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避巷,残阳驼铃,花开花落。一个个小故事平凑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故事。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在她悠悠的笔墨之下,这个故事显得格外凄美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那时,小女孩英子用纯真无暇的脑袋思考世界,在她的记忆中欢笑和悲伤交织在一起,妞儿和秀贞的离去令她无限悲伤,但一个小小的皮球却又能让她开怀大笑。无数个让她难以忘怀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但最后却只是消失。
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甚至她那个慈祥而又严厉的父亲也在花落时逝去了,英子也在这时长大了。
英子,她可以忍痛让自己的好朋友妞儿,不,是小桂子和她的亲生母亲秀贞团聚,她所要面对的是二人的离去,剩下的只有悲伤和不舍。她们离开了世界上最关心她们,照顾她们的英子,也离开了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小英子,她仿佛从小就有着人人平等的信念,她用平常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好。
她和小偷约定了一起去看海,却不能不面对他为了弟弟偷东西的事实,她天真地以为小偷的终有一天会实现;她不想让妈妈伤心,撮合兰姨娘却伤害了爸爸;当宋妈离开时,英子才明白平日里对她的讨厌、嫌弃,如今都化为不舍;当她毕业时,突然发现应该扛起自己的责任,爸爸却在花儿落了的时候去世了。她经历了一件又一件事情,岁月年华,她也已经长大。
还记得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讲到:“就像我现在,抬头看见窗外蓝色的天空上,飘动着白色的云朵。”如今的我们早已没有闲暇时间陪妈妈去买菜,和爸爸一起种花,与家人一起说说话了,更没有时间像英子一样好好抬头望望天空了。邻居之间隔着一面又一面厚而重的墙,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一群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了,整天只是围绕着电脑、手机打转,完全没了本该有的童年和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属于自己的欢乐童年,那个考砸了怕回家挨骂,到邻居家玩耍一听到奶奶的呼喊声就跑回家,被邻居夸我的耳朵比兔子的耳朵还灵,每天只怀着梦想着要一颗糖的童年。
思绪很快就飞回来了,英子慢慢地长大了,突然发现,我也已经长大了。
翻开一页页的油墨馨香,思考一个个的人生哲理,相比之下,我的童年显得更无忧无虑,更活泼动人.这本神奇而美妙的书,让我感悟出真实的世界,为我呈出绝美的风景。翻过此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幽的古城墙的味儿,老北京的画面,久久无法在我的脑海中散去。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宋妈、爱花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日子,深深地印在她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大家与英子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此刻,我不禁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我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可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写和反面的烘托,把人物的样子写的淋漓尽致,性格表漏无疑,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在眼前,作者的写作世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悟出许多道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耳熟能详的曲调再次触摸我的耳膜,我仿佛又看到学骆驼吃草的小英子、疯疯癫癫的秀珍和身世可怜的妞儿。
《城南旧事》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写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双眼,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惠安馆”“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故事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读完这部书,我好像长大了。
拿起《城南旧事》的时候,书中的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而逝的岁月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读书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是文字之间荡漾着的一种淡泊与纯洁。在半个世纪的离别中,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飘零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罢,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朴素的东西,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一样,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
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最真挚的父爱。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就明白父亲不能看着女儿上台做代表,仅仅以一朵夹竹桃衬托女儿渴望父亲去看的心情。作者一直以来都把父亲的话铭记在心里,努力拼搏。文章写英子父亲病危,以花暗示了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不再逃避现实,她镇定地接受了事实,决定担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结尾。是呀,长大了就得负责任,长大就意味着不再让人担忧。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幼小生命的肩上,但是人的心灵已经长大,不再任性。
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诉说着盛夏的情怀......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份缅怀。落寞之后,那清越悠然、古朴婉转的音乐仍在耳畔萦绕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读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心潮澎湃,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是永恒的伟人。
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他们没有超潜质,却具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使他们敢于与命运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年幼辍学。虽一生坎坷不平,他却始终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地活着,被惟一的亲人辜负,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却仍然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如同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向痛苦地活着,却留下了不朽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最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因此能成功,是正因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战胜了命运,他的精神令世人叹服。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目睹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一生颠沛流离。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他选取了隐忍,坚持创作,直到离开人世。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以前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沉湎于享乐,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透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是个真正的贵族,也是广大平民的朋友。正因他的超脱和博爱。
这样的名人事迹还有很多,每一件都让人震撼不已,我敬佩这些坚强勇敢的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他们为榜样,坚信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几十年前的一天,罗曼罗兰完成了《名人传》的写作;几十年后的这天,我读完了这本书,对这本书有了很深刻的认知。
在《名人传》中,有“一心向善,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的贝多芬,有“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爱”的米开朗琪罗,有“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的托尔斯泰。尽管他们的事也不一样
,贡献不一样,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不一样,但他们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却如出一辙。
他们是应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斗士。贝多芬中年时双耳失聪,米开朗琪罗一向受到别人恶毒的污蔑和攻击,托尔斯泰被上流社会树敌。可他们都没有气馁,反而用不朽的作品来与困难斗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米
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是他们与困难做斗争的写照。
他们是为后世留下宝贵艺术资产的伟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末日审判》,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些传奇的作品为人类的礼貌增添了不朽的篇章。
他们是执着追求真理的勇士。贝多芬一生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米开朗琪罗始终发奋证明自己,托尔斯泰对无度挥霍极其不满。他们都为捍卫真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伟大的。
感谢《名人传》,它是我人生的指南;感谢《名人传》,它是我行为的标尺;感谢《名人传》,它是我远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