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人才振兴是基础。人才是经济建设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践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培育实用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农村建设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辛苦走出农门的学子并未选择衣锦还乡,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现有的农村人口能力素质不高,思想开放程度不足,对新事物的认识不足,接纳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加上农村人才环境欠佳,缺少乡村人才培养、管理、使用等相关的政策、机制,从而导致乡村各方面发展滞后。所以加快农村的建设步伐,关键在于人才,应该像锦绣千村一样,重视发挥农村有技能、才干人才的作用,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优秀人才的带领来推动乡村建设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根本。乡村振兴最终应该实现的是人的发展,真正获益的应该是老百姓,如何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应该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农村改革40年的实践,启示着人们,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进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所以,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基本情况,构建契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产业发展体系,切实推动城乡的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组织振兴是必要保障。“羊群走路靠领头羊”,乡村振兴战略想要想真正的落到实处,需要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干部需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乡村地区脱贫致富。农民要致富、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将中央的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根据各地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建设乡村。当前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各机关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深入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干部管理、晋升等制度,推动村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对不能胜任、群众反映差的要及时调整。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 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在 2020 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当下的现实是,城市掀起“抢人大战”,而乡村振兴一线面临无人愿来、留不住人的难题。只有扎实做好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引育留用全过程,打造人才集聚的“引力场”、人才发展的“活力源”,才能解除乡村振兴人才之渴。
要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城市人才工作实践证明,政策措施往往具有基础性、牵引性、导向性的作用。乡村振兴一线的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较低,很难单单依靠市场作用来调节人才供给,更多地需要靠政策驱动。必须充分发挥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等各类政策资源,打造到边到底、相互衔接匹配的政策体系。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释放各类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持续做好迭代升级,逐步构建立体化、整体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高地”政策体系。
要突出价值引导,用真情实意感召人才、留住人才。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取向往往决定人才流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波澜壮阔的
“三线”建设浪潮,发达地区的百万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扎根西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下,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更需要加强人才价值观引导,强化思想激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服务支撑,加强感情纽带,全面激发人才服务基层的热情和活力。
要夯实平台载体,用事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但最核心的还是事业留人。只有强化乡村振兴一线人才事业激励,才能让人才创业有平台、干事有奔头,创业创新资源才会主动向乡村振兴一线集结,技术、资金、科研能量才会向农业农村汇聚。一方面,要善于“铺路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培训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全员培训、乡土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培训工程,为人才后续成长提升“搭好梯子”;另一方面,要敢于“给位子”,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两委”干部和创新创业,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大胆选拔重用,切实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突破发展“天花板”。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造农村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坚持投资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情感激活人才,
用事业成就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让人才落地生根,让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乡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乡村产业的同质问题。区域乡村产业的同质化,带来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等问题。由于特色挖掘不充分、部分产业准入门槛不高、乡村经济体量有限和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当前乡村产业存在单一化、同质化等现象,如多数乡村以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草坪种植、花木培育等为主导产业。乡村主导产业遴选应在更大区域统一规划下,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创造性,避免产业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等;此外,增强危机意识抓发展,树立长效的、可持续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产业升级理念,稳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2.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我国即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以来,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乡村,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域。当前,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出,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依然普遍存在,乡村劳动力特别是一线劳动力仍以老年人口为主,乡村振兴面临劳动力断档、传统技艺消失等风险。为此,乡村振兴不仅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更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扩散、延伸,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流动长效机制,特别是吸引年轻人口回流等,构筑多年龄段的劳动力结构,保障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工匠精神传承。
3.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是把乡村“蛋糕”做大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策略;但更要做好分“蛋糕”这道难题,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积极作用,不落下一个村庄、一位农民,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对此,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上建立合理分配机制,以“党建引领强村、合作帮扶富民”的策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硬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4.基本农田高效经营的保障。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工程,不仅要协调好城乡之间关系,更要协调好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关系。因此,乡村振兴绝不能放弃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对基本农田的经营带来冲击,对可能出现的基本农田抛荒、低效化经营等要高度重视。面对乡村振兴中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坚决执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完善保护补偿机制等,防止基本农田“非农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内涵都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属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