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这本书是由我们富阳籍作家郁达夫写的,郁达夫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常常把自身经历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古都的秋》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在作者的笔下,秋的景致朴素而生动,浪漫而唯美,有着特殊的风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下,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表现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艺术魅力。对于所描写的景致,作者的选择显得十分独到,如月色、槐树、蝉、柿子和牵牛花等。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文章更为活跃、生动,从而引导着读者沉浸与浓浓的秋意中。在描写秋天的北京时,郁达夫不惜笔墨描绘了破屋里面租客的见闻,而对钓鱼台、陶然亭和玉泉等名胜景观却略笔带过。于是,在详略对比之下,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寂寞和清冷。
郁达夫的作品向来富有淡然的感伤气息,其笔调清新而优美,具有较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作者在《故都的秋》细腻的绘景之中多透露出的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以及悲凉情绪,读懂作者,读懂作者内心孤苦的真实体现。
自小生于天津,冬夏分明,总有人感叹追不上春天的步伐。可岂止是春天,秋天的光影也只如蜻蜓掠过湖面,涟漪尚存而蜻蜓早已不知何处。
故都的秋,是远到不了“十场秋雨要穿棉”的境地的。往往立秋已过了许久,天仍热的如三伏一般,却在一场雨后急剧转凉,使人猝不及防。比起六月,十月的天才更像娃娃的脸。
秋,是收获,是丰满,是充实,是沉淀。沿乡间小路走过,盛夏至深秋,玉米由种子到结出果实。我们低头忙着生活不会在意,可岁月的流逝,骗不了自然生长的万物。终有一天我们抬起头来看,意识到人生短短数十载过得飞快,没时间慨叹人是物非事事休,也不能欲语泪先流。
秋的诗意,存于文学中,存于记忆中,却再也不能被真切地感受到。小时候在院子中与狗嬉戏,秋雨后沿墙捉蜗牛,草丛里捉蟋蟀逮蚂蚱,坐在板凳上描述云的形状,等小卖铺开门买两颗糖。我真害怕,如果有一天我的记忆也随光阴慢慢离去,秋在我的生命中还剩下了什么。
也许将有一个秋天,我站在田中,晚风拂过,带来熟悉的烤玉米的清香,带来麻雀叽叽喳喳的争吵,带来曾属于我的秋的记忆。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郁达夫先写出了南方的秋,用来衬托北方的秋。用看不饱,尝不透只能感受到一点点清凉的,南方的秋,来突出北方的秋那样浓厚的滋味。
郁达夫先生写槐树、写秋蝉衰弱的残声、写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写北方的枣子树,果树的奇景。写出了故都秋浓厚的意境,姿态。故都的秋,处处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秋的味道。
后面,还谈到了关于秋的文字。“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常常会让人感觉到悲凉。这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的。给人带来的感触,总是深沉,幽远的。
从文中也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这北国之秋的眷恋,喜爱之情。读完了这篇文章后,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少,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体会。可是,我们仿佛能看到北国之秋,那浓厚的秋意。
郁达夫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此生深有感触。悲凉沉郁的"故都之秋”;失散多年,竟成永别的好友"志摩";归家时丧子的"孤独者";孤独中前行的"零余者";被自我摧残,已颓废的"沉沦者"。尽管郁达夫的一生只49岁就终结了,但却经历了很多。
他留下的这一段段文字,何不是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声声呐喊。它表达着郁达夫心中,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祖国强大起来的热切呼唤。他也没有光靠空想,还积极参与了各种抗战活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之所以喜欢郁达夫的文章,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的心理独白,把一个“零余者”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地刻画了出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其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这就直接渲染了我的情绪,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郁达夫很擅长制造一个忧郁的环境或人物,这便使他的文感到更忧郁。
如果是我来写家乡秋天的场景,我不会像郁达夫先生那样写得那么悲凉。我想我更多的会写家乡的美景,我的家乡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特别美,虽然没有北国的秋天那么天高云淡的沁人心脾,但是江南的秋天细腻委婉,韵味悠长,也是很值得回味的。我并不想写在这里发生过的某一个故事,而仅仅想把江南的秋天写一写。江南的秋天是那样的美好!
总而言之,郁达夫先生所作的《故都的秋》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书,非常适合我们阅读,里面许多优美的语句,还有引用的典故以及写作方式都是很巧妙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