山革命烈士根据地创立的第60年,第二组49级,象征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回来的时候我们遭到了宇宙第一特大暴风雨的袭击,路面积水30厘米。好在只持续了三十分钟,雨小了,我们就赶紧乘车回到了根据地。
晚上大家一起包粽子,几桶粽叶很快就被我们五十多人消灭了。然后是端午晚会,晚会上让我印象最深的节目是那个女讲解员的独舞。一首优美的音乐响起,我们正陶醉其中。突然,从舞台左边窜出一只“妖怪”,瞬间把整个画风改变了。教官还叫我们跳了《社会摇》:“有一群社会青年,每当月圆之夜,他们会举行古老而神秘的仪式——社会摇……”还有什么《奥特曼打怪兽》,然后我看到一群疯子在手舞足蹈。还有什么《皇后大道西》,教官称之为“洗衣服之歌”,反正画风怪怪的……
十点后,香喷喷的粽子出炉了,怎么可能这么快?才两个小时啊!等我吃了粽子才确定,这是真的。平时我家包粽子,要四五个小时才能煮熟,可他们竟然这么快,应该是用了高压锅吧!
8号一大早,我们用过早点后,就一起前往山林中——重走红军路。去之前,教官说了一些注意事项和禁止去的人,比如患心脏病、哮喘、癫痫等的,还有习惯性脱臼的。好在我们五十多个人都没有这些情况。一路上,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路边还有植物科普知识的牌子。
来到山里,有一个小村子,人烟稀少,我们就在那里进行活动。饭前的活动很无聊,唯一有趣的就是抓鱼了。五十几个人,在一条长三十米,宽三米的小溪里抓鱼。谁说一共十二条的?明明只有三条嘛!有一条我差点抓到了,都怪那条鱼太滑了。还有捡鸡蛋,我一个人捡了八个,全场最佳。许多人连一个都没捡到,只能空手而归。饭前,教官在每个团选出几个人做饭。我只想静静地休息,便没有去。
饭后,我们小睡了一会儿,开始了下午的活动。我们每个团选出两名“伤员”,另外还有一名“卫生员”,然后教官教我们编担架、抬伤员。两个伤员,一个“头部中弹”,一个“腿部中弹”。教官问我们哪个是可以背的,我们回答头部中弹的可以背,教官大声否定我们的答案:“错!头部中弹是绝对不可背的!但看在重量上的话,还是背轻的吧!”虽然我没有背伤员,但是抬伤员也是很累的。结束后,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走了一条更远但更好走的路。
晚上,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部非常搞笑的抗日电影。记得小时候,每年都会有人来村里,用投影仪对着远处的银幕放电影。我早早地就占据了中心位置,等到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后面一片黑压压,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这几年,我看过的电影数不胜数,对着井冈山的银幕也不是特别陌生。不过,我还是怀念小时候,怀念那笑谈的时光,怀念那母校的老树。
9号,是最后一天了。不知怎的,大家的心情都沉重了起来,不是下午走吗?不是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吗?我们先体验了溜索和划竹排。竹排真的很难划!这和我印象中的龙舟不一样啊!龙舟所受水的阻力小,而竹排所受阻力很大。我们一起六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达对岸(30米)。这让我想起了“摆渡人”。
至于溜索,五秒钟就到了,也不是很刺激。然后我们又体验了打糍粑、做爆米花和磨豆腐。打糍粑我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见过,不过是机器驱动来打的。这次我体验了一下,锤子不是很重,但是打下去的时候,手上会感觉很震。做爆米花,我在动画片上也见过,不过我研究了一下那套装置,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额外功。烧好后,把“炮口”对准容器,一炮就好了。磨豆腐,就跟老牛拉磨一样,比打糍粑还是更轻松。后来,我们又体验了插秧和耕田。作为插秧高手,我插出的秧,算是最好的了。不过,我才插了几十株,秧苗就没了,真不过瘾。所谓耕田,竟然不是用牛或机器,而是七八个人纯人力拉一个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还要有一个体重较轻的同学站在上面。旁边都有一个老伯在用机器,我觉得我们简直是在做无用功。体验完了所有的项目,我们就按预期到达“战场”——往对方身上扔水球。可惜,昨夜的大雨冲坏了水管,玩不了。
下午,马上就要走了。同学们都看似云淡风轻,实际上心里很不舍。上了车,大家都心情沉重。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教官也上了车?难道要和我们一起走?或者还有什么活动?不出我所料,车走了十几分钟就停了。教官带我们去了“燕山书院”,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教官给了我们三十分钟的时间参观,这也是和教官相处的最后三十分钟了。教官叫了几个人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教官自己也说了一下感受,他说:“昨天晚上,我看有许多同学十点多还在写作业,非常地努力。我如果当年有你们那么努力的话,现在已经是军官了!”最后,我们在一个叫“法治广场”的地方合影。由于天气下雨,我们跟教官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那座山,那条河,那场雨,那条路,成了我们对井冈山最后的回忆。
三天就这么结束了。我有点不舍。教官是我们三天的老师,我相信几年后我还能想起他们。
教官在解释餐前训导的时候,教导我们,当我们富贵了的时候,不要忘记“路上有饥人”,要为其他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教官只是我们人生中的匆匆过客,但却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接下来,我会带着信心和决心,认真学习,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