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习个人总结十篇

| 秋平0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实习都可以让我们更广泛地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把自己的所学真正的运用到社会中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新闻实习个人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十篇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1

在电视台新闻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就快结束了,可以用八个字总结这段难得的实习经历:时间虽短,收获不少。

回顾走过的点点滴滴,实习即难忘又充实。短短的一个月实习,让我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的普通人到切身处地的了解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让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我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视新闻的采写和制作。

一、有选择的看报

如果你是做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或经济新闻的,不要一到报社就盯着娱乐版和体育版看,那是在浪费时间。看看你和老师昨天一起采访,当天见报稿子,看看编辑做了哪些修改,并请教老师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写,仔细比较一下其它报社的同题新闻,找出给你启迪的东西。

要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些东西早晚都会用上。

二、认真做好采访笔记

如果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打字速度快的优点就可以发挥了,采访完了,稿子也基本敲个雏形出来了。如果没有电脑,一定要做好采访笔记,也许你老师在采访中记得很少,那是他知道了很多东西。但你不同,一定要认真的记下来,回到报社或家里后在尽快整理出来。千万别告诉我你还不会记录那!

三、先思考再下笔。

刚到报社实习的初期,如果不是老师特殊要求,在头一个月内别要求写稿子,这阶段你最重要的是学习采访技巧和老师们对新闻的理解,要向老师多提问题,并多听听他们对新闻的看法。思路理顺了,写稿子时自然会很快很流畅。“腿勤、嘴勤、耳朵长,是当记者的基本素质”。

可以说,实习是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除了考察你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以外,还考察了你的处世态度,做人原则以及处事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考察你是否懂得怎样做人。勤奋是首要的,到得最早走得最晚,通宵达旦这些都应该是家常便饭而不是邀功领赏的资本,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主动与老师的交流同样重要,不要窝在办公室里异想天开,要及时和记者沟通,善于和记者交流,要放得下面子,同样,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追求新闻理想,遵守新闻道德同样我们也不应忽视,在《经济日报》实习的第一个月里我主动上交红包1800元,对于其他诱惑更是坚决抵制,固守这一方净土同样是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此外,创造性地思考和大胆的实践也是专业实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质,我在《经济日报》的第一篇稿件《您买的元宵真的“圆”吗?》和在《法制日报》的第一篇实习生署名在前的新闻调查《“火炉”武汉职工中暑事件频频发生——高温凸显劳动保障盲点》,都是自己主动发掘新闻线索,从生活中,包括从媒体炒过的看似过时的话题中提炼新闻线索,大胆报题,勇于独立策划采写,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弄巧成拙,还是因为你是实习生。回顾走过的点点滴滴,从学生会主席到一名实习生,再到目前__级的辅导员,不一样的经历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这些经历也时刻在提醒着我,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应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刚开始的与各单位的通讯员确立联系包括对报社以及站内的情况进行宣传,到定期的询问和培养感情,再到有策划的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采写以及对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处理,新闻采编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我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同一时期所发稿件中我的稿量占了实习生的绝大多数,得到了站长和其他记者老师的高度评价。大二暑假在强老师和苏老师的帮助下,我在《湖北日报》政宣部进行两个月实习,同一时期我并没有间断在法制日报的实习工作。

用数据、用人物、用语言、用事情、用变化……诸多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写稿,当是实习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掌握采访基本功。“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界公认的经验之谈。这里重点说说面对面采访,须做到五会:

(1)要会记。就是把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人物、事情、言论、结果等,或详细或简明但准确地记录下来。不是所言必录而是有用则录、重点必录、精彩必录。

(2)要会想。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触发、联想到新的亮点和内容,再延伸采访,扩大视野。

(3)要会问。就是根据不同采访对象、不同性格、不同采访环境,采取交谈式的、求教式的、诱导式的、互动式的、乃至挤牙膏式的等多种方法,使被采访对象乐意介绍你所感兴趣的问题。

(4)要会抓重点。就是在采访中随时提炼、捕捉住重要的内容,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并在采访本上用自己明白的符号加以提示。

(5)要会积累。采访中的某些素材,不一定即采即用,很可能今后派上用场,是为储备,不要轻易舍弃。

(6)面谈完毕,还要尽可能索取文字、图片资料,如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这很重要,不仅能弥补口述之不足,发现新的素材,而且还因为文字资料更严谨,能规避报道出现差错。

当然,还有些采访需到田间、工厂、实验室等现场,用眼看、手摸、鼻闻、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类观察性的采访,实习生尤其需要珍惜,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因为一些突发性新闻,如矿难、火灾等,起初往往没人会接受采访,主要靠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来完成。

第三,重在发现和捕捉新闻。新闻有两类,一是发生的新闻,二是发现的新闻。前者很明确,多为一件或多件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如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武汉过江隧道开工等,勿需你费尽心机去寻找,报道好就行了。后者则不然,多为非单一的、跨时空跨区域的、甚至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这是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发掘能力才能报道的新闻。

怎样才能发现和捕捉新闻呢?这是个大题目,此处只勾勒几根线条:一是从观察中发现新闻;二是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发现新闻;三是从解剖表象中发现新闻;四是从多维思考中发现新闻,等等。此处举一个例子。

让新手跟着有经验的“老记者”做一段时间,远比闭门造车要学得快、学得好。

实习也是学习,失败也就是兵家常事。每一次的挫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成为了知识和经验。拿编辑新闻来说,由于没有专线记者带,“北漂”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充实的,这段异乡“充电”的经历成为四名学生心中难忘的回忆。这一次的实习让她们对电台这种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新闻媒体产生了新的认识,拓宽了她们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了大家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台节目的采写和制作。八个字——时间虽短,收获不少。

新闻专业的实习报告2

从4月10号去实习,其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实习中不断成长。刚开始电话采访,我都要思前想后,深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加油才拿起听筒。在嘟、嘟、嘟的电话等待声中,我总是暗自祈祷“没有人接电话、没有人接电话……”。在面对面的在访中控制不了局面,常常问到一半就不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了。遇到强势的人,我就被他的话所淹没,自己要问什么也被搞糊涂了。他们占据了主动权。对一个人的采访可能几分钟就完成了,可是为了这几分钟我可能要犹豫几个小时。面对这些都让我痛苦不已,虽然这段时间的实习常常处于痛苦之中,上面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是我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实习发现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一些实习生跟老师像朋友一样相处,老师有什么事都喜欢找他们帮忙,有什么机会也会首先想到他们。并非他们巴结或有后台。而是他们用朋友的态度相处。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多、技能多,能帮助别人的地方也多,帮助别人多了,别人也愿意帮助你,而你的人脉也广了,掌握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得改变他的思想,大多数时候你以什么心态对别人,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再不能处于独处的状态了。独来独往,别人不主动自己也不理会。把自己个在自己自己的小空间了。总担心别人的看法,把别人想的难以接近。开放的态度使人更快更好的成长。

实习能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实习之后才发觉对写新闻有很多疑惑,以前上的课都没有认真学,现在觉得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之前从来没有听过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课,但现在发觉传播学研究方法有在学习和实践中会有很大的作用,比如采访和抽样就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开始写作时我根本没想到这些,只是跟着一般模式走,没有指导思想,后来回想写作的知识才恍然大悟。比如写一个新闻他是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是要突出事件本身还是人情味这些都与所学知识有关。

人是很矛盾的。尽管新闻实习让我不断成长。但在实践中有很多挫败感和难过的事,还是让我对写新闻产生排斥。

而实习老师的话也正好说中了我的痛处“现在发现你的思维就是,一发现问题,就退缩,要求完美,自己却又不成熟。那么就会形成这样的模式,不成熟,实践,碰到问题,退缩,因为退缩更加失去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就会更不成熟,更容易碰到问题,更加容易退缩。这是恶性循环。”

老师的话也让我得到启发:实习中我真正要获得的不是新闻而是面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也许你害怕辜负别人的期望,但你怎能辜负了自己的人生。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3

一次在和曹骑士(曹筠武老师)、嘉欣吃面的时候,聊起了各自的大学。嘉欣说去过武汉大学,那天看到的都是垃圾。我很不服气地反驳道她一定是走错了,或者至少是看错。几番争论下来,双方貌似也都没什么办法说服对方。最后都被曹骑士嘲笑说:“真的还是小孩子,都说自己学校好”。其实说自己学校好的不光是小孩子,这样的小孩子长大了也还是要说自己学校好的。因为我们在这里成长,这生活过的一草一木便是最亲切的。

当时我就想说,现在不允许别人说自己学校坏话的人,将来走出去理所当然也会说南周是个好地方。成长身体的地方是哺育之所,塑造灵魂的地方则是神圣之地。

南方周末是我心目中的圣地。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强大的力量,恰恰相反,她经常背离我们的期许——很无力,就像《生于1984》里说的,有时候只是证明着“我们相互关注着,我们没有被抛弃”,而却难以改变任何东西。但越是无力,这状态便弥足珍贵。我们时常哀其不幸,恨不得她真的有通天的能量,可以说出自己所有想说的话;我们有时也怒其不争,对于追求理想的人们,眼下的情况,似乎总不那么理想。追求理想的人就是这样,背起行囊走在路上便是他们的全部生活,能够达到的应许之地或许就不成其为应许之地,因为停下了脚步,理想便随之而终。海鹏老师说,我们不能永远年轻热泪盈眶,但永远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富士康的一个月,带给我如此之多的成长,我从未想到,我的文章可以让老师夜不能寐,几欲泪流。那些转变与思考之前已有提及,在此不再赘述。之前我会写擦鞋稿,会写学生稿,也会写自己文青式的小怨念,而一旦想到要为这张报纸工作,并把它们印成铅字,所有的沉积便都来自编辑部里那一份份或油墨香未散或泛黄的纸张里。从01年的南周一直读到当下,她的启示很简单,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并不放弃对一个美好世界的希望,以达致“他日有人要来知道中国的历史,定要来翻检我们的报纸”。有时候坚持这些令人极为痛苦,可是一个曾在南周实习的师姐告诉我说,除了真诚和善良,她不知道还可以怎样走下去。

富士康之后的一次评报会上,老实说我完全懵在了大家的掌声中,就像一个凡人闯入了奥林匹斯山,言不能自已。坐在编辑部里,除了能经常吃到罚款买来的零食之外,还能听到诸神之激烈争辩,作为一个凡人,诚荣幸之至。

广州大道中289号,在这栋老旧的高楼里几乎可以看到当今中国传媒的所有形态:市场化前沿的党报,全国性扩张的都市报,高端化经营的周刊,信奉专业主义的财经杂志……还有一份周报,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南方周末。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在这里,读懂中国”,在这个连章鱼保罗也无法准确预知的全世界最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她有所坚持。她的楼顶上有一个不算很奢华的红色灯箱,但是每到黑暗降临时,它格外明亮。

亨利·鲁斯的教堂在近70年间栉风沐雨,传到中国,显然已变了模样。可毋庸置疑的是那仍是一所教堂,守卫她的人们拾起哪怕一瓦一砾,构建他们心中的图景。

南周所告诉我的是,大教堂,她塌不了。谢谢,就像你们知道的那样,许多人仅仅缺少一个坚持的理由。

灞桥折柳,终有一别。后会有期。

回望“富士康”:一个“卧底”的“自白书”

此前各媒体已经披露了不少关于富士康扑朔迷离的“内幕”,但连续自杀这个极端的死亡方式仍旧在逻辑与情感上都让人难以接受。于是编辑部决定派遣记者,以打工者的身份亲历富士康,还原真相。出于年龄上的考量,我有幸成为了最终人选。

去往富士康之前,我从未想过 “潜伏”、“富士康”这两个关键词会成为我的准记者生涯里的第一次巨大挑战,可能面对的一切或许都是未知的。然而未知,却成了让我前行的最大动力。这次特殊的调查,从4月10日晚踏上前往深圳的列车开始。

从偏见到细节

进入之前,我与几个在厂内工作了很长时间的老乡取得了联系。他们的回答让我有些诧异,之前媒体上很多的所谓“黑幕”,他们确有听说,但是涉及层面似乎并不那么广。例如保安打人,门禁严格,稽查苛刻,他们甚至都有自己的一套“化解方法”,就像是在学校里逃避老师的管理一样,学生们总能各显神通。那么这样一个厂区,何以自杀频发?所以进入前,我最大的担忧并不在于会面临多少未知的危险,而是如果厂区里一切正常,根本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即便有问题,也只局限在一个很轻的程度与很小的范围内,难以由此为因,导出自杀之果,那么这篇调查要何以为继。但是与两位老师的讨论让我暂时搁置了这种疑虑,因为这种极端结果的接连发生,由结果来看,是不可能没有原因的,背后必然有某种制度或文化上的原因。我的想象或许还是过于单纯了,进去之后只需完整客观地反映全部细节即可。

经过7个多小时的排队,一整天的体检,岗前的教育、分发,我随那一批的3500多人人一道,最终顺利进入富士康开始工作。前三天的工作甚至让我觉得太过轻松:没有什么活干,新人不让加班,工友彼此之间也还不太熟悉,采访任务也不急于开始。这样节奏的生活,与调查自杀两件事,仿佛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我进入之前最担心的事已然发生了。此时我的“日记”便带上了明显的“有色眼镜”,试图把每种现象每个细节下一个结论,试图把员工们的生活状态往压力过大、没有自由、管理制度有问题等等方向上靠,那段时间甚至只要从员工嘴里说出“压力”两个字,都能让我变得无比兴奋,我会立即记录下来。我总觉得在一步一步接近答案。但事实上,真相这个时候却在远离。

第一次以“卧底”记者身份与杨继斌老师碰头是正式工作的第一个周末。一个酒店十几层上的咖啡厅,大致说了说工厂里的基本情况,然后望着高楼大厦胡发了一通感慨,很兴奋于自己又暂时回到了真实的身份。关于选题,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杨老师问到“你觉得这个题是语文题还是数学题”,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语文题”,也许是因为我还并没有做“揭黑”之类调查的经验,也许是因为对于环境的一种直觉,我总觉得这一周我看到的东西,即便是戴着“有色眼镜”往那几个能逼死人的方向上靠,也显得牵强无力。但杨老师提示我这应该是“数学题”,一环一环的故事与细节最终要导出自杀的结果,报道才能成形。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逻辑关系,那么这篇调查就是失败的。当然,一切还在进行中,选题的变化还要看进一步的材料积累,“你也别抱太大希望”。我的作用只是忠实地做好一台摄像机,与一台文字输出机,“有色眼镜”必须摘下。

既是一台摄像机,那就不必想太多啦,取景器里是什么景色,带子上写入什么内容,关你这机器什么事呢?恩,这样反倒也轻松自然,每日保持“电力”就好。

这之后的文字已经发生了完全的改观。每晚发回的文字已经客观真实,我动用身体上的一切感觉器官,我只求细致与鲜活,而更少或者根本不去考虑调查的结论。工友们开心、幽默、青春、时尚,我也都一一记录下,甚至有时候篇幅比他们的焦虑、无奈更长。这样的记录让我很安心,因为我只需与看到的真相、感受到的情绪站在一边。

潜伏:隐匿还是出众?

为了不在打工者中过分突出,我特地挑选了平日里最不常穿的几件衣服,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刚从学校出来的打工仔。在小商店里购置日用品时,几乎全部选的是最廉价的商品。嘴上说的话也一概去掉“对不起”、“请问”、“谢谢”等,唯恐太文质彬彬而受欺负,或是显得与众不同。事实证明,这些“隐匿”的方式让我的生活看上去与他们全无二致,说话的方式改变也让我不自觉地融入了他们的谈话之中。气场相合,方能聊出更多的信息来。这也成了后来得到不少故事的“语言基础”。

但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采访大学生时,我要化装成正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与他们平等地交谈;与线长组长交谈时,不光要想出让他们注意到你的“噱头”(事实证明,只有我说不想干了,他们最会和我谈),还需要拿出更多一点的见识来,去与他们探讨这个大工厂里基层干部的升迁与前途。当我号称自己“要离职”而与线长“谈心”的时候,他本来是想要留我的,但我完全不关心“我自己”的前途,却只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个巨大的工厂:人多,机会少,基层干部压力大,带的人流动性太强,出不了成绩,就爬不上去——这都是我这些天观察的结论。他仿佛换了个人,不像和别的有离职意向的员工交谈时那种家长式的“教诲”,而是真正谈起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富士康等一些类似厂里的工作经历,现在作线长压力大了,但级别没动,工资一点也没涨。最后,连他自己也说“没办法,富士康就是这样的”,“要是情况还没有起色,也许我也就干到今年年底了”。坚持隐匿,但有需要时也不必害怕“出众”,极大地延展了我的“潜伏”体验。我甚至逮住一次占理的机会,直接与另一线的线长发生了争执,去看最终会怎样解决。

成功地变换2-3个身份,去与受访者平等地交谈,才是获得故事最好的途径。当然,“卧底”期间,兼有的身份越多越危险,所以这种变换最好在后期完成,以防有变。

报道中有关新闻伦理的考量分为两个方面:受访者与采访者。

对于受访者的名字使用,我们之前的想法是,只要不涉及工人们的负面信息或者隐私,用真名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做也是出于报道的真实性的考虑。但是报道出来之后,有个别员工不愿意自己的真名出现在报纸上,有关自己的细节被误读,现在他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情绪也十分激动。这是我们所未想到的。

尽管未涉及负面、虚构或隐私情节,且新闻事件的公共价值也很大,但每个人的情感与认知都不一样,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苛求。在面对预计不到的后果时,个人更信奉“最小伤害原则”。在未经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还是使用化名进行写作更为稳妥。如果要增强其真实性,可以在联络到受访者本人,征得同意之后使用真名。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一期报纸中就注明了“所用名字为化名”这一点,力求弥补。由是看来,“有不说的真话,但决不说假话”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真话与假话一样,可能伤害无辜的人。

进入富士康之前,我与傅剑锋老师、杨继斌老师仔细分析过作为“卧底”的我可能出现的风险:其一,被发现真实身份,结果无外乎是开除,问题不大;其二,可能被分配到危险的岗位,此时我所做的就是必须要想办法调离,或者,放弃这个岗位,再出来排一次队。最终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但为求稳妥,如果在出发前能够有一个成文的风险应对策划,则更为完备,其中可以包括对各种可能的危险的判断、应对,乃至结束后的心理疏导。

于现在的我而言,我倒希望尽快地揭掉身上的“富士康”这个标签,它只是我的作品,而我并非它的附庸。一个好记者必须不断地靠好作品来说话,而不是成为新闻的一部分。但要去掉这个标签只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停止努力,直到被大家忘掉,这个很简单;其二是马不停蹄地再次踏上某辆通往某地的“列车”,走去通往新闻的路上,这个难度更大、更未知。但我由衷希望是后者。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4

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及教务处《关于20--20-学年本科生专业实习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及新闻专业教学计划,新闻系20-级的61名同学于20-年2—6月份进行了专业实习。经过这120天的实习,同学们重回校园时带回了如下成果:署名文章237篇,广播报道132个,编辑版面88个,电视节目31期,网络专题33个,参与编辑的稿件万余篇。

更令人可喜的是,同学们在专业技能、新闻素养、社会经验和人生观的确立等方面都得到了培育和提升。现将集体实习经验汇报、总结如下:

五条举措是实习的前提

早在去年年底,我们就召开会议,成立了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副院长兼系主任宋建武老师挂帅担任实习指导小组组长,班主任做策应,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同时,科学设计实习目标,提出标志性媒体概念,合理安排实习单位、流程和日程。具体来说,是做好了以下五条举措:

一、责任细化

20-年11月,人文学院新闻系组成了由新闻教研室副主任刘徐州老师牵头、20-级两个班主任王永亮、王佳航老师参加的实习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实习指导工作。

根据20-级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依据20-年制定的《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专业20-级本科生实习计划》、《新闻专业实习的标志性媒体》等实习制度及标准,实习指导小组明确了本届学生总体的实习原则、实习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任务、注意事项等。20-级学生的实习指导本着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以学生为本两个原则,要求从实习工作启动到实习表彰总结,各实习指导老师严格要求,细化指导工作,帮助每位同学完成既增长才干,又体现个人专业兴趣的实习计划。

考虑到新闻专业实习时间长、实习中涉及范围广等特殊性,新闻系强调要从细节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按照学院的有关规定,新闻系及时为全体实习同学购买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摸清意向

为了保证同学对实习有积极明确的认识,消除各种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实习指导小组要求各班主任首先在班级内召开班会,讲清实习目的、介绍实习要求。

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的实习意向,20-年12月,实习指导小组还通过下发调查表、随时解答同学问题等方式,对每位同学的实际目标和规划进行摸底。这一系列摸底的目的,是为了使实习分配方案能够尽量满足每位同学的要求,与同学未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了高校专业实习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摸清同学们的实习意向后,人文学院新闻教研室随即开会布置实习单位的联系工作。这一工作涉及到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需要老师通过自己的资源联系到合适的媒体。经过全体教师近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共联系到实习岗位约80个,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

此后,实习指导小组一一对应,精心为同学们安排了实习岗位。

20-年1月初,实习博客正式开通。实习指导小组在1月16日首次贴出实习分配初步方案。经过两个星期的反馈,实习小组再次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了部分调整。于2月13日确定了实习岗位分配的最终方案。

三、充分动员

20-年1月初,新闻系召开20-级实习动员大会。士气不可以不鼓,动员会是号角,是预防针,是心理咨询,是预案会。会议现场,2004级的优秀实习生首先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自己的实习表现、实习经验及心得,告诉同学们如何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和巧妙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她们的讲述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实用性强,现场反应热烈。而后,人文学院副院长兼系主任宋建武教授详细介绍了系里为20-级同学实习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强调了新闻实习的特殊性及其在四年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并提醒同学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实习当中遇到的各种冲突。刘徐州、王永亮和王佳航老师也分别为大家鼓劲。同学们对未来四个月的实习充满了期待和热情,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实习单位、饮食住宿等实际的问题,在场的老师和2004级优秀实习生也纷纷用自己的经历进行了解答。

为了管理上的通畅,根据指导老师专业特点,同学们分成了9个实习小组,形成了指导老师—实习组长—每位同学的阶梯式管理路径。

四、陪送到岗

根据实习指导工作原则的要求,实习生到岗应由指导教师选择性陪送,以体现新闻系对实习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尊重。实习单位对我校实习生也非常重视,按同学各自的兴趣将他们分到了不同的版组,并分配了指导教师。

就这样,实习第一阶段准备、上岗工作,截至3月12日全部完成。同学们投入到了紧张的实习当中,实习生活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截至3月21日,同学们均已进入较好实习状态,在各自岗位上按照实习单位要求热情工作。

五、重视总结

我们非常重视实习总结会,这样保证了实习工作的有头有尾,是收心会,是鼓劲会,是温暖会。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的实习小组长制度、实习博客交流制度、实习简报发布制度、实习指导教师激励制度、优秀实习生奖励制度等对于保证专业实习的顺利实施,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总结实习中的经验教训提供了素材。同时,我们适应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新格局,专门引导学生制作了实习杂志《蜕变》(包括电子版)和电视片《寻宝记》,在新闻系广大师生中受到较好赞誉。

四个阶段是实习的动力

经过四个月的实习,同学们普遍反映对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大家在总结实习生活时,既感到沉甸甸的收获,也感受到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业自己即将面临的挑战。虽然由于岗位性质不同,同学们最终表现在媒体上的有形成果多寡不均,甚至一些参加团队作业的同学可能没有署名成果,但一样努力过,大家的收获是相同的。具体而言,在实习的四个阶段有不同表现:

一、实习第一阶段的表现:适应环境,踏实起步

对于同学们来说,实习是一项大消耗的工程,不管是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文学院新闻系对本科专业实习的重视与精心准备,使得20-级新闻实习的工作一开始便扎实而从容。现在20-级实习同学对待实习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实习大半个月,已经贴出了50篇博客,在博客上大家充分交流实习感受,相互鼓励,相互提高,虽然实习开始大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凝聚力却更强了。

实习使同学们体会到另一种成长。张邸同学总结说:实习,作为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怎样去工作,更意味着我们从此长大成熟了。长大了的我们,学着用一个积极的心来面对未知的新生活,学着用一个学习的心来充实自己,学着用一个勇敢的心来应对竞争。长大了的我们,更加爱护与珍惜自己的集体、学校,并主动维护她们的荣誉。长大了的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和友情的真谛。

对于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同学们也有冷静的认识,那些细致、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同学们有脚踏实地认真面对的态度。从实习第一阶段的表现来看,未来几个月,同学们将凭借自己的努力辛苦而从容地顺利度过。

二、实习第二阶段的表现:巩固思想,初试锋芒

20-年4月,人文学院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习学期的第2个月。在实习单位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各自的岗位上初尝收获。现在,实习过半,同学们业务能力增长,专业思想巩固,对新闻工作及未来职业状态也加深了理解。

为适应传媒业新媒介增长迅猛,多种媒介共同发展的格局,20-级新闻专业学生也被精心安排在报纸、期刊、广播之声、电视台、网络、通讯社等不同类型的媒体实习。在度过实习适应期之后,大多数同学已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工作。目前同学们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了所在岗位的工作规律和业务要求,并能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初试锋芒。一个多月来,同学们对不同类型媒体的运作规律逐渐熟悉,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同学们的实习作品分布在经济、政治、外交、法制、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实习,同学们也增长了知识和见识。

经过两个月的磨练,同学们开始培养起职业精神。《经济观察报》的杨文玥谈到了她实习中的心理转变:遭受过许多次拒绝采访,最初总会觉得气馁,但是编辑说‘只要我们做的事问心无愧,只要是真诚的,总会被感动,虽然被拒绝采访是很经常的事情,但是以后回头再看,不会毫无收获。’参加各种大型会议、电话采访让我对各种环境、氛围下的采访更加熟悉而不惧怕,渐渐有了勇气。

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实习的陈海斌同学说:记得刚刚来办公室,见到那些指导老师的时候,我们羞涩得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好,而现在已经很好地融入了这个整体。忙的时候,我们一起编辑稿件,空闲下来,在办公室一起进行飞镖比赛。可是说是其乐融融。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我们这次实习一大收获。

三、实习第三阶段的表现:心态成熟,感受进步

5月,人文学院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习的第三个月,同学们从最初的兴奋、好奇慢慢走向平静、平和,实习开始进入到较深层次的专业思考和实践阶段。而且,今年春季以来,新闻大事多,突发事件、政治敏感事件、灾难性事件多发。面对紧张复杂的局面,同学们在实习单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显示出了专业精神和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考验了同学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也显示出同学们牢固的专业思想。在灾难面前,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作为一个传媒人的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对媒体的报道有自己的思考。同学们基本熟悉了媒体的工作流程,经过初期的训练,绝大部分同学变得更加安心和用心,并开始进入深层的专业实践,多数同学已经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同学们的心态、情绪以及行为,开始逐渐分化,大部分同学经过前两个月的锻炼,对实习单位的环境、人员、规则都越来越熟悉、适应,心态也越来越从容、成熟;一小部分同学则在连续三个月、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感觉到了疲惫和失落。这个新情况引起实习工作指导小组的高度重视,本月实习指导工作加强了对同学们实习心态的辅导。

四、实习第四阶段的表现:受益良多,依依不舍

6月,人文学院20-级新闻专业同学进入实习的最后一个月。这一阶段同学们在实习岗位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习即将结束,很多同学感到受益良多和依依不舍。

在经过最初的适应期之后,同学们的业务水平从熟悉程序转入提升阶段。经过四个月的学习锻炼,同学们已经摆脱实习之初的青涩与懵懂,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得越来越熟练,独立担纲进行新闻采编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同学开始承担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由于表现出色,部分同学还得到实习单位的挽留,希望他们能够延长实习期。

四个月来,同学们凭借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品格赢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信任。在《新京报》评论部实习的史会元同学、在儿童杂志《动动漫》实习的马妍同学被实习单位再三挽留,希望他们能够延长实习期。在《精品购物指南》实习的张蕾同学则获得实习单位聘任工作的邀请。

三点收获是实习的目的

成果有形,成长无形;成果有限,成长优先。实习不仅仅让同学们有机会通过现实的新闻工作环境对学校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动手能力增强,而且磨砺了同学们的品性,使同学们的专业思想更为稳固,心态更为成熟。总结而言,同学们在实习后主要有三点收获。

一、树立专业精神

通过实习,同学们深知,记者的荣誉就在于深刻地关注和记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不断地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所在,深刻地反映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弊端,从而以新闻的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张大伟在实习感悟里如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六月,我最怕六月来了。学了三年新闻,看了三年古往今来记者,现在自己扮演了四个月的记者,我也喜欢上了这个角色。让王夕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台长听了她做的一期节目,说很不错。虽然有老师指导的成分,但是她感觉很有成就感。因为那期节目她做得很辛苦,光是跑顺义就跑了两趟。在那一刻,她觉得辛苦是值得的。

王黎莉在5月12日那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媒体的责任。当时她正在中新社里实习,整个社里乱了一下,也听到楼下有跑出去的人惶惶不安,但是马上每个人都忙了起来——没有人忙着给家人打电话,听到的是马上联系地震局、快发通稿、五要素齐了就发稿、派记者去四川……那一刻,记者的职责这个词那么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对传媒来说,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境界:人性境界——对人类价值的追求;理性境界——对真理价值的追求;超越性境界——对生存价值的追求。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文化关怀。二、情感关怀。三、成长关怀。四、社会关怀。这就要求自己在文章中,力求跳出小我,获得一个大我的人类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己的倾吐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

《精品购物指南》虽然是一家娱乐服务性较强的媒体,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随便,很注重消息来源,很注重媒体的公信力,张蕾说:就像主编经常教我的:任何一个信息渠道都要进行核实,我们必须对受众负责。这时候,她深刻认识到,真是诚之精髓。大真无言,大真为美。诚信自古就是核心道德之一,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新闻事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

美国新闻界巨擘普里策在一篇名为《新闻学院》的文章中曾大力提倡新闻学教育:铸就未来共和国的力量就掌握在未来一代的记者手中。同学们在实习中逐渐意识到,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传媒都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为己任。为之而奋斗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毕生的追求!真正有良知的记者应记录真实的中国,并以其人文理想推动中国的文明与进步。这种传媒人之爱有三个层面:第一、无私忘我之爱。第二、物我合一之爱。第三、天人合一之爱。史会元说:新京报是一家京城的新兴媒体,由于南方报业集团参与管理,其理念有别于京城的各家老都市报,更加亲民化,尤其是其言论更加大胆、新锐。逄成欣说:在实习单位,感受到中青报能做出冰点时评与之正气、严谨的作风分不开,既耐心细致,少说多做;处理问题时又灵活应对,不拘泥形式。

二、磨砺职业心态

通过实习,很多同学把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真正结合起来,他们更热爱新闻,更愿意通过努力,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中新社的吕可珂说:实习前的我并不想今后从事新闻方面的工作,但经过两个月实习,我的想法在变化,现在感觉当记者也挺好的,能让我把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儿写出来告诉大家,向大家传播好的消息、好的心情,这个过程很开心、很温暖,我喜欢。张大伟同学说:实习已经近两个月了,一开始的兴奋也慢慢归于平淡,感觉自己也渐渐融入了中新社的经济部的工作氛围,像一块干枯的海绵拼命的吸收来自外界的一切信息和知识,每一天的醒来都让我兴奋,我迫不及待要面对今天的挑战。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名目繁多的各种会议,国家领导到普通市民,从五星级酒店到市井胡同,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现在,我觉得做一个记者很快乐,像镜子一样反映着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点滴变化。有时候看镜子,我分不清自己是个学生还是个记者,我想,我喜欢上了这个工作。我很快乐,我不喜欢重复。

实习中,同学们对新闻操作技巧,新闻从业环境、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等也有更深思考,实习使同学们对行业环境更为了解,对新闻的理解也从书本上应然的讨论到实然的思考。

逄成欣同学说:在实习单位,感受到中青报能做出冰点时评与之正气、严谨的作风分不开,既耐心细致,少说多做;处理问题时又灵活应对,不拘泥形式。

不过,并非所有同学的实习都一帆风顺,也有一些同学在实习遇到困难时难以自我调整和适应。实习工作指导小组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指导。对于个别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很快适应实习生活,甚至产生负面心理的同学,实习工作指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其转换了实习岗位。对于由于私人理由要求提前结束实习的同学,实习工作指导小组则提出了严肃批评,并再次申明实习纪律。此外,实习指导老师还建议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实习成果观,帮助同学们摆正实习心态。

三、锤炼事业品格

实习是同学们从校园里走出来,接触社会的开始,特别是新闻工作本身是需要广泛社会交往的工作,同学们深切感受到通过实习,他们还得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培训。

在《精品购物指南》实习的黄鸿毅说: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与周围的人事关系是良性的,才能在集体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林芳斐也认为,两个月下来,她学到最多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如何与人交往。

在凤凰卫视的胡晓和李晨平日较文静,她说迄今为止,我想我们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懂得了怎么与别人有效的沟通、交流。但是,就在一个月前她们还为此焦头烂额。第一次老师让我们去找嘉宾的联系方式时,我们甚至不知从何入手,以前都以为联系这样的事应该是有专门的部门或工作人员去做,心想这些人以前闻所未闻的,突然要让去把他们的电话号码找出来岂不是很不可思议?现在她们已经拥有更主动更积极的心态,懂得沟通、交流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后来我们在录棚的时候,还会主动跟那里的灯光师、摄像师等老师交谈,问他们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这在一个月前的我们是不可能的。

韩雅堃同学说,一个真正优秀的记者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格的人。这种开放,不仅是指要有开朗的性格和善于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要有开阔的眼界和活跃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屈的精神和韧劲。在这段实习生活中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老师所说的开放的含义和真谛。

胡晓无比珍惜在凤凰卫视实习的4个月:这是实习的最后1个月,我们的实习开始倒计时。随着天数一天一天的减少,我们因不舍而更加珍惜所剩的为数不多的实习时间。四个月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个团队里,我们真的吸取了很多的养分。如果说,在学校我们的知识是老师传授的、给予的;那么在社会上,那些技术、经验、方式却是我们踮着脚尖摘来的。态度决定一切。你有多积极,你就有多少收获。

康燕清同学说:四个月的实习,增长的不只是经验和阅历,还有心智,在实习的过程中经历了迷惘、挣扎、追求然后思索的心理成长的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看不懂稿件的痛苦,也有做出采访的快乐,有连转四趟车的辛酸,也有半夜一个人赶不上公交车的恐惧,但感受最深的还是在学到新知识时的充实。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5

实习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了解了很多报业知识。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欠缺的东西——人际交流。作为新闻记者,这个能力意味着你能否使采访对象信任你,把积压在心底的话向你透露,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特别是在人物专访时,这往往也是一条新闻取胜的关键。除了不断练习与人交往的能力,我的体会还有采访前务必对你的采访对象做一个全方位的背景了解。这样做可以使你的采访对象感到自己不是和一个陌生人交谈,不仅会很快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像老朋友一样聊天,也会获得对方的尊重。

初来几天,由于语言不通,我在外出采访时遇到种种困难与阻碍。台里便安排我暂随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跟班学习。做些繁杂、琐碎的事情。扛机器、抬三脚架,我一度陷入迷茫与失落中。我曾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当初选择基层,是为了锻炼砥砺,让青春在沃土中燃烧。但现实与理想却相差甚远,心中便渐渐萌发打退堂鼓的想法。我把心中的烦恼与困惑告诉爸爸,他沉吟道: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要挺足磨砺,越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越要用心经营。我如梦初醒。开始意识到家人的良苦用心和自身承载的责任。在往后的见习过程中,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圆满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15天的见习期结束后,我单枪匹马跑新闻、下农村、进车间、入厂房。我几乎走遍了炎陵的大半个地区。切身感受到农村的贫瘠与老百姓的需求,深感肩负的责任。我用镜头一一捕捉新农村的变迁,用手中的笔记录老百姓的呼声与愿望。也深刻体悟到前新华社社长穆青所言“人民的记者”这句至理名言所蕴含的真正分量。

一个月后,台里为了整合资源和提高新闻效果,实行分组制,将一个整体的新闻部划分为时政要闻组、民生组、经济组等多个新闻组。台里根据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优势,把我划分到时政要闻组,每天跟随领导视察开会,下乡调研。时政组除我之外,全是资格老、阅历深、理论强的老记者。我深感力不从心、压力重大。但我不甘人后、奋起直追。经常是熬夜硬啃长篇大论的政治书籍,大量浏览《人民日报》等党性、政策强的党报党刊。并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省领导来我们县调研。我奉命采访,《湖南日报》的记者也来了。在记者席上,我同《湖南日报》记者交谈,向她虚心请教关于新闻的宗旨意识和写作技巧。她毫不保留地向我这个新闻后辈,传授新闻学的知识,例证新闻写作规律。并勉励我有心就一定行。我心存感激,并时常告诫自己做个有心、有理想的人。现在,我仍同她保持联络,并不时把自己的新闻作品请她指导与修改,每一次,都获益匪浅。这一切,都会成为我在新闻路上不懈探索与追求的源泉和动力。

两个月来,我参与了《中华茶祖节》、《群众文体活动》等重大活动的报道,有些新闻作品发表在省、市等各级媒体上。有压力,也有动力,这一切源于我对新闻事业的挚爱与追求。从当初在新闻路上的摸爬滚打到履行记者使命,从民生到时政报道,每一步,都镌刻着我的成长印记,点点滴滴,凝聚着我的心血与汗水。

服务基层,我无怨无悔,并坚信在广阔的农村大地,在艰苦的.边远地区,只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就定能放飞梦想的翅膀。谱写华丽的人生篇章。

在此,我想告诉在校的学弟学妹及仍然奔波于各大求职场所的毕业生们:热爱泥土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扎根于沃土的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道理很朴素,却颠扑不破,青年一代应该有远大的追求,但实现远大追求的,却必定是积“硅步”、聚“溪流”、起“垒土”,始于平凡,而平凡的地方,往往最富有活力、最需要人才,最考验人的素质。那种急功近利、怕经风雨、眼高手低的情绪,只能使理想一次次破灭,或者使成功的机遇与自己擦肩而过。

在湖南娱乐频道实习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收获良多。虽然,没有一开始想象中那样,自己的所学,自己引以为豪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枪实弹”得到一番实践,但所见所闻让我有所思,增长了见识,对电视台这个行业的基层有了客观实在的认识。

湖南娱乐频道注重的是娱乐节目,和我之前所学的新闻专业还是有些出入,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刚进频道时,台里正好在筹办开年大戏《牛气逼人》,这是一档大型真人互动游戏节目。在赛事组,事情很多很杂,这就需要自己的细心了。工作期间我被分在了管理参赛者这一块,在他们参加节目之前,需要我们为他们讲解整个游戏的规则和一些安抚工作。虽是一件小事,却锻炼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后期编辑工作,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后期制作的相关软件。整体上对录播节目的整个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牛气逼人》节目一做完,甄选《丑女无敌》第三季男主角的活动《无敌一号》又开始了。从海选、初选、复选到最后的总决选的工作自己也都有参与。这是一档选秀类的节目,每一场也都是直播,与之前的节目相比,整个活动的构思方面也会更加的完善。直播前的每一次彩排是最关键的,从中学到的东西也很多。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整个节目的流程要清楚地知道。一个节目的诞生,会根据节目的性质对导演、主持人等作出选择,从台前到幕后需要各个环节的接应,如制片、服装、美工、化妆、道具等。通过自己的观察还了解到,每次彩排之前都要确认好前期制作所需要的设备的档次及规模,配备摄像、录音、音响、灯光等特技人员。除了现场的导演指挥之外还需要与转播车内的导播相互沟通,确认好镜头序别、景别、角度和特技的运用。每一场的直播,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很忙碌,但井然有序,体现的就是良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实习,真正进入到了社会,我才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和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在学校,自己学的本来就不是很多,现在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道理。其实在每一次的活动当中,不管自己负责的是什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认真和细心,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自我总结,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以便改正。

亲身体会了才知道,做电视这一行是很辛苦的,通常会加班到深夜,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可以说,实习是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除了考察你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以外,还考察了你的处世态度,做人原则以及处事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考察你是否懂得怎样做人。勤奋是首要的,到得最早走得最晚,通宵达旦这些都应该是家常便饭而不是邀功领赏的资本,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主动与老师的交流同样重要,要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努力去配合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有这样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才会有进步的空间,实习也就有了它真正的意义了。

从今年2月份开始毕业实习,到现在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在县台做过新闻,现在在江西电视台一个栏目见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真的是学到很多东西。实习是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成长。

我认为实习就是学校知识的实践化,是考验学校知识是否掌握的良好途径。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充电。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中得到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记得第一次发稿的时候,被主编修改了好多次;记得第一次出镜时,摄像无奈的表情;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时候,语言不通的尴尬等等。都让我明白了做一名记者、媒体工作者的不容易。

实习期间也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媒体,但是我觉得要对的起自己的专业,要加倍努力。

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去医院做采访,那个医院就是不让我拍摄图象,他们不相信我是电视台的,而且我作为实习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的证件,这真的让我非常难堪,最后只好当面给新闻中心的主任打电话,才化解了这样的情况。现在想想也真的比较搞笑。但是最后采访还是完成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把工作做好的。

在学校里学的大多都是理论的知识,但是实习真的让我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知道了做新闻的具体流程,知道了新闻语言跟常规语言的差别,明白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定位,以及这份工作的责任。

实习中也会有人否定你,但是我一直认为越是批评的话,才越能让自己成长。因为虽然听起来很不好听,但是仔细想下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就真的应该马上改正。

实习中我坚持做到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还记得有一次,新闻中心的主任问了我一个问题,但是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据,主任说确定吗?我就不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要进行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我就有过稿子因为“硬伤”问题而被退回的情况。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和紧张,怕又被退回来。

实习让我更加了解了电视媒体,并参与其中,带着实践的经验,我要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为以后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做好充足的准备。我参与其中,我乐在其中,我仍然充满了斗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媒体的前辈们看齐,积累更多的经验,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当个“杂家”,不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只求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我推开了建工集团新闻中心的大门,我有幸来到《湖南建工》编辑部,进行专业实习。在这宝贵时间里,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天到新闻中心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的,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完全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负责带我的戴姐和蒿哥给我介绍了部门的大体情况。第一天,他们没有带我采访,而是让我阅读他们编辑的报纸。说实话,以前看报纸往往只是看个热闹,根本没有意识去观察新闻的思路和写法。

从第二天起,我就跟着戴姐和蒿哥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采访。一旦接到新闻线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立刻奔赴现场。我们一般的工作流程是接到领导电话,立马出去采访,然后回来写稿。任务多时,稿子往往不止一个。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记者的生活并非像想象中那么浪漫。

新闻需要注重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时间、地点等必须要精确。刚开始采访时,自己总不注意,人名地名没有留心去反复核实。在戴姐和蒿哥的嘱咐下,我知道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其实是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错误的人名甚至会影响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另外,新闻中每一个字,每一个称谓都要准确具体。

作为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相比之下社会知识和经验也同样很重要。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就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记者是综合性人才,对每一领域虽然不能都像本专业那样投入,但至少都应有一定的涉猎。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看书,多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在实习期间里,我感到最辛苦还是赶稿子,但辛苦归辛苦,我的写作水平却大大提高。最初写稿,我总是抓不住新闻点,偏离采访主题,写的稿子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找到那么点儿感觉。休息时,我会仔细对比我和老师的稿子,揣摩老师的思路,分析自己的不足。另外,我常留心报社内部的评报栏,看编辑们的精彩点评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虽然还不能像老师一样,将一些生硬的数据转变为一篇顺畅生动的文章,但是经过努力,我的稿子被老师改正的地方越来越少,得到的肯定越来越多。

在实习期间,戴姐和蒿哥让我发表了许多篇文章,这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体会到了新闻采写的艰辛,提升了自己的新闻素养,而且增长了见闻,锻炼了自我,为我接触社会搭建了平台。在新闻采写方面,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习不过短短一瞬间,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三年的宽度。我真心地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6

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认知,我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打算。应该说这整个过程就象海绵吸水一样,是个大量吸收的过程。但是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说学到所有的技术和能力。老师说得对,大二的实习机会最重要的不是说要学怎样的写新闻,而是要看到在资讯发达的社会,作为一个媒体人是怎样做的或者作为,是怎样做新闻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一天,我都会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学到的和自己的感触,因为我觉得记录是一种习惯,一种姿态,可以让自己在停留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也因此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实习感悟

一、心态的蜕变和新的姿态

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想诠释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带给我有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它带给我的收获是心态的蜕变,是一个从茫然到理性,幼稚到成熟,虚幻到现实的变化的过程。坦白地说,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当我被介绍给各个部门的时候,我是很害怕的。因为我知道我和他们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我迷茫的是我该做些什么,每天准备些什么。当我看到带有隔档的办公室里常见的那种安静时,我怀疑我该怎么继续来这之前的那一腔热血。但是此刻我把实习理解为一种心理的适应过程。我必须适应,因为我需要带着这份经历和感受在两年后踏上这个舞台。

我接触了电台的很多、,还有dj主持人,在和他们交流的点点滴滴中,我收获很多。以前虽然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是那是感性的,而且经常被自己的一句“我还是个学生”填充了这个“凹洞”。而现在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开始学会思考。虽然是实习,但是我能感受到一种压力。我希冀成为这里的一个女主人,但是我要付出的远没有以前想的那么简单。我开始把我的理想具体化,现实化。我想要的生活也因此有了方向,也更加明确了我的下一步该做什么。我觉得这是我这次实习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对理论知识新的认识

我虽然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是一直以来,我认为学校学习的新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是没有什么用的,甚至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一切只是为了考试去的。但是实习之后,我发现理论和实际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那么可能连自己现在在干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实践中,特别体现在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和采访活动的操作上。只有了解了理论基础,才不会对眼前的活动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是新闻专业的实习生较其他专业的实习生的一个优势,也是我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巩固,不要埋没自己的优势。

三、勿以事小而不为

我记得刚进单位的时候,晨曦老师交给我个任务,就是为她早上直播的《早班车》找新闻。因为这个节目的内容不仅仅播的新闻,还需要从各大网站摄取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实事新闻来填充。但是那个时候我心理很不愿意,我认为自己不是“廉价劳动力”,这些“粗活”不值得我去做。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此“简单”的活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犹如大海捞针,哪“根”才是真的“针”呢。第一次我选出来的那些新闻素材对比老师选出来的,还真是“大异小同”。我便认真研究老师的方案。发现老师找的新闻有四个特点:

1、是当天上的头条或者是红字标题的。

2、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的比例稳定且都是要闻。

3、对受众群关心的房产、股市等动态报道不少。

4、和交通有关的一些新闻(我们是交通频道)。

如此“小”的事情却蕴涵着大道理:找新闻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找,才能赢得的受众。于是我开始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找新闻。渐渐的,我找出来的新闻和老师的是“大同小异”。最后,老师放心地将这个方案全部交给我去做。每天我有空就找,这大大提高了我对新闻的敏感性和素养。而且在这个找与筛选的过程中,我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充,真是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不管什么事情,勿以事小而不为,它总有它“为”的原因。

四、“准备的时候要充分,操作的时候把要自己放在底线上”

其实这是晨曦老师(我的'播音老师孙晓明)的一句话,它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对我的帮助也很大!那是我第一次上直播节目(是晨曦老师主持的《汽车cd》栏目)。在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因为过于紧张而卡住,幸亏晨曦老师及时补救才没有影响直播。在下节目后,晨曦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尝试第一次的时候总是担心会把事情搞砸,缺乏自信因而退缩。晨曦老师告诉我,要做一个把自己放在底线上的人。最低底线无非是把事情搞砸了,那又怎么样呢。

通过这个来给自己信心和勇气,但是准备的时候要认真充分。这些话在给我第二次上节目的时候带来很大帮助。我需要这种“最低底线”带给我一种淡定。我个人还觉得这句话不仅在社会实践中适用,它也适用于我们的学校生活。从广义上讲,大学的四年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相当于进入社会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充分。从狭义上讲,我们具体面临的每一场考试就是一个操作的过程,不能太紧张,要有底线意识,而这一切是以充分的准备为基础的。这是我在实习播音主持中的一点点感悟。

五、外出采访给我的点滴感受

实习前期,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外面和老师一起“跑新闻”。为了让我有的锻炼机会,电台给我安排了路家兄妹中的3个老师带我。所以那时候除了中午找新闻的时候能在办公室看到我,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外面,使我有了很多“见世面”的机会。

1、对行内知识要懂,对行外知识要明

因为我是在交通频道实习,大部分时间和交通方面的人打交道。而我发现对于交通方面的知识十分的缺乏,以致于在很多方面显得棘手,采访的深入也会受到限制。我对交通方面的知识是后来在实习期间收获的,这是个教训。我觉得以后应该在接触一个新媒体之前就要对这个行业有关的东西有所了解。而且对行外的知识也要了解几分,因为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2、自信、开朗、真挚

这是我参加采访活动时给自己总结出来的要求。

在我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就听别人说过,这个职业需要很广的交际圈。这次参加实习以后我真正体会这一点。“人不熟,谁会主动给你提供素材啊?!”是啊,朋友圈广,哪里有事哪里就会主动打电话找你,这样就不用担心丢失了大事件。然而要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朋友圈需要自信、开朗、真挚为基础。我在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脸红,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样容易让采访对象产生紧张,影响采访效果。所以接下来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3、访前准备即临时准备不可少

我已经学过《新闻采访教程》,里面有个引用“事先有研究、有准备,是采访深入、效率高的关键”。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访前准备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个老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举个例子:8月6号,市一个联合国维和战士何诚刚载誉归来。当时要做这篇稿子的是赵老师。因为接到通知很突然,对他在利比里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的老师立即下载了很多关于他一些资料,了解了他在利比里亚的事迹和生活。我们那次的采访很成功,因为我们在了解他的资料以后,就有了采访的侧重点,避免了无谓的话题。

我们需要在平淡的事实中挖出吸引眼球的部分,不仅仅要靠平时的磨练,更需要对整个事件的“了如指掌”。

六、跟学习编稿的体会

跟周老师学习编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写的被采用的稿子基本都是改写新闻的稿子,自己独立写的新闻稿被采用的只有一篇。从我个人观点看,我们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发现一个好的新闻素材不难,难的是笔下的功夫。我在和周老师学习编稿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体会:拿个新闻素材改写是很顺手的。因为我学过《写作教程》,知道消息的写法,加上我们改写的稿子是用来播的,要求没有报社那么高。然而当我出去采访回来要自己独立写稿的时候,就有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哪些方面是该写进去的重点,哪些方面又是可以舍去的。这是编稿的一个“上手慢”问题。所以我觉得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反思与打算

实习过程中点点滴滴和滴滴点点的真实和刻骨铭心让自己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知道自己在社会这个大坐标轴上还在原点的左边,需要加大马力才能真正成为原点右边的一份子。

这个月的实习,我参与了不同的活动,采访、播音、参与策划、编稿等,对领域内的各个岗位都有所了解,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媒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差距和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这次实习,我感受到了压力,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弥补的东西也不少。我曾经觉得新闻专业没有什么好学的,尤其疏忽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在我发现其实我们新闻人每做一步,当中都有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影子。而且知识面也是必要的。因为无论是采访,还是采访前的寒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面和对该行业知识的了解。虽然临时准备很重要,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平时准备这样的一个积累的过程。

从实习的开始到实习的深入,再到实习的结束,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有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定位,一个回校后现实的计划打算。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业外大量扩充知识面,提高自己作为一个准媒体人的素质和涵养。

3、树立信心,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

4、努力学好英语,尽快通过等级考试。

5、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写一些新闻稿子,多思考,多练习。

6、学好标准的普通话,参加等级考试。

7、学会吃苦,不完全依靠亲人的力量。

实习结束了,我会带着这份成果和收获回到学校,做自己该做的事,为自己的将来加大马力。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7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编辑整理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4、印刷出版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

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8

实习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联系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成功走向社会做准备。

20__年11月,将是我学生生涯最后的一个阶段,充满期待,又满怀焦虑毕业后,我能挤过百万就业军的独木桥吗?能胜任公司交给的任务吗?相信这是每个毕业生不敢松懈的问题,因此,怀着对自己未来的打算和期望,以及在父母的强烈催促下,我从事了与我专业符合的职业。锦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事影视制作和文化传播的专业机构。长期从事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策划和包装,在为多个经济开发区、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咨询与服务的同时,先后摄制、制作了数十部大型电视专题片、广告片。公司在摄制大型工程项目专题、协助大型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此外,在从事与政府审批关联的文化项目方面,也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对于这样一个新兴成长的公司,我非常幸运地被他们所接纳,成为了公司的一名在校实习生。在公司的培养下,我有幸参与了公司里多个重要案子。从中,自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在这期间,随着经理的思想指导完成布置的任务,学习视频制作基本技巧,加强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在工作过程中研究方法,认真作备,公司领导给予帮助和指导,指出不足,学习先进经验。

我的实习生活是从20__年11月10号开始的,实习一开始,由于刚刚公司接到了关于汕头供电局盖新楼做宣传片的项目,这是我第一次做关于我学以致用的一项目。一开始我只是自己试试着做来作去,每次经理发布的作业,都是他提前先做好的,然后再叫我去练习做,我体验到了经理的辛苦,他对我的关心。我也很努力的去学习。发现实践中与考试的差别真的非常大,课堂上好多东西都是没有讲过的,有很多视频制作不懂得地方,我都会和我同学互相交流和深入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方式,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公司中的第二个月,我慢慢的接触了前期摄影。虽然我是负责后期制作的,但是前期是后期之母。我开始学习使用小摄影枪dv拍摄,慢慢的使用了大枪我学习拍摄了汕头供电局的变电站。学懂了如何调光圈对焦推拉变焦的方法。这一切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课程。经理还教我们做人,社会处事,对待他人。

从中我领悟到了:影片图像与声音素材的分解与组合。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对拍摄的一次再创造。剪辑与剪接不同,后者指对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光阴似剑,岁月如梭,一晃我以实践了两个月了,在这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收获和欢乐,但也有苦涩和教训,这些成功的经验将激励我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失败的经历将使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作得更好,这一切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9

转眼间。大一结束了。经过短暂的传媒公司实习。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个传媒人的理想。

20__年8月4号。我来到徐州矿务集团庞庄矿宣传科电台交通部开始了实习。职务是记者。我先是参观了电台的直播间。观看了节目的直播过程。也了解了录播节目的流程。我的实习老师吴罕对我说:“给你一星期的时间去熟悉工作内容和环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来问我。”起先我简单的认为怎么会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呢?记者不也就是每天跑跑新闻写写稿件嘛。随后的一星期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首先。每天早上九点钟。交通部的记者们要召开例会。每个人都要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并阐述当天工作安排。如果接到活动通知。那么每个记者还要为活动出谋划策。说出自己的看法。遇到交通突发事件。工作安排也会重新计划。我发现。每天的例会。从来不会有人迟到。而且大家都会在会前10分钟就到达会议室。这种敬业精神让我钦佩不已。

会议结束后。我就坐在指定的办公区域阅读老师每天给我规定的新闻稿。了解交通部节目的风格。总结稿件的内容、方向。还要熟知平时和交通部往来密切的部门的联系方式。经过一星期近300篇稿件的阅读。我已经基本把握了节目的特色。但是我还是更期待第二个星期的真实的记者生活。

第二个星期开始了。在例会结束后。我跟着吴老师来到新闻发生地。用录音笔记录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我发现。当记者必须要反应灵敏。在最快的时间内想出有针对性有内涵的问题。并且需要和受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般采访都是在上午。下午就会在办公室里将受访者的音频整理成文字版。用专业的音频剪辑软件将音频剪辑出适合电台播出的声音稿。在整理音频的时候是对记者速记和听力的一大卡宴。然后写一篇当天采访新闻的稿件。因为我并不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写出的稿件往往存在较大的问题。这时老师总会耐心的指导。并帮助我把稿件修改到满意为止。如果第二天需要口播稿。那么记者当天还要在录音室自己录音。从这我看出记者并不是简单的写稿采访。现代社会需要一个编播导一体化高素质的人才了。当记者的另一大必备素质就是要有十足的耐心。比如去采访某些会议,是要等到会议结束后才会给记者采访的时间。而等待的过程中就成了各家媒体结识人脉的好机会。所以。做一个好记者并不是孤军奋战。团体的力量也是成功的关键。

两个星期实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1、真诚待人。

作为一个新闻人。而我自己本身是个相对比较内向的。不太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刚开始实习的几天内。我比较怯生。面对沉默不语的尴尬。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与别人主动交流。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工作不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那是几个人或是一个团队的工作。而且你还必须去帮助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已完成工作。因此你不能期望你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任务。或是看到别人有困难也不去帮。虽然此次我是来实习的。

由于对业务的不了解以及专业知识的不熟悉。只能够在领导的安排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但是我也很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就比如在实习中,在领导没有分配任务的空暇里。我就常主动询问周围的工作人员有没有需要帮忙的。有时候别人也不好意思麻烦我。我就主动协助他们的工作。这样子不仅锻炼了自己。帮助了他人。还融洽了你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工作中人家也更乐意和你交往了。由此我深深体会到真诚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仅要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正确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个人成长进步。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人很难融入大集体。

2、踏实勤恳,勤学好问。

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很多事情都不太了解。如果自己盲目去做。很可能会出问题。

我们要抱着踏实的态度来做事。虚心点往往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了一年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历却很少,真正接触新闻行业的机会不多。所以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尽量多请教实习时间比较长的实习生。或者向部门老师讨教。这样。很多情况就可以很快掌握。也为自己的努力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方向。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出错。有时候一个失误不仅仅使你自己的工作进程受阻。还会影响广播播出的新闻质量。因此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就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不使自己前功尽弃。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对自己的工作要十分重视。如果有必要一定要检验自己的工作结果。以确保自己的万无一失。在你对工作开始了解并熟练后。你会发现自己已能不用检验就能保证工作的质量了。而此时你也许不需要总是重复检验工作结果。但还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以免失误。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10

在20__年7月9日到8月21日期间,我来到__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习,在实习期间获益良多,也形成的一些自己对广告对管理的看法。

在实习期间我的主要经历如下:

1、 20_年7月7日早8点30 面试。

2、20_年7月7日—7月14日:对公司运营状况的熟悉了解,并在_总的指导下对策划的深入学习。

3、20_年7月14日—7月21日:为__的“__华谊群星演唱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做流程并组织假期打工的大学生“打票”。

4、20_年7月21日—8月17日:组织策划__清茶喝矿物质水的市场启动促销路演活动,和策划8月18日__演唱会事宜。

5、执行20_年8月18日__华谊群星演唱会。

在这段充实的实习期间我收获良多,分三个部分来一一阐述:

对广告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广告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我一点一滴的感受使我开始对广告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

(一)、平时在学习中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媒体研究、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老师是在不同学期分开来授课的。但是在实习中,当我尝试做一个__的策划案时,策划的过程几乎涉及我从前所学的所有课程。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我对广告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二)、在学校中对于策划案的撰写我一般是对照着广告策划大纲一条条的往上“凑”,在实习中,在具有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我形成了一个做策划案的主线,它是一条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思路:“我是谁?→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贯穿于其中的是罗斯、瑞夫斯USP理念”尽管这只是一个从产品(4p)出发的思路,但是4c理论、定位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念都是对 USP进行了“扬弃”。我想这对我以后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策划手法是有帮助的。

(三)、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只是使我们学生入门,而在市场的实战才能真正培养一个优秀的广告人。我们公司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在市场的洗礼中变得成熟起来的,到公司的第一天,面试刚刚结束,袁总就叫我为自己的三鹿酸奶促销策划案去超市调研。我知道这是他在给我灌输一种意识:要做好广告必须要与市场充分接触。他也曾经总结出六个字来指导我们广告小兵的成长“腿勤、嘴勤、手勤”

顾名思义我对他们的理解就是:

“腿勤”就是要经常跑市场、跑客户。与市场和消费者充分接触。

“嘴勤”就是要注意与广告主、与目标消费群体、与公司的领导、与自己的团队的成员沟通。


新闻实习个人总结十篇相关文章:

新闻专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10篇

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10篇

2020实习心得体会10篇

公司实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个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最新通用20篇

实习周记心得体会5篇

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播音主持实习工作心得体会900字5篇

团队自我总结十篇范文

130581